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玉
〔摘要〕美術與鞋型設計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鞋型設計的發展在美術的歷史進程中也具有重要的內涵與存在意義。而美術是鞋型設計發展的淵源與內容,美術與鞋型設計的發展是統一的。
〔關鍵詞〕美術鞋子的發展史關系
鞋子有著悠久的發展史,人類的鞋子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現在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并存,經歷了時間的打磨與沉淀。由于人類美術中審美文化的發展,鞋子的藝術造型與文化意蘊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地進步。人類的審美文化是人類諸種審美性活動的經驗和創造的價值的積淀,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形成并貫穿文化一切領域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范疇。中國以服飾來代表文明,而鞋子的出現不僅為服飾展現了更好的姿態與價值,同時也為人類美術文化添上了美麗的一筆色彩。美術是藝術的種類之一,它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美術的概念、表現形式與類別
美術,指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可藝術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一般指除了建筑藝術之外的造型藝術的通稱。“美術”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五四運動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按照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類。在藝術分類中,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色、紙張、畫布、泥土、石頭、木料、金屬等,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類型。而鞋子的出現在美術領域屬于工藝美術,工藝美術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經過藝術化處理以后,使之具有強烈的審美價值的產品。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欣賞的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是整個工藝美術的主體和基礎,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藝品類,實用價值是這類工藝品的主要價值,審美價值是作為輔助價值存在的。這類工藝品包括經過裝飾加工的茶餐具、燈具、木器家具、繡花制品、草竹編織品等等。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
二、鞋子造型的發展在美術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內涵與存在意義
鞋子的優美造型和線條,不單單只是設計師畫在紙面上的線和形,而是立體上的三維空間中的線和形。提到鞋子,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而易見又不可缺少的東西,那么鞋子對于我們人類而言是及其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的一種延伸方式,是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方式,對于身體來說起著支撐的作用。研究表明,腳與人體器官存在著固定的對應反射區、腳疾有可能誘發大腦、脊椎、心臟、消化循環系統、創傷性關節炎等等疾病。人是唯一有足弓的動物,足弓支撐起人的全身重量,使人直立行走,減少了運動對大腦的震蕩,使大腦發達。所以人類開始對腳的保護就是鞋子的產生,當人類開始發現美,認識美,鞋子的造型就開始繁復美觀起來。當美的潮流興起時,人們對鞋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跟鞋的流行使鞋子風靡至今。現在的很多人們覺得鞋子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從深遠的意義上講,鞋子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一個科技產業。每一雙鞋子的創造與設計都結合了時代的潮流與美學的眼光,鞋子不僅僅來源于生活,更不斷地高于生活。所以說美是客觀的,審美關系是現實關系中的一種,從人出生開始,人是有意識的。美術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但是藝術家在塑造藝術形象時并不是純客觀地描寫社會生活,而是主觀意識的加工改造,滲透著藝術家自己的審美態度和思想感情。鞋子的豐富造型與圖文樣式,也正是藝術家們觀察生活后對于美學的一種時代感的現世反映。
三、美術與鞋型設計發展的淵源與內容
關于鞋子的起源,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下,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
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這時開始鞋子就出現了最早的造型;魏晉時期(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這時就有了美術的元素介入了鞋子的造型紋飾中;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謂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這時美術元素已經開始大量地被運用到鞋子的紋飾中了;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繡,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這是鞋子造型在我國歷史上的發展史,從鞋子的多變和鞋面的紋樣來看,鞋子的發展離不開美術文化的積淀,鞋子的發展與美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中國歷史上美術的審美也曾發生過畸形的審美視角“纏足”。民俗學家認為,中國纏足始于南唐。俗稱“三寸金蓮”,鞋形似翹首的鳥頭,鞋底為木質,彎曲如弓,故稱“弓鞋”。弓鞋原本指彎底鞋,后泛指纏足婦女所穿的小腳鞋子。元明代有規定只準有錢人家的女子纏足。這一時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三寸金蓮”深得滿族婦女的青睞。清政府多次禁止旗人纏足,但屢禁不止,許多旗女仍仿效不疲,纏足之風極盛。弓鞋式樣多,有眠鞋、換腳鞋、尖口鞋、踏堂鞋、網子鞋、蓮鞋、棉鞋、套鞋喪鞋、坤鞋、合臉鞋等數百種。考究的弓鞋在鞋頭、鞋底、鞋里和鞋幫上繡滿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有錢女子的弓鞋跟上還加綴明珠等飾物。雖然纏足牽制了人體本能的自然發展,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大多數人們都認為這是一種女性美,這跟美術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正是因為美術發展到了那種階段,不同的審美觀造就了當時代的美術風潮,即使纏足是中國歷史上多么不光彩的一次敗筆,但是纏足歷史下的“三寸金蓮”這種鞋子的發展也都是時代的產物。三寸金蓮上的圖案都是中國民族傳統圖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魚、蟲、鳥、人物、福祿壽、銅錢、龍、鳳、暗八仙、石榴、壽桃、荷花、藕,蓮藕等等。式樣有高筒金蓮、低幫金蓮、翹頭金蓮、平頭金蓮。而種類又分為皮金蓮,下雨天穿雨鞋,室內外穿套鞋,生日做壽穿壽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就連季節也有棉金蓮、夾金蓮、涼鞋。鞋飾還有繡花金蓮、素色金蓮。鞋底也有平底金蓮、弓形底金蓮、高跟金蓮。更讓人稱贊的是款式及走路姿勢的并蒂金蓮、并頭金蓮,釵頭金蓮、單葉金蓮、紅菱金蓮、碧臺金蓮,鵝頭金蓮、棉邊金蓮等。這么多的款式,花紋,造型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美術。鞋子的發展是美術的內容,這是美術的博大發展造就了鞋子的發展。鞋子的造型與設計正是美術內容的運用,而美術也正是鞋子設計的基礎與內容。
總之,鞋子造型的發展,也正是美術內容的發展,鞋子造型是美術的一個分支,它是美術表現的另一種形式,即工藝美術。因為有了鞋子,美術的發展才更加豐富多彩,然而更因為有了美術的博大精深,才有了鞋子造型設計多樣的輝煌發展。所以說,美術與鞋子造型的發展是統一的。(責任編輯劉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