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會計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其必然與社會聯系緊密,而在傳統的會計實訓過程中,由于缺乏真實的業務訓練資料,學生實訓只能是在模仿中進行,工作流程和學習內容相結合的高職教育要求,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會計專業的校企合作,也停留在淺層的表面;會計專業實訓,還是依靠專任教師參考會計實訓教材來進行,設計出虛擬的企業會計業務,類似于練習題,從而導致實訓流于形式,學生的職業化進程受阻加長。
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關鍵是真正的“雙師型”人才匱乏。會計作為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教師必須是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較強的“雙師型”師資。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師多數缺乏實踐經驗,更多的是學術型人才,較為擅長從事理論教學,而且會計教師來源于高校高學歷理論人才,沒有接觸社會的閱歷,封閉循環,導致知識面狹窄,理論知識陳舊,很多會計專業教師不會操作會計軟件,更未從事過會計工作,對會計實務的了解也是停留在書面層次。這樣的老師難以教會學生實踐技能,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對學校教育存在懷疑態度,影響了高職教育的社會聲譽。
很多高職院校的雙師型人才界定,往往是以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為標準,這樣的雙師型老師本身是沒有實際經驗的,從來沒有在會計崗位上呆過一天,并不是真正的雙師型人才,是不可能教會學生職業技能的。
國際很多知名高校,都很重視學生規模,根據自己的師資力量,合力控制學生數量,使其達到科學比例,為教學質量提供最基礎的保障。而我國由于快速擴招,招生數量大幅增長,而師資力量短期內很難有突破,這就導致師生比較低,教師的精力有限,難以顧及到每個學生。特別是會計專業,每年招生數量較多,師生比更低,上課像是開大會,教師往往也叫不出學生的名字。盡管很多高職院校也配備了多媒體教師,投影教學也越來越普遍,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狀況,甚至于由于使用投影而將教師燈光變暗,導致學生在枯燥無味的學習過程中昏昏欲睡,而部分教師又缺乏調動課堂積極性的能力,教學效果堪憂。
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高校擴招帶來的生源數量猛增,教師在教學投入不足,不單課堂教學質量下降,教師也承擔了過重的工作量,而且現行的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價體制,引導很多教師輕視教學質量,而重視科研工作的現象比較普遍。
過低的師生比,不但使得課堂上教學效果受影響,也使得課后輔導、作業檢查等課下輔助教學不夠深入,同時,由于輔導員的數量有限,面對紛繁發展的學生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高職的生源是高考分數較低的群體,其素質水平有待提升,學生管理工作需要輔導員投入更大的精力,很難主動的根據學生的個性設計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案,只能被動的處理一些事情,因材施教只能成為夢想。
盡管高職院校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但在引進師資的時候,卻保持傳統唯學歷論的觀念,引進的教師多數是高學歷學術型人才,沒有在行業企業相應的工作經驗,教育學生的時候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缺乏應有的效果,這與高職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其實是相悖的;盡管社會上有不少具備豐富經驗的會計行業精英愿意加入教師隊伍,但限于學歷等因素,往往難以如愿,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行體制障礙,人才在企業和事業單位之間流動還存在很多銜接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職院校引進社會精英的可行性。
中原經濟區的高等教育力量較為薄弱,高等教育的普及度也不高,而且高等教育的培養人才職能,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而教師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只有通過高素質的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來完成教學任務,才有可能培養出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中原經濟區的高等教育師資隊伍還處于弱勢階段,有待進一步加強。從生師比來看,中原經濟區高校教師數量依然不足,一方面影響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教師為了現行的職稱評聘制度,為了完成科研任務,很多高校教師分擔了過多的精力,導致教學質量也隨之下降。
很多高職院校為了提升教師的職業技能水平,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選派教師到企業實踐崗位上鍛煉,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很多時候還是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原因很簡單,會計專業是個很特殊的行業,所有單位都很重視本單位的財務部門,不可能讓接受外人到財務部門來“鍛煉”,所以,派出去到企業鍛煉的會計專業教師,往往也只能交一份報告應付了之,會計專業教師的實踐性鍛煉無法落實,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
會計專業教師實踐技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現實中更多的是一種理想狀態。既然“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存在現實障礙,而教師引進渠道短期內又難以改變,那就應該改變傳統思路,大力聘請具備企業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走專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來替代“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加大兼職教師的聘任,重視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保持一定的流動性,使教師隊伍始終滿足教學發展的動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生比過低的狀況,又能大大降低學校的辦學成本。
