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 深度備課
研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80-01
備課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有的教師對備課不夠重視,認為備課并不重要,其實不然。筆者以為,在正式教學之前進行備課不僅必要,而且必須進行深度備課。深度備課是教師以研究文本、研讀教材作為基點,以讀者的身份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備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教學的開展。教師在深度備課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一、深入探究,解決問題
面對同一篇文章,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因此,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解讀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教師要做的就是進行深度備課,并與學生一起研讀文本,找出問題的答案。
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商人》為例,在課前導學環節,有的學生提出問題:夏洛克是一個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商人,為什么他不要雙倍的賠償,而一定要一塊“腐爛的臭肉”呢?這個問題是文本的關鍵,也是學習的難點,而筆者在閱讀文本時也存在這樣的疑問。為此,筆者在備課時深入研讀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線索。首先,夏洛克是一個猶太人,在他看來,安東尼奧奪取了他的生意,譏笑他,污蔑他,仇視他。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他是一個猶太人,而安東尼奧是一個基督教徒。其次,在當時,基督教徒仇恨猶太人,夏洛克勢單力薄,因而他寧可放棄一切利益,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洗清積淀在靈魂深處的憤恨,但是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又無法做到。筆者查找了大量資料,并且找到了英國十九世紀著名批評家哈茲列特的評論:“夏洛克報復的欲望和遭受屈辱的感覺難以分開,因此,我們不得不對‘藏在猶太人寬大長袍下的高傲精神表示同情。”通過深入研究文本,筆者找到了解讀文本的突破口,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讓學生從作者莎士比亞的描寫中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同時也學習了莎士比亞高超的寫作藝術。
二、審視教材,增補訂正
教材里的課文都有明確的解讀或說明,但是教師還是需要在備課環節進行審視,以備補正。以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筆者在讀后產生了疑問:床頭和屋漏是因果關系嗎?屋漏到底應該如何解釋呢?為此,筆者通過查閱資料發現,屋漏作“屋子漏雨”的解釋實在不妥。在《爾雅·釋宮》有注釋:“西南隅謂之粵,西北隅謂之屋漏……”在《辭源》修訂本中,屋漏的第一個詞條的義項是“房子的西北角”。由此可知,屋漏的含義是古人設床在屋子的北窗旁,因為西北角上開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稱屋漏。那么,杜甫寫的詩句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嗎?在詩中,杜甫以借代的修辭手法說明“床頭”“屋漏”指代整個屋子。顯而易見,這是以部分指代整體。兩句詩的意思是整個屋子都被雨淋濕了,沒有干的地方,但是雨依然下個不停。從修辭角度來說,不直言屋漏,而是說無干處,與下文的“雨腳如麻”更契合,避免了語義重復。通過深度備課,筆者對教材進行了重新解讀,同時進行了補正,這樣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準確的信息資源。
三、建構教材,發現主旨
語文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信息,合理建構教學資源,超越文本解讀,發現文本主旨。以教學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智取生辰綱》為例,筆者對文中白勝賣酒唱的那段歌謠產生了興趣,并在導學案中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有的學生認為,“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的意思是白勝告訴軍爺們天太熱了,多歇會吧,而“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則引誘楊志等人來喝酒。這段歌謠是否就只是起到了這些作用呢?為此,筆者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研究,經過思考后發現,前兩句歌謠描寫了天氣酷熱禾苗慘死的狀況,借以襯托農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社會現實。接下來的兩句歌謠則將官與民進行比較,民“如湯煮”,官“把扇搖”,這里折射出了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農民的殘酷現實。作者借用白勝唱的歌謠,將農民的“急”與統治階級的“閑”進行對比,揭露了北宋時期統治者與農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筆者通過深入分析歌謠的用意,在教學時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文本的主旨。
要做到深入備課,教師必須從文本入手,研究文本,審視文本甚至超越文本,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