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大問題導學
思維能力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24-02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階段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關鍵時期,教師應尤為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多年來筆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驚喜地發現,以“大問題導學”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何謂“大問題”
“大問題”主要是指那些可以直指本質、涵蓋教學重難點、具有高水平、以探究為主的問題。它是課堂的“課眼”,亦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出“大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小學生留下獨立思考以及主動探究的空間,給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呈現機會,從而使得學生在解決“大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那么,“大問題”究竟有何特點呢?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的理解,筆者把“大問題”的特點主要歸納總結如下:(1)挑戰性強。“大問題”是指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但是這個難度并未超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通過“跳一跳”的方式就可以夠到。(2)具有繁殖力。“大問題”一般是以問題為起始,以這個問題為起點催生出大量的新問題,“大問題”就像是一株極具生命力的青竹,在春風的吹拂之下長出更多的小嫩芽。(3)少而精。“大問題”力求精益求精,并不是越多越好。它一般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亦或是教材的省略點和知識的鏈接點。抓住了“大問題”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課堂教學的脈搏。(4)問域寬。“大問題”的提問對象是全體學生,并不僅僅是為了照顧某一部分學生而提出的問題。“大問題”具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納百川。(5)外延大。“大問題”具有一定的自由度或者說是開放性,正因為如此,“大問題”可以給學生留下充足的主動探究和獨立思考的空間。(6)抓本質。“大問題”是指那些可以觸及數學本質的問題,這個本質不僅是指數學教學內容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還包括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等各個方面。
二、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策略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起點,而“大問題”又是問題中的精華所在。因此,“大問題導學”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以“大問題導學”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呢?
(一)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非常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完全可以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鼓勵學生在“大問題”探究中求創新,激發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再加工,不斷地改造、重組和調整知識結構,創造性地解決數學問題。
【案例】執教完《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后,在課堂結尾階段,筆者在黑板上出示了這樣一個“大問題”:9+9+9+5+9=?讓學生們運用簡便運算方法進行計算。問題拋出之后,李華同學提出了可以把該式轉變為9×4+5然后再進行計算。這種方法的提出對于剛接觸乘法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筆者對該生的想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筆者并沒有放棄進一步開闊學生們的視野。接著問道:“同學們,還可以提出別的簡便運算的方法嗎?”在筆者的鼓勵下,王剛同學站了起來,說道:“我認為該式還可以轉變成9×5-4。”這個新方案非常具有創造性,在該生的思維當中他看到了一個實際上并不存在的9,因此他才會萌生剛才的想法。對于這種在別人眼中看不到的問題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這樣的創新思維的閃現是值得數學教師鼓勵的。
(二)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何謂形象思維呢?所謂的形象思維主要是指運用大腦中已經積累起來的表象而進行的一種思維方式。這里所說的表象是指人們在以前知覺過的,并且在大腦中可以再現的那些對象、現象的映像。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其原因是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主要思維能力就是形象思維能力。教學實踐表明:以“大問題導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案例】在執教“余數”概念時,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對于余數的概念及性質的理解并不透徹。為了加深學生對余數這個概念的理解,筆者提出了兩個“大問題”:
(1)現有14根棒棒糖,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請問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幾根棒棒糖,剩余多少根?
(2)現有17個面值為一元錢的硬幣,每3元硬幣分為一份,請問可以分成幾份?還剩幾元硬幣?
問題提出之后,筆者把相關的道具擺在講臺上,讓學生上講臺擺一擺、放一放。操作完畢之后,筆者要求學生用語言把剛才的操作過程講述一遍,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分的,進而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表象。然后再讓學生閉上眼睛,思考遇到下面這種情況到底如何分?
(1)有9塊橡皮,平均每人分2塊,請問一共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還剩幾塊?
(2)現有18根香蕉,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請問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幾根香蕉?還剩幾根香蕉?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筆者提出的“大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并且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讓學生在操作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再加上筆者的有效引導,最終理解了余數這個概念,并且了解了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通過“大問題導學”,有效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
(三)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所謂的邏輯思維是指思維的嚴密程度,具體表現在思考問題時要遵循客觀存在的邏輯規律,從而推理出合乎邏輯的規則。在這個過程中論證要有理有據,具有說服力。可以說邏輯思維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思維能力,從小學階段就應該著重培養。通過教學實踐發現:以“大問題導學”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案例】在執教《商不變性質》時,在課堂導入階段,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大問題”:①8÷4=2②80÷40=2③800÷400=2④8000÷4000=2。在黑板上列出這些算式之后,學生們非常不解筆者究竟要做什么。看到學生的這種表現筆者并沒有感覺到奇怪,而是引導學生至上而下地對這些算式進行觀察:算式②與算式①進行比較,兩個算式中被除數與除數同時擴大了幾倍?兩個算式的商發生了何種變化?算式③和算式①進行比較是什么情況呢?算式④和算式①進行比較又是什么情況呢?我們可以把剛才比較的結果用幾句話進行歸納總結嗎?通過筆者的一系列引導,學生們的思維急速旋轉。接下來筆者又引導學生們自下而上地對這四個算式進行觀察,讓他們自主探究。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同時也掌握了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方法,其邏輯思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教學實踐表明:在數學教學中,運用“大問題導學”的教學策略,對促進小學生形象思維、創新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問題導學已經成為當今數學教學追求的主流方向。
注:此文為廣西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A類課題《小學數學〈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相關論文。此專題研究人員:何乃韶、蘇玉尖、覃小平。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