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王春艷
“區域經濟圈”的存在價值在于,經濟要素是稀缺的,要素的分布以及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均勻的。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以地理條件為前提,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小區域范圍內的經濟合作也是可以做到多方共贏的。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證明,相似性、互補性的高科技產業及其價值鏈條產業區域內集中,協同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也是發達國家產業創新的主要實現方式。
這是因為產業集群不僅僅能夠降低因為空間而產生的交易成本,而且能夠更有利于群內各類人才的有序流動、互動、交流,從而促進群內隱性知識的整合、轉移。
創新型人才作為創新知識的載體,不僅僅是知識的創造者,而且是知識的真正擁有者和價值實現者,因此區域經濟的產業創新績效最終取決于圈內創新人才的支持程度。
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推進,中國的8大區域經濟圈逐步形成,即從京津冀、山東半島為核心的泛渤海經濟圈,到以長三角城市群為核心的大長三角經濟圈,再南下以至海峽西岸城市群和臺北為核心的海峽經濟圈,整個大陸從南到北基本形成八個經濟聚集地區。雖然各個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模式有較大差異,但從共同發展趨勢來看,一體化的人才建設思想是其必經階段。長三角被稱為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創新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為解決這一問題,從2003年開始,長三角19個城市聯合發布《長江三角洲人才開發一體化共同宣言》,意在通過區域內的人才一體化培養和自主流動實現人才資源共享。特別是側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如上海市把加強工會合作、校企合作、加強高技能人才寫進政府的工作報告;浙江、江蘇也紛紛通過增加投入、創新路徑、加強培養,重視評價、加大獎勵、健全保障來推動高技能人才的成長。另外,武漢東湖高新區積極實行的“人才特區”戰略和“3551人才計劃”,為新區內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依托經濟圈,建立區域性的高科技創新區,整合創新資源,建立區域化的創新體系也是西方國家實施創新戰略的基本路徑。硅谷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區域創新體系成功的范例。它的運作是通過產業的集群,促進各類專業人才的聚集。良好的產業發展態勢不僅產生了巨大的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同時也孕育了更多的成功機會,因此不僅吸引了輸出專業人才的回流,而且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國外優秀人才的加盟,使得軟件園區聚集了大批國內外軟件專業技術人才和服務人才。
在國內各級政府積極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及發達國家積極進行都市圈創新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圍繞區域創新實踐中存在的區域內人才資源共享等問題也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索。
黃愛民(2004)認為,相比于長三角、京津唐,人才和技術是珠三角最為短缺的資源,因此盡快推進珠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打造人才整體優勢,是提高珠三角綜合競爭力的至要戰略。王偉華(2007)在濱海新區建設中的人才戰略研究中提出,應在區內建立統一協調的人才政策體系、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完善統一協調的市場體系、提高區域內現有人才素質、拓寬人才資源建設渠道等。牛征(2007)則從區域人才合作角度提出要加強京津冀區域之間的人才互動,認為構建京津“雙核”大城市帶勢在必行,要充分發揮京津知識經濟的領先作用,構建功能齊全便捷的京津交通體系,加速建設濱海新區—第二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充分發揮教育網絡作用,加快京津緊缺人才培養。林思達(2010)圍繞長三角區域內創新人才資源共享,對加強區域科技合作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強長三角高智力資源的流動和利用,通過開放共享,聯合建立包括兩院院士、科研專家庫、中高級人才的科技人才數據庫,促進區域科技人才和智力的流動與共享。
