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玲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4)
植物造景就是指利用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并發揮植物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1]。城市園博園是城市的綠肺,植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園博園中占地面積最多且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園林要素。植物造景是園博園景觀營建的主旋律,不僅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使園林空間迸發出生命活力和形成凝翠溢彩、色彩斑斕的季相變化,還可以抒發設計者思想的激情,映射出心靈的境界[2]。因此,園博園綠地質量和景觀藝術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林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第一屆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于2011年11月在柳州市柳東新區舉辦,第二屆于2012年10月在桂林市雁山區舉辦。第二屆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公園(以下簡稱“園博園”)位于桂林市雁山區雁山鎮和大埠鄉區域內,距離市中心25 km,園區總面積79.65 hm。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湘桂走廊”南端,東經 109°36'至 111°29',北緯 24°15'至 26°23'。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 m,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602.1 h,年平均溫度18.8℃,年平均降水量為1 872.1 mm,空氣平均相對濕度為76%。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為2.6 m/s。地下水資源豐富,植物群落屬于亞熱帶常綠林帶范圍的南緣,植物種類繁多,群落復雜,共計2 329種。
桂林是一座“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生態山水園林城市,結合桂林城市特點,確定第二屆廣西園博園的主題為“山水園林,秀甲天下”,強調大氣與秀美共存。本屆園博園的設計緊密圍繞主題,依托桂林山水自然稟賦和地域文化特征,通過不同的園林造景手法,彰顯綠色、生態、人文、和諧新理念,呈現融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園林藝術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園林園藝博覽盛會。整個園博園的建設概括為“一水、二路、三門、五房、九橋、十四園”,其中一水指整個園區的水系,二路指園區道路、園博大道,三門指南大門、北門、西大門,五房指山水園林館、大雁閣、濕地館、精品街、游客服務中心,九橋指園區內的九座橋梁,十四園即14個城市展園,共計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道路5.6 km,水體總面積5×104m2。全園分為入口景觀區、中心水景區、主場館區、國際展區、農業科技展區、廣西城市展園區、園林藝術展示區、濕地景觀區等八個區域,營造出一個依山傍水、自然優美的環境。
鄉土樹種是構成地方性自然景觀的主角,最能體現造園的地域風格。第二屆廣西園博園植物配置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采用豐富多樣且姿態優美的鄉土植物,比如木犀科、桑科、樟科、金縷梅科、桃金娘科、木蘭科、山茶科、銀杏科等植物,結合生態設計與生態造園的理念科學合理搭配,保持自然群落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反映所處地域的亞熱帶氣候特征。種植廣西的區樹和桂林的市花——桂花作為骨干樹種,突出桂林的地方特色。用銀杏反映桂林城市的古老和悠久歷史。同時注重保護和利用現有的植被和河流等景觀資源,融糅“山、水、庭、林”,營造獨特深刻的園博園綠色文化,達到生態與景觀的和諧統一,與桂林國際山水旅游城市大景觀風貌協調統一。比如有意識地保留原有河道多處低洼叢生的蘆葦、花灌木、地被(見圖1),營造富有野趣、自然粗獷的生態景觀,還可以為昆蟲、鳥類等提供適宜的棲息和繁衍場所,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整個園博園主要觀賞植物有55種(見表1),常綠和落葉、觀葉和觀花樹種合理搭配,創造出季相豐富的植物景觀。此外,在公共園區利用有桂林雁山四寶之稱的植物——方竹、綠萼梅、紅豆、丹桂等營造特色植物專類園。

圖1 河道低洼處保留原有叢生蘆葦

表1 主要樹種名錄表
本屆園博園最顯著特色就是各城市展園充分挖掘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尤其是把植物文化內涵融入到園博園的景觀建設中。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環境均不相同,其展園也呈現獨特的風格和魅力。
桂林山水以柔婉、秀麗享譽全球,桂林園以山水桂林、詩畫古城為設計主題。在主入口景觀區布置建國以來發行的桂林山水郵票的巨幅造型雕塑、桂花王、月桂廊、桂花景觀大道等景點(見圖2),通過各品種桂花的配植營造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的園林景觀,體現桂林因桂樹成林而得名的獨特城市特點和韻味,彰顯桂花盛開時清可絕塵,濃能遠溢的美妙意境。
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獨特的柳江、柳樹、柳宗元“三柳文化”。柳州園的流瀑邊設有“柑香亭”,亭邊種植柚子、柑橘、芭蕉、橙子、枇杷等果樹,再現柳宗元在柳州任職時提倡植樹造林、造福人民的情景。亭邊木刻《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詩句,寓柳侯種柑余香猶存之意,營造出深刻的柳宗元地域文化特色。

