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彪
【關鍵詞】做數學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31-02
傳統教學中學生學數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學生的反復練習來進行的,為了保證所謂的課堂效率,很少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注重了結果而忽視了過程,這樣雖然在短期內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提倡讓學生“做數學”,讓學習建立在活動的基礎上,強調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把“書本的數學”變為“活動的數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理解和反思,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小學“做數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它把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看成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再創造”。新課程標準提出,“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等過程可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再創造,將其內化為自己理解、掌握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的同時,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24時計時法》時,筆者由淺入深地進行了設計,并結合已學內容整合了知識。
師:(展示課程表)我們下午第一節課上課時間為14:30,這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知道是下午2:30。
師:很棒,你的反應很快,也說得很正確。同學們,你們注意到了嗎?這位同學很注意觀察生活,并且說清楚了是下午,這可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師:下面我們來自主創造一些時間,并用24時計時法表示出它的意思。
生:……
師: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時間的表示法,那么每天《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怎么表示呢?
生:可以說成是19:00,也可以說成是晚上7:00。
師:太棒了,能同時把兩種表示法都說出來。大家發現表示時間的規律了嗎?(學生獨立思考)
生:我知道了上午“時”的表示還是和12時表示法相同,下午則加上12,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零點報時的24時計時法。(其他學生也都認可)
由此可見,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自主思考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鞏固知識。這也體現了學生的思維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提升的一個重要過程。
二、合作交流,讓學生實現“共進步”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實現共同進步。合作交流并不是純粹為了活躍課堂的氣氛,而是要突出合作的本質——需要合作時再合作。這樣的合作才能使教學更有實效性,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學時我們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合作氛圍,給學生留出足夠的合作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合作交流深入學生心中,并在互幫互助中實現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時,筆者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體會長方體棱的特征。
師:老師手上有一個長方體的模型,也給每一組準備了一些木棒和橡皮泥,它們的尺度都是不相同的,你們能用它們搭建成一個長方體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嘗試用手中的材料進行搭建,并匯報)
生:我們組搭建不出來,有一組長相同的才3根,所以搭出來的不是長方體。
師:那么長度相同的至少有幾根才能搭成長方體呢?
生:根據我們組的操作最少需四根,并且還可以看出它們是相同的。(其他組的學生也表示認可)
……
通過合作交流,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只有充分調動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三、課外實踐,讓學生延伸“做數學”
動手實踐是我們課堂教學常用到的一種手段,但是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很多實踐活動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將動手實踐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這樣學生的視野與能力就會在生活實踐中得到充分地發揮,使動手實踐成為超越時空限制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意識。讓學生將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提出新的問題并分析、解決,以此實現彼此思維的碰撞,將課堂內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例如,上了三年級后,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周必須寫一篇數學周記,這是一個常規檢查的項目,同時也是與語文學習相互配合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一項任務。對于數學周記怎么寫,學生不知道,筆者一開始也有點迷茫,但是經過思考后,就定下了學生寫周記的基調——讓學生根據周末的生活觀察來將生活的問題提煉成數學的問題。通過這樣的長期積累,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如在學習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毫升的認識》后,一個學生的周記就很精彩:“生活中有許多毫升的例子,如我爸爸好喝酒,每瓶白酒為500ml,每瓶啤酒為528ml;我媽媽愛美容,一瓶爽膚水為120ml。可是我有點不明白的就是我爸說白酒是1斤的,它和500ml相同嗎?”
通過這樣的實踐與探究,結合教師在課堂上跨學科的分析與闡述,學生將會感受到“做數學”的最大效果,也就能夠自覺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來。
總之,通過“做數學”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動手“做數學”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因為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將數學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既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做數學”的快樂,收獲學習數學的成功。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