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 李飛
基金項目:2012年度遼寧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理論經濟自選項目《遼寧經濟轉型發展績效研究》(L12DJL036);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區域產業結構轉型的環境效應及調控研究》(13BJY067)
摘 要:甲午戰爭前朝鮮是中國最穩定的外藩,與中國保持了穩定的經貿往來。明清兩代,中朝兩國通過以朝貢貿易為主的經濟貿易關系,強化了政治上的宗藩關系,朝鮮成為這種關系的典范,因而備受中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優待,軍事上也會給以支援。此外,中國文化還通過茶、瓷、書等載體和渠道,傳播到朝鮮,推動雙方的文化交流。分析其歷史影響,對于今天的中國與朝鮮和韓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甲午戰爭;朝鮮;對華經濟貿易
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這場戰爭嚴重改變了東北亞國際秩序,使朝鮮被日本拉出了以清政府為核心的宗藩體系,中朝兩國不但在政治關系上走向近代化,在經濟貿易關系上也逐漸開始按照近代通商規則辦事,摒棄了以往朝貢貿易為主的經濟貿易形式。在甲午戰爭之前,中朝兩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尤其是其中的朝貢貿易,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圈區域內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典范。從1392年李氏朝鮮建國,到1897年“大韓帝國”建立,在這五百余年的時間里,朝鮮是中國最穩定的外藩,從而也與中國保持了穩定的經貿往來,研究甲午戰爭前朝鮮對華經濟貿易關系,分析其歷史影響,對中國進一步擴大與朝鮮和韓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甲午戰爭前中朝兩國間經濟貿易概述
甲午戰爭前的中朝兩國間貿易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方面是官方壟斷的朝貢貿易,另一方面是官方主導民間經營的邊市貿易。其中,前者在中朝兩國間貿易中占據了主體地位,這也體現出當時整個中華文明圈區域內國際貿易的發展特色:即政府對經濟貿易發展高度控制。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時中華文明圈地區的區域內國際貿易發展規模雖然比較客觀,但是質量和效益卻不如同時期西方文明圈的區域內國際貿易。為了深入分析中朝兩國間經濟貿易,這里主要分析研究作為當時中朝貿易支柱的朝貢貿易。
1.明鮮朝貢貿易的形成和發展
(1)明鮮朝貢貿易的形成
朝貢貿易是中華文明圈文化觀念上多層次文化圈和政治上宗藩體系在經濟上的直接體現。明朝初年,朝鮮接受中國冊封,并被明太祖朱元璋列入“不征之國”,正式被納入以明帝國為核心的東亞朝貢貿易體系之中。在此后的歷史中,明鮮朝貢貿易雖然不如鄭和下西洋時期印度洋沿岸各國與明代中國之間朝貢貿易那么光輝耀眼,但也有所發展。
明鮮朝貢貿易初期形式簡單,主要是使臣代表國王入朝上貢,然后接受皇帝的賞賜。這一貢一賜之間,價值規律并沒有起決定作用,往往是其政治性意義遠遠大于經濟性意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朝貢的朝鮮“燕行”人員所從事的使團貿易逐漸取代了這種簡單的貢賜關系,成為朝貢貿易的主體,而其中主要形式就是“八包貿易”。
“八包者,舊時官給正官人,人參幾斤,謂之八包。”由于當時朝鮮白銀產量較小,貨幣經濟不發達,朝鮮當局為了限制白銀外流,并避免讓宗主國產生“朝鮮銀兩充裕、國力富庶”的口實而加大對朝鮮的掠奪和勒索,因此嚴禁朝貢使團私自攜帶銀兩,而以實物形式作為使團人員的盤纏生計費用,實物的內容則是便于攜帶且在中國市場需求較大的人參等土特產。朝鮮當局還實行嚴格的“搜銀”之法,實質上促使“燕行”使團人員在華實物貿易的形成和發展。
在這一階段,明朝對朝鮮的朝貢管理整體上比較寬松,不但不限貢期,而且對使團私貨交易實行免稅或者低稅政策,并且一直秉持“厚往薄來”的理念,推動朝鮮對華朝貢貿易格局的形成和發展。當然,也有一定的控制,例如,兵部右侍郎馬文升就指出:朝鮮使臣來京朝貢,“軍民人等輒以弓材、箭鏃與凡鐵器私相貿易,誠非中國之利。乞下所司禁約,且以行人帶領,通事伴送,沿途防禁之”。明政府后來采納了這一奏議。