圖2 桂花景觀大道及“郵票長廊”
防城港是一座全海景生態海濱旅游城市,山體通過模擬防城港市“十萬大山”具有山野情趣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植物設計,種植近百種豐富的園林植物。園中有兩條特色景觀大道,一是藍色大道,中間鑲嵌海洋生物圖案如海星、貝殼、魚、海豚等,道路兩側種植在桂林陸地能越冬的棕櫚科植物,比如高桿蒲葵、加拿利海棗、棕櫚、老人葵、蘇鐵等,體現防城港濱海文化特色。二是金色大道用人工黃金石鋪設,兩側種植金花茶、銀杏、金桂等植物,展示植物的地域特色和金黃色調的植物景觀。
貴港,因荷花而妖嬈,因蓮藕而揚名,享有荷城之稱,荷花尊為貴港市花。荷花即是蓮花,蓮者,廉也。貴港園以“廉”為設計立意,全園以蓮花為基調植物,四周種植銀杏、秋楓、竹子等高大喬木作為襯景。前廳是開闊的蓮葉廣場,一面栩栩如生的水墨畫荷花景墻隔出內外空間,氣勢磅礴,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見圖3)。內院則以蓮池為構圖中心,將白墻黛瓦的嶺南傳統建筑、山石水池、園林植物等諸多景觀素材串聯于游賞序列之中,園內的每一處細節都突出清雅的荷韻,展現了貴港人民“濯清漣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與貴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圖3 水墨畫荷花景墻
無論是古典園林還是現代園林,水都是園林景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園博園“水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在原有河流基礎上進行水系的開挖和擴展,遵循“水聚風藏”之說,整個水系曲折縈繞,宛如傳統園林“曲水流觴”之意。水體總面積達5×104m2,種植豐富水生植物供人欣賞,新增各類水生植物35萬盆,50多個品種。二是在園區東南角建造濕地景觀區。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融合自然、園林景觀、歷史文化等要素的綠色空間,是水生植物的天堂。在建設時結合現代景觀建設與生態學原理,種植水生、濕生、沼生植物,形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生態、綠意盎然的濕地景觀。為了讓人們近距離感受、體驗濕地與眾不同的美景,在濕地園中設置木棧道及休閑平臺(見圖4),人們可以隨意在濕地植物中穿梭,欣賞到菖蒲、水生美人蕉、荷花、梭魚草、睡蓮、野慈姑、水芋、金葉蘆葦等50多種水生植物。最有特色的是,為了讓人們清楚地了解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凈化水體功能,同時增強市民的環保道德責任感。濕地園內還專門修建一條下沉式玻璃橋(見圖5),橋面低于水面1 m,只要走“下”橋,就能透過橋梁兩側的亞克力玻璃幕墻清晰地欣賞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態,以及水中魚蝦成群結隊游來游去等濕地生態景觀,其獨特景觀能讓市民切實感受到濕地作為“城市之腎”的無窮魅力。

圖4 濕地美景

圖5 下沉式玻璃橋
意境是中國美學的重要范疇,也是表征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審美品位和審美感受的概念。意境之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靈魂,在園博園的植物配置中有著深刻的體現[2]。比如“古榕伴月”景點位于園博園大門西側,中心湖畔栽植一株古榕,棵壯根粗,月白風清,樹影映照水中,水天一色,營造出山水交融,碧水邀月,古榕相伴的優美意境。在中心湖景區的湖畔竹園景點水邊大量種植漓江兩岸優美灑脫、獨具桂林特色的鳳尾竹,將漓江碧水漣漪、翠竹搖曳的景觀意境移至園中,凸顯桂林山水風光水韻之美。又如桂林園的漓江田園景觀區設有竹下清泉、荷風竹影廊、竹林幽徑等景點,通過竹子、荷花、卵石、溪流等景觀元素,形成曲線型的“與自然共舞”脈絡線,營造出恬靜、充滿詩意的園林意境。
主題性原則在植物造景中起到綱領性作用,是植物造景的思想體現[3]。本屆園博園中最大的“綠色雕塑”就是高達7 m的吉祥物“桂娃”(見圖6),以桂林市的市花桂花為設計元素,手持桂枝,腳踏浪花鞋,身穿肚兜,結合桂林的山水元素,通過擬人手法塑造一個健康自信、喜慶吉祥的桂花娃娃形象,站在門口笑迎八方賓客,充分彰顯出本屆園博會“山水園林,秀甲天下”的主題。

