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
【關鍵詞】幼兒教育 美術教學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126-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以來,學前教育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教師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轉變。綱要指出:“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然而在幼兒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示范、幼兒臨摹的課堂教學模式比比皆是,幼兒的美術作品呈現出了大量的復制品。這樣的教育使幼兒失去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個性,扼殺了幼兒潛在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力。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因此,作為藝術教育的啟蒙者,教師要把幼兒創造個性的發展作為美術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大膽放手讓幼兒自主創作,讓每一次美術活動都能夠使幼兒的創作熱情得以激發,創作靈感得以迸發,個性特長得到舒展。
一、課前積累,蓄創作之源
任何創造想象都源于事物原型的啟發,絕大多數發明創造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創新。豐富的生活體驗是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幼兒的生活、主題活動等幫助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積累美術素材和經驗。
(一)在生活中體驗和積累
生活是創造的源泉。自然界和社會中有取之不盡的教育素材。教師可以定期帶領幼兒走出校門,親近大自然,融入社會,到各地參觀、游玩,用眼去看,用手去觸摸,用鼻子去聞,用耳朵去傾聽,用心感悟,觀察大自然與社會中的人、事、景等。例如,發現春、夏、秋、冬四季的美,觀察蜜蜂采蜜忙的勞動場景,觀看雨滴落下時的神奇景象,發現蛋糕師傅高超的手藝等。這些生活體驗的積累,會讓幼兒產生無限的創作靈感,同時創作出充滿個性的美術作品。
(二)在主題活動中體驗和積累
在幼兒活動中,教師往往喜歡圍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開展主題活動。比如,開展與語言、社會、健康、科學等相關的教學主題活動,在活動中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為美術活動的開展積累經驗。以開展“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談話活動、社會活動、健康活動等了解與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相關的知識,挖掘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蘊含的多種教育元素,為幼兒參加“我愛青奧,我愛運動”的主題繪畫創作活動奠定基礎。
二、課始趣引,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
興趣是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前提。在美術活動開始時,教師要運用多種形式,娛目動情,激思勵志,啟迪幼兒的思想,激活幼兒的情感,讓幼兒敞開心靈的大門,產生創作的沖動,使他們在愉悅的心情下參加美術創作活動。
(一)游戲情境激趣
幼兒天性喜歡嬉戲,在嬉戲中,他們會把內心的感受和幻想盡情地呈現出來。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把美術教學設計成為幼兒喜愛的游戲,讓幼兒在一定的游戲情境中進行創作,如讓幼兒擔任游戲角色,有利于喚起幼兒的好奇心,并積極地投入到美術創作活動中。例如,在讓幼兒練習畫直線時,教師可以設置小白兔與大灰狼的游戲情境,讓幼兒扮演小白兔,同時要想方設法對付來抓小白兔的大灰狼,即畫出柵欄作為護欄,以防止大灰狼抓住小白兔。這樣的游戲情境會令幼兒感到新奇、有趣,能夠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
(二)故事情境激趣
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故事引入教學,把幼兒帶入故事情境,讓幼兒在傾聽故事中激發創作的欲望。例如,在中班美術活動“小豬的婚禮”中,活動一開始,教師可以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在講到小豬參加婚禮并合拍結婚照時就停下來,引導幼兒為即將要來參加婚禮的小豬設計服裝,共同出謀劃策。教師在故事情境中可以提出本次活動的要求——為小豬設計服裝。這樣的故事情節能夠深深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而有趣的故事情節也能夠使幼兒深受感染,對創作充滿期待。
(三)表演情境激趣
教學活動一開始,教師以一段音樂或一段表演導入教學,有利于激發幼兒表演的興趣。例如,在京劇臉譜制作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京劇唱腔或戴著京劇臉譜導入教學;在欣賞米羅作品活動中,教師可以穿著畫有米羅風格圖畫的裙子,伴著音樂跳著舞蹈進入教學活動。在優美的音樂中,幼兒的藝術創作細胞變得活躍起來,也能夠想象自己在這美妙的音樂中戴著面具或穿著裙子翩翩起舞的情形,從而對美術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課中引導,挖掘幼兒創作的潛能
教師的激勵和啟發是培養幼兒自主創作意識的有效手段。幼兒是獨立的個體,具有個體差異性。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能夠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夠獲得滿足和成功。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幫助和指導,為每一個幼兒提供創作的機會,挖掘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創造潛力,使每一個幼兒爆發出創造的火花,張揚個性。
