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松+李利佳
〔摘要〕赫哲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其風格特異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國文化資源中相當豐富和寶貴的一筆財富。解析赫哲族音樂文化走過風雨歷程,我們研究其音樂文化發展程度的現狀,進而了解其現今生存生活情況,對其音樂文化才能進行更有效的保護。
〔關鍵詞〕赫哲族音樂民族文化文化保護
在當今文化價值相對論日益受到學者關注,包括音樂文化在內的民族文化現狀和產業逐漸受到推崇和重視的今天,世居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岸的廣袤地域,既沿江居住的以漁獵生產為主體生活方式的赫哲族,其勤勞勇敢的民族品質,歷史悠久的文化,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開發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就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學者們熱衷的研究方向。
赫哲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其風格特異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國文化資源中相當豐富和寶貴的一筆財富。研究其音樂文化發展程度的現狀,進而了解其現今生存生活情況,就成為未來能夠更好對其音樂文化進行保護的重要依據。
一、赫哲音樂文化保護迫在眉睫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赫哲族這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各少數民族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卻也不可挽回的面臨人口稀少,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瀕臨被強勢民族同化的命運。
隨著改革開放后赫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動著赫哲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趨近于向城市化,而其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也在悄然蛻變。在研究赫哲族音樂的實地調查中,筆者就深有感觸:原本的民族性已完全漢化。曾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的尤玉鐲老人焦慮的表示:帶有民族特色的伊瑪堪說唱藝術已經瀕臨滅絕。目前,掌握“依瑪堪”傳統說唱藝術的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纏身。
如今,人們已經開始把赫哲族文化作為一種旅游資源來開發,這是保護和宣傳赫哲族文化的大好時機。但是赫哲人本身對自己的文化卻沒有足夠的重視,赫哲人的語言、風俗和信仰等這些真正代表一個民族的東西正在消失,現今對其實施保護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發展大事。
二、赫哲音樂文化現狀
自1985年后,赫哲音樂文化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可以說烏日貢大會是促進赫哲族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促因。其主要作用可以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專業性音樂組織的涌現。其同俄羅斯、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家之間的民間藝術交流屢見不鮮,如與臺灣少數民族民俗的交流;央視文藝欄目中的多次參演等。在首屆烏日貢大會之后,1986年成立了“佳木斯市城區赫哲族聯誼會”;1987年成立了赫哲族第一個市一級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同江市赫哲族研究會”;2011年于街津口赫哲族鄉組建“赫哲族伊馬堪藝術團”;2014年于街津口成立“赫哲族伊馬堪傳習所”等藝術文化產業開發實體及赫哲族藝術文化事業機構。在2007年組建成立東北五族音樂文化研究小組,并正式掛牌成立佳木斯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室,即:赫哲族音樂舞蹈文化研究室;同年,與中國音樂學院聯合研究基地掛牌成功。
現階段多所專業性音樂藝術文化組織機構的成立,其藝術文化機構的成立,從長遠意義上來看,不單單是對于赫哲族音樂文化的重視,更主要的是對于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2、藝術交流的增多使大量優秀音樂作品得以面世。自1985年后,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一大批文化藝術工作者,為赫哲族音樂、舞蹈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傳承、保護,打下了雄厚的人才基礎。最重要的是這些文藝工作者所譜寫的優秀作品,為赫哲族音樂文化品牌的推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拉動了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赫哲族新一代文藝工作者們,參加了1991年“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藝調演”;1992年“日本北海道東北亞少數民族民俗交流”;1999年“中國臺灣少數民族民俗交流”;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與俄羅斯那乃區那乃族的文化藝術交流;2013年在北京文化宮“佳木斯赫哲族文化周”隆重開幕,2014年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到同江市伊馬堪傳習所的親臨考察等等。
隨著參加、參與省、市、國內、國際間的文藝演出及學術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及其規格的提升,使大量優秀的赫哲族音樂文化作品,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其中包括歌曲:《赫哲酒歌》、《花船劃向三江口》、《狩獵的哥哥回來了》等百余首作品。舞蹈包括:《冬釣》、《天鵝舞曲》、《口弦心聲》、《薩滿神歌》等數十支。其中作品《圣乞勒花開》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文化廣場的演出,《花船劃向三江口》獲“唱響龍歌”全國歌曲創作二等獎。
3、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伊馬堪,是赫哲人時代音襲、口耳相傳的長篇民間說唱文學,它的演唱方式為:說與唱的結合。說一段,唱一段,唱段中結合說詞,說詞中添加唱段,其演唱形式簡便,民間口語豐富,娛樂性強烈,敘事性濃厚。說著活靈活現,聽著如臨其境,被譽為“史詩體的民間巨著”和“世間罕見”的珍品,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赫哲族伊馬堪已于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85年的赫哲族首屆烏日貢,赫哲族著名伊馬堪歌者葛德勝、尤樹林破天荒的把伊馬堪呈現于舞臺,讓這一瑰寶得以重新展示在世人眼前。遺憾的是在1989、1997年,兩位老者相繼過世,令伊馬堪這一傳統曲種險些陷入難存于世的危機,幸而在烏日貢大會這個舞臺上,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黑龍江本省及國家相關機構予以重視,并實施了搶救性的措施,赫哲伊馬堪可以得以傳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來源于烏日貢大會這一契機。
三、新時期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社會的進步將那些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脫離的赫哲族音樂文化送進了博物館,這并不意味著赫哲族音樂在新形勢、新環境中就無法繼續生存。如果赫哲族音樂的發展能夠及時跟進社會發展的腳步,突破自我封閉,拓寬發展空間,擺脫保守的、與新生活相矛盾的舊形式,借鑒、吸收現代音樂的多元化形式,那么,它必將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20世紀末世界范圍內多元文化思潮的興起,引發了人們對過去未被注意或重視的民族的文化的興趣,現而今已有大量的赫哲族音樂文化被發掘整理,應用于音樂創作實踐。在鋼筋水泥堆積的現代化城市里,喧鬧的環境、壓抑的空間與飛快的生活節奏令現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憊,回歸自然的意識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
《烏蘇里船歌》的廣泛傳唱,有關部門對伊瑪堪的大力挖掘,這些事實說明,赫哲族音樂所具有的純真質樸的風格某種程度上符合現代城市聽眾的口味,能帶給他們無盡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靈得到慰籍,讓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已得到了城市聽眾的接受與認可,在現代音樂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為自身拓展了發展空間。赫哲音樂文化必將在歷史舞臺中,閃亮其獨有的光華。(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調查報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146-200
[2]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193-230
[3]劉敏.赫哲族歷史文化研究[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145-276
[4]李利佳.赫哲族民歌總集[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23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