唐婭

摘要:作為國防建設的中堅力量,軍工科研院所長期依賴軍品型號、預研任務,得到國家重點扶持,擁有較好的技術優勢,擁有一支較高素質的科技隊伍,同時,多年的國家技改支持創造了良好的研發硬件環境。然而在面對市場經濟時也存在許多問題。面對市場競爭,為求得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體制改革。本文首先提出了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及相應政策建議,然后談了談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收益及軍品加工稅收問題并簡要分析了軍品定價問題,最后探討了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保留和吸收人才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軍工科研院所 改制 轉企 問題研析
一、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及政策建議
以筆者所在地區成都為例,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國辦發[2011]37號文件規定,及成勞社發[2006]134號文《成都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實施細則》,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單位人工成本增加
單位每年新增加養老保險繳費,單位繳費比例為20%,按2010年四川省社會平均工資33122元計算,單位每年需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費(按成都市政策,3倍估算),測算軍工科研院所員工單位部分每年需繳納約20,000.00元/人年,直接導致單位人工成本增加。
(二)員工的實際收入減少
員工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個人繳費比例為8%,測算軍工科研院所員工個人部分每年需繳納8000元/人年,雖是存入個人社保賬戶,但實際上員工收入直接減少。
(三)離退休人員的待遇
1.老人老辦法。轉制時已辦理離退休手續的人員,待遇雖不降低,但單位負擔重。軍工科研院所“老人”目前的離退休費,國家財政按照約70%離退休費撥付,2009-2010年起,筆者所在單位執行了成都市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的生活補貼標準,目前按照四川省標準撥付了部分經費,占實際發放的30%左右,其余部分由單位補貼。
按照轉制相關文件規定,轉制時“老人”的離退休費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所在城市當時的企業人均養老金標準支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與原待遇標準的差額部分由原單位用事業費或自有資金支付;其離退休待遇調整納入國家統一的事業單位離退休費調整范圍,由財政部門按統一的補助標準和現有經費渠道安排所需資金,并由離退休人員原單位負責發放。
目前成都市企業人均養老金標準為1500元/人月左右,月平均差額為2000元/人月左右,估算單位每年需要負擔2500萬的離退休費。同時按照勞社部發[2002]5號文規定,“離退休人員不再執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意味著“老人”的養老金一直保持轉制時的“企業人均養老金標準”,社保負擔不會增加,單位負擔會越來越重。
2.中人逐步過渡。根據《關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10個國家局所屬科研機構轉制后有關養老保險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0]2號文,轉制前參加工作、轉制后退休的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按照企業的辦法執行。為保證離退休人員待遇水平平穩銜接,在5年過渡期內,按照企業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計發的養老金,如低于按原事業單位退休金計發辦法計發的養老金,其差額部分(以下稱待遇差),采用加發補貼的辦法解決,所需費用從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中支付。其中,轉制后第1年退休的,發給待遇差的90%;第2年退休的,發給待遇差的70%;第3年退休的,發給待遇差的50%;第4年退休的,發給待遇差的30%;第5年退休的,發給待遇差的10%。
轉制過渡期內退休的“中人”。轉制前為事業身份,轉制后在過渡期內退休的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按照企業的辦法執行,同時享受加發補貼。但是職工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儲存額為轉制后的個人繳費額,在此期間內退休的“中人”個人賬戶養老金非常少,其待遇差的部分又是采取逐年遞減的辦法,這將直接影響這類人員的養老金水平。過渡期內退休的“中人”養老金較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減少。
轉制過渡期結束后退休的“中人”。轉制前為事業身份,轉制后過渡期結束后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完全按照企業的辦法執行。同上,職工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儲存額僅為轉制后的個人繳費額,以此為基數計算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仍很少,影響職工養老金水平。其結果是這類退休人員的待遇低于事業養老金,且低于企業同類退休人員養老金。尤其是過渡期結束后5-10年內退休的人員。
3.新人新辦法。轉制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參加工作時參加社會保險。要建立企業年金,單位和個人均要繳納,會增加單位和員工負擔。建議在過渡期內所需經費國家財政予以支持。
(四)企業年金
轉制后為參保職工建立企業年金,但單位和個人均要繳納,單位人工成本增加8.33%,職工負擔增加4%。
針對上述問題分析,事業單位轉制后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較為突出。人工成本大幅增加,將導致單位利潤水平下降,從而影響在職員工的收入水平。同時存在轉制后退休的人員養老金水平較事業退休費少的問題。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隊伍的穩定,因此在事業單位轉制的工作中,一定要處理好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二、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收益及軍品加工稅收問題
(一)轉企后收益問題
1.關于技術收益問題
目前軍品價格尚未明確技術收益,價格中涉及總體設計研究單位僅提及跟產技術服務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總體設計研究單位得到的跟產技術服務費不僅用于生產現場的技術服務,更多的是在外場進行技術保障。隨著近幾年技術服務費比例大幅降低,收支相抵,盈余甚微,即總體設計研究單位并未享受到技術成果所帶來的應有收益。
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曾明確指出,應有產品的5%用于設計部門的技術創新,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技術應與勞動、資本、管理一起作為收入分配的要素,研究所轉企后基于對自身價值實現的考慮,對于技術成果價值回報的訴求將更加強烈。