(2)明鮮朝貢貿易的發展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方殖民帝國的觸角隨著探險家們的腳步延伸到了亞太地區,在歷史上第一次將東西半球共同納入到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當中。明代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在16世紀中后期,大量白銀等貴金屬從美洲經過西班牙人之手輾轉流向中國,直接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朝鮮使團人員往往也不局限于實物交易,時常突破當局的規定,私自攜帶使用白銀。以白銀作為載體的貨幣經濟貿易的發展,使得朝鮮的“搜銀”之法顯得日益過時,實質上逐漸廢弛:“近來赴京之行,公私銀貨,行用已久,搜銀事目,實為虛套。”由此,為清代兩國朝貢貿易的進一步貨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階段,明朝政府起初由于受倭寇等因素影響,收緊了對外貿易,關閉了部分市舶司,然而由于中朝貿易主要走陸路,在會同館等地交易,因為未受太大影響。隆慶開關后,隨著民間私人貿易的放開,海商集團在東亞經濟貿易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角色,與同時期到達東亞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等形成互動,對朝鮮對華經濟貿易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到了明清之際,由于日本和后金(清)先后入侵,朝鮮半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戰亂,政治動蕩,經濟凋敝,商路阻隔,“燕行”使團往往難以組織成行,嚴重影響了中朝兩國間的朝貢貿易的發展。隨著明朝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并最終失去了中央政權,明鮮朝貢貿易走到了盡頭。
2.進入18世紀后清鮮朝貢貿易的發展
(1)清鮮朝貢貿易的形成
1637年,丁丑條約簽訂,正式確立了清和朝鮮的宗藩關系,此后雖然清鮮關系幾經波折,但整體而言,朝鮮還是如約履行稱臣納貢的義務,組織使團“燕行”,由此形成了清鮮朝貢貿易。明鮮朝貢貿易的主體仍然是八包貿易,但其貿易內涵已經隨著貿易對象的不同而發生了變化。
與明朝不同,清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對人參的經濟價值也就具有比傳統漢人政權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因此把人參供銷納入官方壟斷經營的范疇之內,這就迫使朝鮮使團不得不以銀代參:即以白銀作為“燕行”資費,取代了以往人參等實物所扮演的角色。”朝鮮當局“以銀包立法”,且“今不官給,令自備銀”,由此自然使“燕行”使團產生大量白銀需求。為了獲取白銀,朝鮮發揮其區位地緣優勢,與進入鎖國時代的日本合作,發展出在東北亞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清鮮日三角區域貿易,具體流程是:朝鮮把人參等本國土特產賣給日本,換取白銀,然后通過八包貿易,在“燕行”沿途大量收購絲綢和日用品等物資,然后或運回朝鮮,或轉售日本,獲利豐厚。朝鮮由此成為中國與日本的中間商。
在這一階段,清政府對朝鮮的朝貢管理仍然秉持了明政府對朝鮮的懷柔和優待政策,對朝鮮入朝進貢不限貢期和品種,對交易地點和數量也比較寬松。但是,由于清鮮兩國曾經兵戎相見,清政府對朝鮮防備心理很重,嚴格限制對朝出口產品品種,不但牛角、銅、鐵、馬、史書、兵器、硝藥硫磺和高級綢緞等中原王朝例行禁止出口之物仍然被禁止出口,油、蔴、米、谷、騾和造船大木釘等也被列入禁止出口的范疇之內。清政府對禁止出口的物品檢查嚴格,在鳳凰城和山海關兩地設點搜檢。在嚴格的朝貢管理政策之下,從順治到康熙初年,清鮮兩國屢次因為朝鮮使團犯禁而發生貿易糾紛。清政府要么責成朝鮮當局自相詳審,迫使國王上書引咎;要么甚至專門派出查勘敕使,赴朝與國王會審,案犯定為死罪,案件甚至株連到使臣官員,使朝鮮當局感到驚辱。
(2)清鮮朝貢貿易的發展
到康熙中期,中朝兩國政治社會都已經趨于穩定,中國已經完成了明亡清興的過程,而朝鮮則從日本和后金(清)的先后入侵及其所帶來的一系列混亂中恢復了過來,并接受了原本被視為“胡虜”的滿清定鼎中原的現實,與清廷確立了至少是形式上的符合中華文明圈傳統的藩屬朝貢關系。隨著政治外交的穩定,中朝兩國之間的朝貢貿易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八包貿易在康熙年間逐漸進入全盛時期。很多朝鮮商戶要么包下使團人員的包銀配額,要么直接以侍奴之類身份加入使團,使得朝鮮“燕行”使團實際上成為官方壟斷經營的跨國商團。然而,官方主導的貿易體制僵化的弊端日益凸顯,朝鮮當局的禁緞令嚴重壓縮了燕行商旅的利潤空間,導致公用經費不足,借貸出去的官銀又因為難以收回,以致“各衙門徒擁虛簿,國儲漸縮。”八包貿易在18世紀逐漸式微。