(一)巧延創造之火花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的創造火花稍縱即逝。因此,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在創作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性,讓創造的火花得以延續。例如,在手工制作“蝸牛”活動中,幼兒們正在捏蝸牛,這時幼兒琪琪偷偷地從玩具柜里拿出雪花片,但是被其他幼兒發現了,幼兒們還向老師匯報了琪琪的行為,琪琪嚇得連忙將雪花片放回玩具柜。教師問琪琪拿雪花片的原因,琪琪對老師說,她想讓小蝸牛住在花朵里。此時教師肯定了她的想法和創意,同時建議她用橡皮泥捏出漂亮的花朵。在教師的鼓勵下,琪琪高興地捏起了小花,其余幼兒見狀也紛紛加入。很快,一朵朵小花堆積成了一個小花園,一只只小蝸牛在花園里共同嬉戲,演繹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幼兒們則沉浸在創作的歡樂中。可見,教師細心的觀察和適時的點撥能夠引發幼兒的創造思維,確保幼兒的創作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二)巧架聯想之橋
幼兒想象豐富、奇特,但是由于同一年齡段的幼兒的認知結構、發展程度、心里特質具有差異性,因此幼兒在美術創作活動中的表現力、創造力也不一樣,教師在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首先,教師要鼓勵幼兒異想天開,大膽想象,用畫筆在紙上盡情揮灑,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表現出來。其次,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捕捉周圍世界充滿情趣的事物,與幼兒產生情感共鳴,傳遞驚喜與激情,同時運用富有童趣的語言幫助幼兒打開創作的思路。當幼兒出現短暫的困惑,或者出現無法動筆創作的情況時,教師要用富有啟發性且具有開放性的語言指導幼兒,開拓幼兒的思維,使幼兒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當幼兒的創造力得以體現出來時,教師要以激勵性的語言鼓勵他們進一步豐富自己的想法,使藝術表現更豐滿。
四、課尾點評,享創作之樂
作品展示與評價是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幼兒展示自我的舞臺,是收獲成果、體驗成功的時刻。良好的評價猶如酵母,發酵著幼兒的創作熱情和自信,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因此,教師全面而正確地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對于幼兒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假如教師不能正確地評價幼兒的美術作品,那么就有可能把幼兒的創造性扼殺在萌芽之中。因此,教師要用心對待幼兒的每一幅作品,發現其優點,并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贊賞,給予他們創作的信心和勇氣。首先,教師要做一名忠實的聽眾。幼兒在繪畫的同時也是在訴說心聲,每一筆涂鴉都體現出了小作者的智慧,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一個精美的故事。美術作品展示出來的同時,也是幼兒們分享快樂的時刻,此時教師要讓幼兒充當主角,自己退居幕后,以欣賞的姿態傾聽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在展示與評價活動中獲得自信。這樣,每一次活動的結束也就成為了下一次創作的起點。其次,教師要做一位敏銳的發現者。在幼兒訴說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創新之處,尋找幼兒作品中的優點,以欣賞的姿態幫助幼兒建立自信,以鼓勵性、建議性的評價讓幼兒找到努力的方向,使幼兒學會欣賞同伴的作品,從而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在相互欣賞與評價中共同成長。
五、課后延伸,續創作之為
由于集體教學活動時間有限,因此教師有時無法滿足幼兒創作的欲望,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求。幼兒們渴望的是更為自由和自主的創作活動,因此,在學校活動室,教師可以開辟多元化的美術活動區,讓幼兒延續自己的創作熱情,繼續自己的創作活動。為了讓這個空間成為幼兒創作的天地,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設計和裝飾這個區域,搜集整理各種美術素材。因為這是自由而自主的空間,所以這里的美術素材可以是多元的、豐富的,可以有美術專用材料,也可以有舊掛歷、舊毛線、包裝盒、舊瓶子等廢舊材料,還可以有蔬菜、水果、花草、種子、樹葉等。陳列在美術活動區域的各種工藝品,既美化了活動區域的環境,渲染了美工區的藝術氛圍,又能夠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和啟發,產生藝術創作的動力。除了提供豐富的、多層次的操作材料供幼兒自主創作,教師還應該讓幼兒在這個區域里實現自主學習、自由創作、自主管理,提升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的創造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揚。
總之,教師要克服工業化、標準化的美術教育,努力探尋并實踐能夠激活幼兒創造潛能的藝術教育。幼兒的創造潛能是無限的,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也會帶給你無限的驚喜。因此,教師要不斷搭建供幼兒向前、向上跳躍的平臺,讓幼兒在這個平臺上越跳越高,越跳越遠,創造之花越開越多,越開越美。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