2.關于軟件收益問題
現行軍品價格制度尚未對軟件價格進行認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飛機在內的各種產品的集成化程度越來越高,軟件在產品的功能實現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軟件的價值日益凸現,相應其價格問題也成為軍品價格管理辦法所無法回避的問題。
3.關于已定價產品調價問題
作為事業單位,目前已定價產品價格中不考慮事業費承擔的人工成本、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障費、各類稅金等,一旦轉企后,上述支出將使單位費用水平大幅度上升,原定價格將無法消化增加的成本。
(二)軍品稅收問題
1.軍品增值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軍隊、軍工系統所屬單位征收流轉稅、資源稅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4]011)第一條第二款相關規定:“軍工系統所屬軍事工廠(包括科研單位)列入軍工主管部門軍品生產計劃并按照軍品作價原則銷售給軍隊、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軍事工廠的軍品,免征增值稅。”
軍工科研院所生產的軍品銷售一直享受增值稅免稅優惠。轉企后仍可適用以上政策,不影響軍工科研院所繼續享受軍品增值稅免稅優惠。
2.營業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9]273號)規定:“對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設立的研究開發中心,外國企業和外籍個人)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軍工科研院所技術開發、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轉企后仍可適用以上政策,不影響軍工科研院所繼續享受技術開發、轉讓營業稅減免優惠。
三、軍品定價問題
(一)軍品定價問題
為促進國防科技工業科學發展,提高武器裝備建設質量和效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總裝備部正在謀劃推進軍品價格工作改革,創新軍品價格形成機制,規范武器裝備采購供應行為,建立對裝備研制過程成本監控和價格審核機制。
(二)定價機制
在現行軍品價格模式下,5%的固定低利潤率使得各武器裝備研制單位形成了“成本越高利潤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小”的怪象,從而喪失了降低成本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軍品產品的經濟性指標。而當前市場中的高新技術企業通常遵循“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發展趨勢,現行軍品價格模式與市場模式正是相悖。這種軍品價格管理模式,對企業、事業單位均通行,改制前后沒有變化。
因此在舊的軍品定價機制下,事業單位改企后也同樣面臨軍品研制風險和回報不成比例的困境,仍然會大大降低企業自我積累、抵御風險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軍品產品失去了價格彈性,缺乏靈活性,不利于軍品自身的改型與創新。
(三)價格審查體制
價格改革根據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原則上武器裝備成本根據社會和行業平均成本進行審核,只有特殊專業和技術領域經批準后方可以根據供應商個別成本進行審核。
在現行事業單位工資總額管理模式下,如果實行新的軍品價格管理辦法,依據行業平均工資水平進行成本審核,可能不能真實反映軍工科研院所承擔的軍品研制所投入的人力成本。
四、軍工科研院所轉企后保留和吸收人才問題
(一)人才隊伍結構不適應轉企
事業單位的人才主體是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主要承擔型號研發設計任務,同時事業費、科研經費等是政府投入,不需要市場牽引,體現了政府行為和國家利益。科研的目標是不斷深入研究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使研制出來的型號具有先進性。沒有將型號設計進行產業化、市場化的業務職能,這導致隊伍中市場開發人員短缺,而且市場意識淡薄、市場能力薄弱。同時在長期重科研輕管理的氛圍下,缺乏一支市場體系完整、市場業務精湛、素質全面專業化的管理人才隊伍,面對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現有管理團隊所掌握的管理經驗及方式不能滿足研究所市場化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二)對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的控制力弱化,人才流失風險增大
作為承擔著國家多個重點型號研制和大量課題研究任務的總體設計研究單位,軍工科研院所絕大多數高科技專業技術人員平均收入在同地域企事業單位中僅處于中等水平,與承擔的國家重點型號任務不相匹配,對外缺乏競爭力,不適應市場化的人才競爭。同時,事業身份的改變,使人才社會化屬性加強,隨著市場環境的完善,加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人才流動成本不斷減小,核心人才流失的風險增高。
目前研究所的研發團隊更多的是靠強烈的事業榮譽感在超強度激情工作,而且是不計報酬的。一旦研究所市場化運做后,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觀念的轉變,難以繼續強調員工用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員工的利益導向加強,“報國紅利”將減弱,人力成本增加,現有人力資源總量成負增長,將無法完成繁重的型號研制任務。
(三)企業員工退休養老金水平低于事業單位員工退休費
根據對企業養老金調研,企業員工退休養老金水平普遍低于事業單位員工退休費,且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養老金與企業普通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相當。因此對于在型號研制做出突出貢獻、作為科研創新主體力量的具有高級技術職務專業技術人才,退休后的養老金降幅更大,現行養老保險政策對于在過渡期及過渡期后5年內即將退休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很不利,這將直接影響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的穩定。另外,在事業單位轉制時有可以提前退休的政策(據退休年齡相差5年),可能會導致符合政策的專業技術人員采取提前退休的辦法,據軍工科研院所統計會涉及到200人左右,這將直接影響到科研任務的完成。
(四)高科技專業技術人才思維觀念的沖擊
體制的改變,員工與單位的關系從人事關系變為勞動關系,從不擔心失業到隨時可能下崗或待業,從平均主義到賞優罰劣,從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過渡到一種隨機狀態,退休后待遇低于原事業單位水平,這些問題都會對員工的思維觀念產生強烈的沖擊,進而影響員工的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和忠誠度。
(五)冗余人員分流問題
研究所還有職工醫院、幼兒園、后勤物業等組織機構約三百余人,由于長期定位于為科研一線服務,固定資產投資很大,運營成本偏高,人員能力素質與市場化運作要求相差很大。在研究所改制后,這部分人的出路問題,如果用傳統人事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實施裁員,可能會給改制和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