在這一階段,隨著清鮮兩國政治關系逐漸融洽,清政府對朝鮮朝貢貿易管理有所放寬,但這種放寬往往只體現于具體的技術細節層面,而并未影響整體上的宏觀大政方針。例如,對于朝鮮使團犯禁案件,清政府不再像以往那樣查辦,而是改由禮部咨會朝鮮國王,由其本國審訊擬罪,并奏報清帝批準,定罪例律也相對寬大了許多。然而,清政府在重要物資進出口管理上改嚴還照樣嚴,例如駁回了朝鮮請求購買牛角、出口人參和換買制錢等方面的奏請。而且,到光緒九年(1883)簽訂的《奉天與朝鮮邊民交易章程》,開始規定朝鮮朝貢使臣的行李物品,改變了朝鮮使團人員只要不購買違禁物品,理論上可以攜帶任意數量的私人物品和貨物與任何人進行交易的情形。
二、甲午戰爭前朝鮮對華經濟貿易關系的歷史評析
1.歷史影響
(1)和諧關系
明清兩代,中朝兩國通過以朝貢貿易為主的經濟貿易關系,強化了政治上的宗藩關系,朝鮮成為這種關系的典范,因而備受中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優待,軍事上也會給以支援。16世紀晚期,朝鮮遭受日本侵略,向明政府求救,中國出兵馳援;19世紀晚期,朝鮮再次處于內外交困局面,向清政府求助,中國再次出兵馳援,在當時復雜歷史背景下,最終卷入中日沖突,是為甲午戰爭。
(2)傳播文化
由于朝鮮本國主產棉麻粗布,對華綢緞布匹需求很大,因此中國的錦繡綾緞自然也就成為朝鮮使團貿易的大宗產品。經過朝貢貿易的積累,到18世紀,中國的服裝紡織產品已經風行朝鮮,以至于“僻邑窮鄉無不衣被唐貨”,“深山窮壤,遍著綺羅。”雖然朝鮮官方多次限制從中國進口絲織產品,但宮庭御用以及官方、軍隊仍大量購進,再加上走私貿易屢禁不止,到19世紀中期,朝鮮解禁綢緞貿易,進一步推動中華服裝文化在朝鮮的傳播。此外,中國文化還通過茶、瓷、書等載體和渠道,傳播到朝鮮。
2.啟示
(1)政經互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層面的經貿往來必然與兩國關系有著密切聯系。今天,中國與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把“經濟賬”和“政治賬”放在一起來算,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軟實力
經濟和政治都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文化則是國家軟實力的直接載體。經貿往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文化層面上的溝通交流,經過了多年宗藩關系歷史,中國和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具有一定的文化共生性,應該加以利用,從而更好地發揮軟實力。
(3)政府職能
中國與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差異顯著,可以針對兩國不同特征制訂相應的貿易規劃和貿易戰略,其中政府應該明確職能定位,明晰職能邊界,起到的是服務監管作用,而不應該越俎代庖。
甲午戰爭前,朝鮮對華經濟貿易關系在兩國尤其是朝鮮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朝兩國關系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通過歷史的回顧和反思,可以對今天對外經貿發展產生良好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這里的“朝鮮”指的是當時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即朝鮮李朝或朝鮮王朝),而并不局限于相當于今天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土范疇意義上的“朝鮮”.
[2]樸趾源.熱河日記.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6,17.
[3]《備邊司謄錄》仁祖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4]《備邊司謄錄》肅宗三十八年壬辰二月二十一日.
[5]《備邊司謄錄》英祖三年丁未十月初八日.
作者簡介:潘志(1983- ),男,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經濟;李飛(1971- ),男,江蘇徐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