在聘任兼職教師時需要注意幾點,一是要注重實踐經驗,由于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體制不同,對兼職教師的評價不應以學歷職稱為主,更應該考慮工作年限;二是要有足夠的待遇吸引兼職教師,那些真正有豐富經驗的企業人才犧牲休息時間,需要有相應的待遇來支撐;三是兼職教師都有著不錯的本職工作,這就要求上課時間必須靈活,對兼職教師要有較為寬松的管理。
(1)本科生導師制的現狀和不足
導師制最初是從國外發展起來的,牛津大學早在19世紀就實行了導師制;事實上,導師制、學分制、班建制是傳統教育的三大模式,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革命性成果。我國的導師制原本是針對研究生教育的,其特點是加強師生聯系,后來隨著高校擴招的進行,教育改革隨時展開,我國最早是2002年有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到今天本科導師制已經相當普遍,但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推行本科生導師制,還必須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才行。
首先,現行本科生導師制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完善制度保障。由于對導師和約束較少,且導師大量精力放在教書和科研方面,與學生溝通始終較為欠缺;很多時候,導師布置的任務,也沒有后期跟蹤指導,更談不上考核評價,這就導致本科導師制基本處于一種“隨意”的狀態。另外,導師的津貼沒有很好的落實,本科生導師制的報酬相對來說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激勵,干好干壞一個樣,久而久之,必然影響到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再者,即便是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評價,也更側重于科研,分散了導師的大量精力,對學生教育會疲于應付了。
其次,師生比的不合理也導致本科導師制未能達到預期。導師制的實施效果,有賴于較高的師生比例,有利于師生之間建立更和諧、自由、親切的關系,發現學生的個性,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更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導師制對導師的要求也比較高,不但要有較高的個人素養,還要有指導學生的熱情和愛心,要犧牲一些休息時間,要不厭其煩的對學生直接接觸,優秀的導師,能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將人生道理隨時隨地傳到學生,導師能通過日常生活將治學精神對學生潛移默化。符合這樣導師條件的老師并不多,而且在師生比本來就低的情況下,這就直接影響到本科導師制的實施效果,所以,任何制度的良好效果,必須依賴于優秀的人才。
(2)高校學生社團現狀與不足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多以娛樂性發展較為豐富,學術性組織發展艱難,隨著高校對素質教育的逐步重視,校園文化悄然興起,學生社團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時期,不但社團類型不斷豐富,而且社團數量和地位也日益提升,為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同時,學生社團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
首先,各個社團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學術型社團備受冷落。很多規模較大的社團,都是娛樂性質,盡管豐富了校園生活,但也帶來一些不良影響。而專業型社團往往缺乏專業指導,氛圍較差,會員也沒有積極性,很少開展相關專業活動,也很少能走出校門聯系社會相關行業部門,很多時候僅僅憑借社團骨干的一腔熱情在維持,效果自然有限。
其次,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創新方面表現不足。學生社團舉辦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干力量,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但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創新能力不足的弊病再次閃現,常年開展重復無新意的活動,社團成員自身參與程度不夠,社團活動更多的是根據學校學生管理部門的安排進行,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甚至有的社團將開會聊天當做社團主要活動項目,沒有起到影響更多學生的積極作用,沒有發揮出青年學生的創新精神;有些專業性社團,每年就是邀請幾個專家老師開展一下學術講座,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方面行動不足。
(3)構建“導師、社團、學生”三位一體的輔助教學模式
首先,新模式有利于解決導師不足的瓶頸。其次,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強社團活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對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也有著極大的熱情,在導師的專業指導下,社團活動可以緊密聯系社會實際開展,增強活動的實踐性,并通過導師聯系社會相關行業進行互動、參觀和交流,更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于專業知識的興趣,對增強社團影響力必然有著良好的成效。通過有效的社團活動,團結更多的會員,影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為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技能的提升和完善,發揮極大的作用,真正成為導師和學生群體之間的聯結紐帶。第三,新模式實施中要注意制度保障。首先制定導師制工作制度,從制度上規范導師制工作,明確導師的權利與義務,幫助導師修正方向,完善師生間的溝通體制,當然,學校對于導師制的評價,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培養導師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導師的意愿,適當放寬社團活動的開展范圍,并給予資金和物資支持,確保導師制落到實處。
[1]楊紅孺.論信息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3(6):117.
[2]童衛軍,范怡瑜.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系統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12(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