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江濤++李連環
“由于接待的賓客來自不同地域,要包納不同文化,所以軸線要表達得非常含蓄。而且要讓主從關系能夠在一個豐富的環境下呈現”
從4年前的果園、農舍和微波粼粼的蘆葦蕩起步,2015年初,承辦2014年APEC峰會的“國際雁棲湖島”開始對公眾開放。這個此前被全球關注的區域,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游覽景區。
“這是一個帶有濃厚政治與文化意義的項目。”項目整體規劃設計單位——AECOM公司的亞太區規劃設計經濟高級副總裁劉泓志告訴本刊記者,雁棲湖仍然承擔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任務,“這是我們在規劃設計任務書上找不到的任務。”
“北京在受到現代化過度沖擊后,已不是原來的那壇老酒了。”劉泓志說,除了老酒本有的溫存,還應該有新的滋味,“這才是一個真實的文化,這也是我覺得釀制這個項目最享受的地方。”
顯然,它比奧運區域更傳統、比東三環的系列建筑更低調。但一個巨大的挑戰是:真正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含蓄與顯性的完美融合。
又或者說,它并不打算顯示一個國家歷經30年發展取得的勝利,而是讓世界更為深刻地認識這個國家的氣質和力量。
對時令的敬畏
作為一家財富500強企業,AECOM公司是一個提供專業技術和管理服務的全球咨詢集團,AECOM的來源是Architecture——建筑設計、Engineering——工程、Construction Management——施工管理、Operations——營運和Maintenance——維修保養。
它在全球有超過10萬名員工,但雁棲湖是AECOM公司在2014年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在AECOM公司進入前,雁棲湖項目已經歷多輪規劃設計,多個方案均因未能完美顯示中國傳統文化而遭否決。
AECOM中國區建筑設計副總裁鐘兵告訴本刊記者,作為設計師,他認為選址雁棲湖就是業主單位希望改變過去那種“強調人力改造自然的傳統”,而是變成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本身就和中國人的生存理念與文化傳統高度契合。”
雁棲湖項目與AECOM之前主要的中國作品——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陸家嘴金融服務廣場等——有相同之處:“打造一個窗口,讓全球能看見中國文化。”劉泓志說。
不同的是,中國文化與全球化之間的平衡點“更加傾向中國文化”。
總之,新奇和那種張揚直白的雄心,肯定不是雁棲湖的特點,雖然“還要探索并且展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如何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劉泓志總結。
在AECOM公司于該項目亮相后,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如此重要的“中國項目”,不應該由一家總部在美國的企業來做。
“值得欣慰的是,不管是政府還是業主單位,大家都有心胸和視野。”劉泓志認為,正是國際化人才和團隊才能夠更好地用現代方式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和元素,并且有效地與全球多元的文化產生對話與交流。
但是,首先提出挑戰的卻是“中方”。
項目開始施工時引起一些政府部門的重視。他們提出植樹節應按慣例由領導到項目區域植樹,“我們理解這是對項目的認可和重視,但對我們來說,種什么樹、種在什么地方,都不能違背生態保護的原則。所以我們的團隊在現場非常堅定地提出意見,保證在國情與專業間能找到解決方案。”劉泓志回憶。
由于APEC峰會在初冬舉行。地處北方的雁棲湖時令植物并不好看,也曾有聲音建議移除主干道路旁邊的樹木,換上清新的綠色草坪。
