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嘉儀
摘 要:從小學音樂教學入手,淺談奧爾夫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點,并依據奧爾夫音樂教學原理探討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奧爾夫教學法構建科學的音樂教育體系,將音樂與舞蹈、動作及語言有機融合,展現音樂教育的魅力,對引導學生主體參與豐富的音樂活動、合理培養其創造性與綜合性并營造良好的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教學實踐;奧爾夫教學法;學習氛圍
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素質教育不斷的普及,相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需要不斷地創新,進行與時俱進的變革,吸引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和交流,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收獲多樣的學習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不斷地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所以,采用音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要科學有效,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小學音樂教學的正確選擇,讓孩子的興趣和各方面的能力能夠得到不斷的提高和改善。
一、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音樂教學活動總是把學習唱歌、掌握相關的音樂能力作為活動目標,活動過程中很注重具體知識技能的學習,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談何容易?而奧爾夫教學法恰恰使得這種奢望成為可能。在奧爾夫教學中,用得很多的一種活動是鏡面模仿,比如:教學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區別時,我們可以利用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區別,但慢慢的我們會加入二分,即慢步走,或者其他聲音,孩子們很熱衷于這樣聽節奏隨意的走動,他們會跟著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
甚至表演,樂在其中。這樣自由自主的活動,不僅能舒緩孩子心里緊張的壓力,促進個性發展,真正獲得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即興演奏是奧爾夫教學方式的顯著特征,基于打擊樂器操作簡單、具有單純的和聲且伴奏聲韻的基礎為固定節奏等特征,完
全可令小學生自主開展即興演奏,對培養學生靈活奏樂、自主創造能力及協同合作能力極為有利。在“王老先生有塊地”一課中,教師以故事串聯音樂,孩子們利用各種音高的木琴與鐵琴簡單地表現,在其中有一個部分是孩子們的即興創作,在王老師先生田里各種動物的叫聲、歡呼聲等等,孩子們利用自己所敲奏的樂器特點配合上動物的形象,自發地敲出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孩子創作的小宇宙被激發。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個性,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學生自信心,為學生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全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活動
音樂其實也是一門藝術,它是一門有聲的藝術,如果僅僅是音樂課堂教學這是遠遠滿足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只有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更多的學習空間,才能激發學生音樂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小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制訂好實踐活動的方案,如:聲勢的訓練,從一節音樂教育活動中選出一些聲勢訓練讓孩子做,課堂氣氛活躍了,調動孩子所有的感官集中其注意力,并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和道理,如讓孩子左手勻速拍腿,右手比左手快一倍地拍腿,或者左手畫圈,右手上下直線拍等等活動,不僅能感知音樂聲部間多種不同時值的節奏關系,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協調的合作能力。奧爾夫教學提出:我們應將語言、動作與音樂融為一體,使得學生從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構建多元的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讓孩子們在更多“原本性的音樂”中獲得新知。我在教學“十個小印第安人”一課中,并沒有固定式地編排動作,更多的是讓學生即興表演,比如,利用箱子創編舞蹈動作,利用課室的工具如掃把等,做篝火游戲,學生即興地用肢體動作來表現真實的自我,我覺得即興動作表演注重的并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地學習,在“做”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又比如說,孩子對歌曲已經比較熟悉了,他們會隨著音樂做律動,或拍手或跺腳,而在中間創編活動,我引導學生模仿印第安人的語言叫聲或者他們的原始動作,這些簡單的活動本身就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為孩子所青睞,其實就是孩子天性的表現,也是奧爾夫教學提到的原本性的內容。
奧爾夫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更有趣、更“原本”,它的這種回歸本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許可以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能夠通過這樣快樂的“玩”讓孩子們學會傾聽、尊重和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作為引導者的我們,可以把更多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發光點運用在我們的音樂教育當中,發展有特色的音樂教育,讓孩子們能夠發散自己的心靈,越來越具有創造力,讓我們的音樂教育把“真、善、美”的精神傳給孩子們,讓他們能夠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做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郭溢洋.奧爾夫教學法中創造性教學的形式與應用[J].大舞臺,2011(1).
[2]詹呈.精彩源于開始:淺談音樂課堂的導入[J].兒童音樂,2011(1).
[3]常莉.以趣激學以美塑人:小學音樂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驗與思考[J].兒童音樂,2009(9).
[4]伍娜.“王老先生有塊地”教學課例實錄[J].中國音樂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