從中外都市圈經濟區域人才合作的實踐及理論研究來看,區域內人才資源共享被看作都市圈經濟發展中提升產業創新的主要路徑。但是,總體看現有研究還是僅僅聚焦于如何跨越空間限制,實現區域人才資源的淺層次合作,而缺少從整個都市圈層面制定共同的人才戰略為都市圈經濟產業創新,建設創新型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區域人才戰略涉及到跨區域人才資源的培養、流動、使用、評價等?;陂L三角經濟圈產業集群趨勢下的人才供需現狀,將嘗試從4個方面進行人才支持戰略體系的構建:互補性的區域人才優先投資體系;開放性的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市場主導下的科技創新人才區內自主流動機制;一體化的區內人才協調合作機制;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發現、評價機制。
長三角經濟圈在中國幾大經濟圈中,就人才總量而言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總體人才效能也居前列。但是,長三角區域也面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最為常見的人才區域失衡問題。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人才分布不均衡。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核心城市存在相對人才過剩,而蘇北等城市則人才嚴重不足。第二,人才結構不合理。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人才同質化突出,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要解決同質化問題,需樹立起人才資本的投資理念,從人才培養體系上解決問題。
第一,樹立人才資本化概念。所謂資本化,人才培養是要付出成本的,并且通過使用能夠收到大于成本的回報。對于發達地區而言,通過地區經濟優勢吸引人才的同時,也要對區域內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培養成本予以合理方式的回報。
第二,共享理念。區域一體化的價值所在即在于區域內資源共享,各類資源的投入產出均能實現最大化。在長三角區域中,由于各城市發展階段的不同,在產業分布上還是能夠呈現出梯次分布,人才需求層次、類型各有不同,通過共享人才可以有效實現人才分布的均衡化、匹配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第三,互補性的人才投資體系建立。長三角區域由近20個城市組成,每個行政區劃都有獨立的人才教育體系,設置了高度相似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在這種高度相似的體系下培養的必然是同質化的人力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區域內各個行政區劃的經濟發展水平、人才需求處于明顯的分化,高度同質的人才資源顯然無法有效匹配,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基于各地市經濟水平、產業分布的實際情況,應建立起相匹配的主導人才教育體系,非主導專業通過市場進行補充,實現各地市人才培養體系的互補,提高教育投資收益。
依托于完善的教育體系,借助于一體化的人才市場,長三角區域企業所需的基礎人才通過內部的良性共享機制可以得以滿足。但是,長三角區域企業也是我國高技術企業的高度集群地,創新創業型人才急缺,國際化人才、掌握高科技核心技術人才、領軍人才相對匱乏,建立起開放性的高端人才機制是適應企業創新發展的必然之路。開放性的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包括柔性的人才引進政策、“智力引進”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機制、“國際化”的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等開放機制。此外,為了更好的發揮高端人才的聰明才智,人才的配套服務也要超脫常規,體現開放性,例如經費投入、配套措施等。
來自于幾大經濟圈的實踐表明破除人才失衡的最大障礙在于體制上的人才流動障礙。首先,人才基本保障體系的建立。在長三角區域內,各地市跨越兩省一市,各類人才的戶籍、人事檔案歸屬、社會保障、養老保險、子女教育等都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建立自由人才流動機制首先要建立起一體化的保障體系。其次,一體化的人才服務體系。一體化的人才服務體系包括異地人才流動、人事爭議仲裁、專業技術資格互認等政策、網上人才市場、統一的人才信息庫等。只有建立起便捷的人才服務體系,人才自由流動才可能變為現實。
在人才支持體系的建立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間一體化的協調合作機制是實現人才自由流動,人才共享的基本保障。協調合作機制的建立,首先要建立起各地主要負責人為主導的聯席機構,該機構在相關事宜上具有裁決權而不再僅僅是一個協調機構。其次,建立起聯動機制。在當前的長三角區域各城市中,有關人才流動的政策中更多的關注點在于人才引進政策,人才流出的政策被嚴重弱化。雖然區域內政府近年來對人才合作高度重視,出臺了系列合作宣言,但至今未能建立起切實有效的聯動機制,政策接口無法統一。所以,區域內各地市政府圍繞人才引進、培訓、共享等建立起具體的、可執行的合作機制才能真正為區域內的人才一體化提供切實保障。
[1] 孫銳.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亟待推進[J].中國人才,2011(04).
[2] 陳書潔,曹立鋒.區域人才資源開發合作的主要方式研究——基于十六個區域人才開發的歷史實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