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宏兵
【關鍵詞】寫景散文 《濟南的冬天》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79-01
學習寫景散文,學生不僅要讀出散文的語言美,還要體會文本的韻味。筆者認為,教學寫景散文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分析文本,領會作品的內涵,下面以《濟南的冬天》一課為例,談談寫景散文的教學。
一、從文題入手,體會文本情感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教師在教學時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寫景散文,作者通過寫景表達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梳理文本脈絡,從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文章第一自然段是這樣寫的:“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在這段話中,作者將北平、倫敦與濟南進行對比,突出濟南是一個舒適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濟南冬天的奇特:一是有山有水;二是有獨特的地形,如“小山整個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這一圈小山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三是濟南的冬天是祥和的、溫情的。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描寫了濟南的山的獨特,并且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借助繪畫的筆法描繪了濟南冬天的雪景。文章結尾寫道:“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從整篇文章來看,前文重點描寫了濟南山水的美,按理來說,結尾應該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但是作者卻平淡收尾,學生由此體會到了作者情感表達的沉穩,而這也正是作者情感積淀的結果。在教學中,學生依據文章的題目梳理文本脈絡,整體感知文本,從中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為探究作者的寫作思路奠定了基礎。
二、探究思路,把握行文邏輯
在閱讀教學中,把握文章內容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在表現主題時的寫作思路。如果學生能夠掌握文章的內在邏輯,那么就能夠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時,作者先寫濟南是一塊寶地,沒有風,陽光溫和,接著說明這種特殊氣候形成的原因是濟南有山有水,而山又是不高的山,再對濟南的山水進行描繪,并且重點描繪了濟南的雪景。這樣的描寫令文本呈現出了完整的結構,即第一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是一種解說關系,第三、四、五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也是一種解說關系,其中第三、四自然段與第五自然段又是并列關系,均對濟南的山水進行了描寫。學生通過分析可以知道,文本結構是“總—分—總”,段與段之間銜接自然,環環相扣,而在選材方面也非常講究,很容易就掌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寫作技巧。
三、涵詠文字,領略文本之美
文本中語言文字的運用承載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在教學寫景散文時,教師可以從那些描寫景物的詞語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領略文本之美。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運用了很多能夠體現景物特點的詞語,如“響晴”“溫晴”“溫暖”等。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詞語引導學生思考,比如:“溫晴”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響晴”“溫晴”二者有什么區別?作者用“溫晴”“溫暖”等詞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通過分析和思考,學生會發現,“溫晴”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之情和獨特感受,因為這種情感不同于在倫敦時的生活體驗,也不同于在北平生活時的感受,而是對一個不是故鄉的地方的喜愛,情感真實,表達親切。領會寫景散文的內涵,關鍵是要把握景物描寫的關鍵詞,通過分析、揣摩和比較關鍵性詞語,從而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并學會賞析文本呈現的美。
四、知人論世,明確作者的意圖
一般來說,文學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環境下創作出來的。要理解其內涵,教師必須結合寫作背景分析文本。教學時教師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老舍先生長期生活在北平,后來赴英國倫敦任教,飽受輾轉之苦,旅居倫敦七年后來到山東,在齊魯大學任教,當時經濟條件好轉,心情也隨之有了改變,同時創作了《濟南的冬天》。通過閱讀文本,學生能夠體會作者的寫作心理是比較穩定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對濟南的熱愛。尤其是在描寫景物時,老舍突出了濟南的特點——有山有水,秀美,溫和。對于濟南的山,作者更是投入了很深的情感,仿佛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水墨畫,如山坡上臥著點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充滿了韻味。當時,老舍回避了處于戰亂的濟南城,而是選擇了濟南城郊,其目的就是將讀者的視野引向深處,體現了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師在教學時結合寫作背景分析文本,有助于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文本內涵。
總之,教學寫景散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美,從而提高鑒賞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