“這個帶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和考驗。”劉泓志回憶,更換草坪不僅破壞了原有的環境,而且也不符合中國人對四季、對不同時令的理解和感情,“我們就想忠實地詮釋不同節氣之下由土地自然發散的景觀美學,好在業主方支持、溝通得以在APEC峰會后妥善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他看來,中國文化內斂厚重,強調天、地、人的和諧,因此在環境的創造上,首先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包容,而不是用個別異形的符號去突出;其次,從規劃到景觀到建筑,設計方都強調對四季的反映,遵從中國人喜歡接近田園的態度,盡量減少跟生態環境的沖突。
最終,項目大量保留了雁棲湖周圍原有野生植物作為景觀植栽的材料。
含蓄的主賓關系
在AECOM中國區建筑設計副總裁鐘兵看來,“過去30年的改革開發,很大程度上是對西方先進文化和理念毫無保留的照搬。”
他說,中國在不斷成長,中國的文化自信同樣在成長,反映在雁棲湖項目上,正是這種文化自信的回歸,“不要做西方或者模仿西方的東西,而是要體現本土文化,與歷史脈絡進行銜接。”
于是,在雁棲湖的整體布局上,簡潔的中式“營城造園”軸線格局脫穎而出。
應和傳統中國皇家園林的布局,雁棲湖最終將會議主場館——最公共、最禮儀性的建筑架在南北軸線上。
這也是“由于接待的賓客來自不同地域,要包納不同文化,所以軸線要表達得非常含蓄。而且要讓主從關系能夠在一個豐富的環境下呈現。”鐘兵解釋。
“西方風格可能一開始就破題,然后黑白清楚,一道一道敘事;中國人則講究起承轉合,重視積淀和對不確定性的包容。”劉泓志說,包容不同的聲音和態度,本身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傳統文化符號其實也是另一種顯性因素,即使沒到過中國的人也能看得懂。
“中國文化不僅局限于翹起的屋檐、太師椅等具體符號,更重要的還有空間的表達等。”鐘兵說,比如院落空間的群組關系就非常典型——在西方多是單棟建筑,而在中國,比如故宮,就是幾百上千間的組合和序列,“這是不張揚的,體現了中國人的內斂傳統。”
一方面是現代,一方面是傳統,鐘兵說,從設計來講從來都是很大的挑戰,“中國更多是古典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拿什么可以代表中國?”他覺得,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和厚度,實際上很難用一個具象或者一個符號去代表。
雁西湖核心島南低北高,東水西山,這恰好與中國版圖契合,“經過討論決定,在島嶼上按照中國版圖細分片區。在這個基礎上,把中國文化劃分成更小的地域特色,例如華北民居、江南水鄉、西北村落,用不同的建筑和文化去詮釋‘和而不同的包容態度。”他總結。
讓老酒還有原來的味道
規劃,畢竟不只是環境的塑造。比如APEC峰會中的安全問題必須首先考慮,“為了有效控制基地入口,將半島西側水道貫通,形成獨立島嶼。”劉泓志說,新開辟的水路既能從整體上改善雁棲湖的水體動力,提升水循環并連接雁棲湖生態系統,又使濱水區域大量增加。
“當整治按AECOM建議進行水路貫通施工時,我們才驚喜地發現這條水道歷史上就存在,只是后期被村民填埋利耕。這證明我們對環境生態復原與優化的理念和判斷,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劉泓志說。
為了更好地與環境融為一體,設計團隊一度想將會議主場館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化以覆土建筑形式來完成。屋頂作為可以使用的園林,與會者在會場里面就可以感覺置身于自然當中。
雖然從建筑的角度,采光、通風等均能在側向得到完善的解決,但最終未實施。
“主要考慮到這個項目在中國文化傳達方面的特殊性與必要性,最終還是選擇顯性的形式表達。”劉泓志說,雖然他們一直認為這個方案非常能表達對土地與環境的尊重,但也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地下空間的忌諱,“通常人們會認為在地下不吉利。”
無論如何,“大概最近10年,業主和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已經逐漸意識到保存和發揚中國文化,對于建筑而言是更有根基的辦法。”鐘兵說,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趨勢也在逐漸加強。
“項目的成功與否,不是APEC會議一結束,大家就有一個論斷。一個好的作品,需要通過時間去判斷。我們已經準備好用5年、10年或更長時間等待它的成長和成熟。”劉泓志希望,“10年后再看,雁棲湖形成一個自然的生態,而不是高成本維護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