圖6 吉祥物“桂娃”
又如南寧城市展園以“合”為主題,取名為“合園”,結合南寧“綠城”、“水城”的特點,以綠、水、歌、舟四個景觀元素,用傳統疊石造園手法塑造出船帆的造型,以舟為形、以洲為實,石島綠帆、碧水環繞,展現南寧“乘風破浪、奮力前進”的東盟之都風貌,突出“和諧共處、同舟共濟、友誼長存”的園林主題。
園博園用地區域土壤良好,地形形態豐富,周邊地勢開闊,建成前只有部分果樹和一些自然生長的雜樹。經過大力營造,全園共新增特大喬木600株,大喬木2 100多株,灌木6萬多株,地被植物186萬株,鋪設草皮15×104m2,擺放鮮花200多萬盆,種植各種竹子3萬多桿。各種喬灌草植物根據群落原理、生態位原則成片栽植,構建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復層植物群落,氣勢恢宏,符合大園林中沒有量就沒有美的規律,園林造景藝術體現廣西最高水準。“花海桑田”是本屆園博會的特色景點之一(見圖7),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花海”共擺放50多個品種80萬盆鮮花,匯集矮牽牛、金盞菊、一品紅、火炬草、雞冠花、長春花等常見園林花卉,色彩艷麗,萬紫千紅,絕對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還有一些花卉新品種的亮相讓人耳目一新,如航空育種植物醉蝶,綻放的花朵似翩翩飛舞的蝴蝶,頗為有趣,其淡紫色的花瓣層層疊疊,濃淡適宜,風姿迷人。由桂林市苗木基地繁育而成的新品種向日葵矮小袖珍,一朵朵地仰起“腦袋”,惹人喜愛,體現“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的精神。此外還有首次亮相的2萬多盆從美國引進、別名“紫御谷”的觀賞谷子,其葉暗綠色并帶紫色,圓錐花序遠遠望去像黑紅色的谷穗上點點黃色小花,淡雅清新,呈現高條谷穗逐風搖,長葉寬寬紫氣飄的獨特植物景觀風貌。

