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桃
【關鍵詞】《質數與合數》 數學概念 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83-02
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因素有認知因素、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語言表述能力等。數學概念的教學應凸顯學生主體,寓概念學習于探索活動之中。筆者認為,概念的引入—理解—鞏固—深化要過渡自然,潤物無聲,水到渠成。下面以《質數與合數》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創造性探究數學概念。
一、引入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學的第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入的方法一般有:直觀引入、實例引入、舊知引入和活動引入。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引入方法,幫助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建立清晰的表象。
[環節一]
電腦出示3個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師問:你能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學生獨立思考后可能會說2個,可能會說1個。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不管橫拼、豎拼、斜拼,都只得到一個長3寬1的長方形。電腦接著出示4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師問:你能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學生獨立思考后可能會說一個長4寬1的長方形;也可能會說2個,其中一個是長2寬2的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可電腦動態演示拼成的兩個長方形。師追問:如果是12個小正方形結果會如何?學生獨立思考后,可能會有學生在紙上畫,其余也跟著畫。為了尊重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可給其一定時間畫,但要適時調控,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聯系面積公式進行數學思考,促進思維發展。“我看到許多同學不用畫就已經知道了”既暗示學生不必一一畫出也能“知道”,又起導向作用,讓學生思考其他的方法或策略。很快會有學生說能拼三個:①一個為長12寬1;②一個為長6寬2;③一個為長4寬3。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上述拼法,然后追問:“如果給出的正方形個數越多,拼成的不同的長方形個數會怎樣?”學生肯定會說“會越多”。此時老師故不出聲,保持沉默,等待,等待……一會兒學生開始“騷動”:“不一定的。”師故意重復:“他說不一定,你們呢?根據是什么呢?”學生情緒開始激動:“剛才4個正方形能拼出2個,但如果5個正方形就只能拼出1個,說明‘不一定”。
案例中,教師追問“12個小正方形會如何”誘發學生的思維與操作,暗示“不用畫就知道了”喚起了學生的經驗,找到了銜接之處,引入概念“潤物無聲”,實現了思維的有效起跑。
二、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感知和經驗只是入門的向導,對概念的本質屬性的揭示才能成為判斷的依據。理解概念要根據不同內容采用相應的策略:①通過變式突出概念本質屬性;②通過反面襯托進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③通過多層次的理解抽象概括出概念;④通過簡練的語言或下定義的方法描述概念;⑤通過對比辨析強化新概念的清晰度。
[環節二]
當學生知道“給出的正方形個數越多并不說明能拼成的不同的長方形個數也越多”時,問:那你們覺得小正方形的個數是什么數時,只能拼出一種長方形?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匯報。有學生覺得小正方形的個數是奇數時,只能拼一種。馬上會有如“9是什么數,用9個能拼出2種”的反對意見。師追回:那該是什么數的時候呢?逐步引導學生意會“當正方形的個數只有因數1→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時”就只能拼一種,然后讓學生舉例驗證,如3、13、7、5、11……進而再探究“什么情況下拼得的長方形不止一種呢?”引導學生舉例4、6、8、9、10、12、14、15……并分析歸納其共同特征:它們除了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外,還有別的因數,如4的因數有1、4、2。從而揭示“像3、13、7、5、11等這樣的數叫質數”和“像4、6、8、10、12、14、15等這樣的數叫合數”,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結合學生發言,教師相機板書其定義。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師生、生生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這里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思考、辨論,創造出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實現了思維的有效加速。
三、鞏固概念
數學概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及時的鞏固,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鞏固概念一般采用下列途徑:①復述定義或結語;②自舉實例;③多層次練習。
[環節三]
教師讓學生判斷:19是什么數?為什么?判斷的依據是什么?21、23、36呢?學生的回答可能不夠完整,要引導學生根據概念準確判斷。然后通過36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只要找到了第3個因數,就說明它是合數,否則就是質數(注:“1”待后再學),并在板書的“沒有”與“還有”下面打上著重號。繼續判斷1874375是質數還是合數。學生再次展開爭論:“是質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不對,個數上是5,它至少還有因數5,它是合數。”90000032呢?學生異口同聲“合數”。師:“這么大的數,你們都能迅速作出正確的判斷,小的數更不在話下了。”教師隨手板書“1”:“是……?”可能有學生會認為是質數,但通過辯論,學生明晰1和1本身只能算1個因數,1不是質數,當然更不是合數了,并在原板書中插入“兩個因數”,雖與課本不盡相同,但表明了學生確實理解了質數的概念。可能會有學生提出“0”是什么數,老師既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又要考慮到“數的整除”是在非0自然數范圍內學習的,因此可與學生商量:“0我們以后再好好研究,我們先學習非0自然數,好嗎?”
這里的設計十分精妙,既加深了對質數的理解,還把“非0自然數按因數個數的多少分為質數、合數和1”這一認知難點化整為零,實現了思維的有效突破。
四、深化概念
概念的深化主要包括概念的熟練運用和形成概念的認知系統。掌握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應用,通過應用加深對概念的認識。概念往往是一個個分散學習的,當學到一定階段時,要引導學生找出概念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本課通過自制“100以內質數表”來深化所學概念。
[環節四]
電腦出示79,讓學生思考是不是質數。“要想馬上知道79是什么數還真不容易,如果有質數表可查就方便了。”激發學生對“表”的渴求,思考“這表從哪來呢?”一學生舉起一張課前印發的數2~100的練習卡(注:2~7六個數一行,8~13六個數第二行……依次排列)說:“質數表在這兒。”“你們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制成質數表呢?”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制表,有的學生按照質數的概念一個一個地判斷,是質數的打“√”,是合數的打“○”;有的學生把質數勾出來,剩下的數劃去。師馬上承接:“把質數留下,其他的數劃去,這就是‘篩選法,大家一起‘篩吧。”大部分學生都用“逐個判斷”的方法,教師提示“怎樣篩選更快?”學生調整方法,一生說先把偶數劃掉,又糾正說先把除2外的偶數劃掉。一生說接著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數劃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數劃去,把7留下,其他的7的倍數劃去……師:還有要劃去的嗎?學生自己發現了規律,會高興地說不用再畫下去了。可能也會有更快的方法出現:第一列留2,其他的劃去;第二列留3,其他的劃去;第三列都劃去;第五列都劃去;然后在第四、六列中找質數。也許有生發現:①除了2和3兩個質數外,其他的質數都在第四、六列中;②第五列的數都有因數6;③2、3以外的質數比6的倍數少1或多1;④1~20中有8個質數,而80~100中只有3個,以后的質數可能會越來越少,質數的個數是不是有限的?教師一一肯定學生善于觀察,肯于動腦,敢于質疑的學習方法。“100以內的質數表”就這樣自制出來了。
學生自制“100以內的質數表”,是在一種有心理需求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地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生硬地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的,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深化水到渠成,流暢自然,實現了思維的有效升華。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