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輝
〔摘要〕戲曲是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本文就中國戲曲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三大特色之美進行深入闡述,就當代戲曲遭遇發展困難的原因進行獨特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戲曲的特質、發展的規律和當代社會文化背景淺談中國戲曲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中國戲曲特征發展
中國戲曲在經歷了曾經的繁榮發展后,今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臨著新時代文化的歷史性選擇。原因是多樣的,但本質上來說主要有三:
第一,“快與慢,變與不變”之間的矛盾。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已經讓很多城市生活的人群倍感壓力,瞬息萬變的時代風貌也讓無數人的審美判斷無所適從。無孔不入的社會即時性信息在顛覆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讓人們的思考方式經歷了巨變。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價獲得相對最大的收益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的信條。這與成熟期的戲曲適于細細品味、如琢如磨,表現基本不變的要求產生了巨大矛盾。從西方引進的娛樂傳媒空前發達為當今城市中國人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因此現代忙碌城市人不想看戲,因為覺得時間有限沒有價值;年青觀眾不愛看戲,因為不懂品味且覺得這種表現方式太慢太夸張。
第二,成也程式,累也程式。如前所說,程式化是戲曲表現的突出特征,也是戲曲獨特審美的重要載體。它確保戲曲歷盡中國千百年的封建農業社會變遷而不衰。但走入21世紀的現代化工業社會,這種最初起源于田間土地、男耕女織思想土壤的“程式”無疑越來越僵化了。絕大部分程式如水袖、甩發、云手、起霸等,都是在封建農業生活的基礎上凝練固定并流傳下去的,與今時的現代化生化已經完全不同。比如逛街、上網、手游、自駕、3D影視等生活娛樂內容,程式化的戲曲就很難表現。即便凝練了新的程式,但又可能遭遇“邯鄲學步”的尷尬,因而很多老藝術家寧愿選擇堅持傳統,這讓年輕戲曲演員的改革更顯艱難。
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戲曲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傳統思想的藝術載體。很多時候,戲曲藝術的能夠發揮其它藝術形式(尤其是外來藝術)無法取代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發揚戲曲是弘揚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但戲曲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只有依附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才能有所作為。只有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真正從政策、資金、情感上給予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以傾斜扶持,才可能給戲曲藝術轉型再發展的時間與空間。但事實上不提戰爭、文革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對于戲曲發展的支持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連大力提高戲曲演員待遇和減免戲曲(尤其是地方戲曲)院校學生學費的政策也還在逐步落實中。這與國外在保護民族傳統藝術方面的政策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盡管中國戲曲在新時期的發展遭遇了很多困難,但戲曲藝術的傳承不會斷絕。要談發展,就必須結合其本身的特質、發展的規律和當代社會文化背景來思考。
一、內容革新,形式突破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戲曲的精粹,讓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世代相傳;另一方面要有最大的勇氣去革新、與時俱進,嘗試戲曲樣式多樣發展的各種可能。最重要的是創新符合新時代精神的“新劇”。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有一些中華民族的核心審美理念是不會改變的,如忠貞愛國、舍生取義、敏而好學、圓滿和諧等等,圍繞這些主題,探索新的表現方式,如舞美現代化、科技化,宣傳娛樂化、立體化,講解現場化、感性化,視野全球化、民族化等等,那么一定會更加受年輕人的歡迎。同時,打破戲曲與話劇、舞劇、歌劇甚至音樂劇的界限,提煉戲曲元素,嘗試引入洋導演、洋演員、洋音樂打造“四不像”的新舞臺表演劇目也是可以嘗試的。
二、雅俗并進,雙腿走路
戲曲從誕生之日起就有雅俗之分。但時至今日,雅俗之爭已不是戲曲發展的重心了。如何贏取觀眾,雅俗共賞,讓傳承與發展得以繼續才是重中之重。筆者認為,處于各大城市、文化中心地帶的戲曲樣式要以技藝精、功夫細、形式雅、定位高為發展方向,贏取屬于自己的文化精英觀眾群,并帶動普通觀眾關注、喜愛戲曲———這是“以點帶面”。而廣大農村鄉鎮則是地方、民間戲曲最親切的舞臺。處于其中的戲曲樣式可以從形式寓意簡約、思想內容明快、表現方式多樣、活潑接地氣等方向入手,獲得最廣泛的群眾認可,并以此為依托向周圍城市表演藝術靠攏———這是“農村包圍城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拓展戲曲發展的空間。
三、政策支持,教育普及
相關各級政府要制定保護當地戲曲的各項具體政策,將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與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對于戲曲演員與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應設立專項基金給予扶持,眼光要放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高度,不應與眼前暫時的經濟、文化效應掛鉤。也可以建議從國家的角度建章立制,可以將推動當地戲曲表演事業,作為傳統戲曲強省各級領導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從長遠看,中國戲曲必須要得到新時期全民族整體的認可、欣賞,就需要“從娃娃抓起”。戲曲表演、欣賞教育可以也應該作為中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一項指標,進入中小學音樂、體育課堂,以及普通高校的選修課堂。中、高考的藝術特長生認定也可以增設戲曲表演這一項。在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中,政府文化部門更可以牽頭組織戲曲門類的考級。這些措施才是提升青少年了解愛好、理解欣賞戲曲藝術的直接、有效途徑。
戲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里的一朵浪花,它只有依附在中華文化終極復興的基礎上才能生存、升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多次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此可見中國戲曲事業的春天一定會更快到來。
(責任編輯黃曉利)
參考文獻
[1]布羅凱特(美).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599-600
[2]姚駿.從美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淺析中國戲曲的現狀.劇影月報, 2013: 29-30
[3]楊小娜,郝艷芳.中國戲曲的現狀及其發展的前景[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121-123
[4]李紅彬.淺論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J].文史藝術,2013(11):70
[5]李軒逸.淺談中國戲曲的“綜合性”特征[J].文史藝術,201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