圖7 “花海桑田”景觀
園博園是一個整體性的綠色生態系統,可能會成為未來城市發展重要的“綠核”。因此應重視植物景觀的總體規劃,形成統一的植物景觀規劃體系,使各分區植物景觀具有整體性、連續性、層次性[4]。隨著生態園林建設的深入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造景不再是利用植物來營造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它還包含著生態上的景觀、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是更深、更廣的含義[5],因此應樹立科學的生態觀來指導植物配置。如蜈蚣草和大葉井口邊草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砷,鴨跖草能夠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銅,夾竹桃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常春藤可以吸收空氣中的苯,龍舌蘭可以吸收苯、甲醛和三氯乙烯等。利用植物的這些特點,通過植物配置來改善環境,也是現代植物景觀生態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濕地中可搭配種植蘆葦、燈芯草、金魚藻、鳳眼蓮、水芹等抗污水生植物,通過生物凈化的方法減少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或者考慮引入昆蟲、鳥類、魚類等動物生態系統,通過魚類進一步凈化水體,還原水系的生物多樣性,創造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此外,大部分城市綠地內除了麻雀外很少看到其他鳥類,應增加鳥類喜歡棲息和食用的植物,營造穩定豐富、適合鳥類棲息的植物群落,從而提高鳥類在園博園的數量和種類,增加人們親近自然的機會,滿足市民回歸大自然的愿望。
在進行園博園植物配置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考慮市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習慣、生理要求等因素,并結合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多學科進行設計,做到景為人用。設計知識性、趣味性的參與性項目,如動植物標本的制作、園林植物認養、舊物利用制作室、青少年小發明設計室、垂直花園、兒童花園等,發展公益晚會、開展節慶文化主題活動[6]。在兒童游樂區可以考慮種植形態奇特有趣和色彩鮮艷的植物,如翩翩起舞的像蝴蝶的三色堇,一碰就收攏葉片的含羞草等[7],給兒童帶來樂趣的同時激發其想象力,從而培養兒童熱愛大自然的意識。還有要滿足殘疾人的需求,選擇一些芳香的、聲響的和樹干有特殊質感的植物品種滿足盲人對植物欣賞的需要,同時植物的配置要便于肢體殘疾者接近和欣賞[8],最好設有盲文導游圖、游園盲道、盲人體育場和盲童游樂場等。總之,植物造景與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景觀設計和營造的最高境界[9]。
觀賞草是一類株型優美、色彩豐富、形態質樸、回歸自然的草本植物,對環境要求粗放,管護成本低,抗性強,繁殖力強,不用修剪,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中。觀賞草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主,另外還有部分莎草科、燈芯草科、麥冬科、花藺科、鳶尾科的植物[10-11]。該類植物莖稈姿態優美,葉色豐富多彩,花序五彩繽紛。秋季到來,成片種植的觀賞草隨風起伏,像浪花在園中翻滾,盡現動感美。即使在寒冷的冬季,許多干枯的觀賞草葉片變色后仍不凋落,或頑強挺立,或隨風搖曳,豐富了冬日的景觀。目前,觀賞草憑借其獨特的韻律美、動感美、線性美、色彩美,已成為國內外植物景觀建設中的新寵。尤其是在園博園的植物景觀建設中,適當配置一些觀賞草,增添自然野趣,將會成為一大景觀亮點[12]。
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是廣西園林行業的盛會,全面展示廣西園林園藝成果,促進全區園林綠化建設和園林產業跨越式發展,加強園林園藝科技文化交流,并給當地創造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這點上來說園博會的舉辦是成功的。但園博會因施工周期短、管理粗放和后期營運經驗不足等方面的限制,也帶來資金不足、設施過剩、環境被破壞等負面影響[6],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園博園依托的主要載體是植物,大量的大樹移植和花海擺設等現象是不科學的,因為植物從種植到養護、生長、成型、開花、結果等都需要時間。因此,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前期準備,保證足夠合理的施工、養護周期,以保證園林植物的正常生長,也有利于園林植物的配置與造景效果[13];二是園博園景觀建設中文化展示方面的份量太重,過分強調地域特色而出現地方文化元素大拼湊的設計現象,而在園林的發展、園林園藝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特點等方面展示得還不夠,應加強這些方面的推廣;三是人人都希望將園博會辦成“永不落幕的園博會”,但會后的場館利用和植物養護管理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不應把園博會看作是純粹的專業化活動,要增加一些商業化運作模式[14],可在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的基礎上,通過部分配套項目經營、廣告經營、公益捐贈及周邊土地經營等多種形式解決資金問題,將廣西“永不落幕的園博會”活動持續承辦下去。
[1]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陳玉興.淺析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的意境之美[J].北方園藝,2013(2):77-79.
[3]毛春英,李和濱,徐斌,等.園林植物造景謅義[J].北方園藝,2007(2):72-74.
[4]黃少南.重慶園林博覽會植物景觀營造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5]褚江花.淺談當前園林植物造景[J].科學之友,2008(4):158-160.
[6]毛韋玉,談燕君.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建設探討[J].中國城市林業,2014(4):54-57.
[7]趙生華,劉輝,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促進城市公園的建設[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5):592-595.
[8]歐陽艷,楊柳青.淺析城市公園綠地中兒童游戲場地設計[J].園林·花卉,2008,19(1):32-34.
[9]陳尚玲.城市公園植物造景特色之挖掘與探討——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園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8):9861-9862,9926.
[10]武菊英.觀賞草及其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11](美)蘭茜J奧德諾.觀賞草及其景觀配置[M].劉建秀,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12]王玉鳳.南京城市濱水公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0.
[13]林宗定.對園林園藝博覽會持續承辦與發展的思考——以廣西園林園藝博覽會為例[J].廣西城鎮建設,2014(7):61-63.
[14]邱玲.從重慶園博園建言園博會的可持續發展[J].中華民居,2013(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