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摘 ? ?要: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非常重視德育的滲透,并作為一個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初中語文新教材孕育豐富的德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德育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并按照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找準德育的切入點,及時進行德育滲透,使其發揮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課堂教學 ? ?德育滲透
古人云:“致天下之智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者在師矣!”足見師者任重而道遠。為人師不僅僅是教書育人者,更重要的是靈魂的塑造者。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與育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知識傳授,輕做人引導,必然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語文教育承擔著傳統文化,陶冶性情,凈化靈魂,促進生命個體的先天素質與綜合潛能向著一定的社會文化的要求定向開發和發展的任務。因此,語文教育要注重語文素養的形成,文化精神的培養,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化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德育滲透的素材,教材在完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應善于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為此,我談談體會。
一、從思想上認識和重視德育滲透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五育”之首,它對于促進學生和學習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學會辯證地、全面地看待問題,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按客觀規律辦事,從而使他們更加愛祖國、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和平。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德育滲透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認真領會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發揮語文課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和相關內容,根據德育大綱的要求,制訂出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目標計劃,以便更自覺地實現教學中的德育滲透[1]。
二、深入研究教材,尋找德育滲透的切入點
語文教學中儲藏大量德育滲透材料,諸如憂國憂民的入世精神,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自強務實的人生態度,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操等。閱讀這些文本時,目光不能只聚焦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方面,只外在地分析其思想、內容和語言形成,更要讓學生的目光穿透語言文字的淺表層,進入民族文化的地質層,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積蓄和拓展本質力量,促進學生語文及其他素質的提高,最終促進人的發展。
(一)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滲透。
教育學和教育哲學關系緊密。一個教育工作者,學習與掌握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缺少必要的教育哲學是缺少必要的教育哲學基礎,往往不可能真正做到教育理念與教育實際的正確結合。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如果離開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哲學,就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孔子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因此,在教學《論語》十則一課時,引導學生從他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句話認識和理解“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告訴學生,因為所學的知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而“思”則是達到理解的必要手段,學而不思,不能消化,自然越學越糊涂。如果思而不學,憑空去冥思苦想,就必然勞而無功。就“學”和“思”比較而言,孔子還是側重強調“學”的,他曾總結經驗說:“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這樣處理“學”與“思”的關系,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他長期在學習方面總結的經驗。把孔子的這一辯證思想作為教育學生典范,引導和教育學生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好好學習,不斷用辯證的態度看待問題,對待和解決問題。
(二)科學的學習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強的意志和科學精神的滲透。
語文學科中的閱讀內容是我們用以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材料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這里既有先哲時賢們精辟的條分縷析,諄諄教導,又有對民族對國家有卓越貢獻的優秀人物和他們的英雄事跡;更有那抑或是曲徑通幽的靜雅、抑或是風掠石擊的壯美景觀,利用這些文章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的確能使他們獲益匪淺,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說,由于學生的年齡和認識水平,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還非常膚淺。有一次,為了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我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爭取上高中,考大學,別一天天渾渾噩噩,稀里糊涂混青春,有的學生還振振有詞地反駁我,學習不好不一定沒有出息。當時,我們正在學習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鄧稼先》一課,我就以鄧稼先何以能夠在風悲日曛的茫茫戈壁隱姓埋名28年,成為兩彈元勛的事跡為例,說明原子彈、氫彈對于國防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一個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普通人與之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學生明確了這一點,澄清了模糊的認識,明確了學習方向。再如,談戀愛是誘惑中學生誤入歧途的一大頑敵,歌德說:“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好奇和遐想,為了使學生對此有明確的認識,我結合課文蘇霍姆林斯基《致女兒的信》中那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再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從而明確:獲得愛情的幸福,必須是有智慧的人。頭腦簡單不假思索地一意孤行,只能給自己帶來不盡的悲哀。除此之外,還利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諸葛亮《出師表》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報效國家的思想感情。總而言之,我認為,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篇章,針對不同的課文,向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就會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三)結合歷史的國情進行德育滲透。
在講《月球上的足跡》一文時,結合歷史事實,向學生講述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時,一些國家的科學發展迅速,而閉關自守的中國卻在“吾皇萬歲中飽受著西方列強的凌辱”,形成了賠款——割地——再賠款的惡性循環。這些歷史事實,使同學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了學生牢記歷史,報效祖國,為中華振興而奮發學習的熱情[2]。如今的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加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就研制并成功發射的原子彈、氫彈,后來火箭、人造地球衛星不斷升空,可見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神州九號,十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標志著除美、俄以外我國第三個掌握此類尖端技術的國家。這些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喚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借此教育學生樹立報效祖國,開創未來的偉大抱負。
(四)聯系實際,豐富知識,強化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是德育的主陣地,而聯系實際,豐富知識是“擴大陣地”的有效途徑。為此,我讓學生利用因特網、書籍和報紙雜志收集資料。學習《觀滄海》一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查閱資料,通過聯系實際主動探究,更好地評價曹操,在研究問題的同時更好地使用科學的方法,同時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
(五)注重自身形象塑造,寓德育于言傳身教之中。
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十分注重自身形象,時時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格的修養,同時教育學生養成仔細、認真、踏實的學習作風。教學時一絲不茍,以寬厚的態度對待學生,做好學生的典范,同時教育學生要寬厚待人,認真完成作業,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總而言之,處處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學生。
三、德育滲透應注意的問題
初中階段,正是逐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生思想波動大,敏感,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隨著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許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討厭空洞的說教。根據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創造民主平等、自然和諧的教育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教師避免高高在上,凌駕于學生的姿態,避免不尊重學生實際感受而進行不切實際的教育做法。
(二)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自然而然地進行德育滲透,避免孤立生硬地進行思想教育,避免一些大話、套話、空話,同時避免讓學生感到教師的言語蒼白無力,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三)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把現實與理想緊密地聯系起來,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注重德育素材的整合,發揮語文育人的功能。因此,教師必須處理好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思想教育之間的關系,善于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而有意識地進行德育滲透。
總之,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材,孕育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實際出發,適度開發與整合德育教育資源,并滲透于教學之中,做到寓德于教,更好地啟迪人的智慧,尊重人的共性,張揚人的個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的實現。只有把德育滲透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就會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文濟觀.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淺談[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學術版,2006(1).
[2]田玉梅.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歷史教學的有機整合淺談[J].延邊教育學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