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虎
摘 要:課程改革,猶如一聲春雷滾過,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各地在探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課堂教學發生著深刻的、可喜的變化,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愿意與同學、老師交流,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樂于表現自己,多了動感、生氣與活力,有時還有孩子們的真知灼見,讓人欣喜不已。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一個個體現師生交往互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教師是高效課堂的踐行者和改革者。教師怎樣做才能轉變角色,催生高效的課堂教學?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深思的課題。
關鍵詞:開發;研究;組織
一、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課程開發和使用的主體,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受者,而是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與研究者,其中包括對新課程的研究、開發、設計和實施等一系列創新活動。這標志著教師將以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新課程的生成中去。課程開發和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論指導,教師作為課程開發者和研究者不僅拓展了自己專業活動的范圍,也提高了課程開發的能力。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和研究教材,尤其在校本課程的層面上,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教師有責任對已審定使用的教科書作出相宜的“裁剪”,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教”——如何取舍、增刪與否,理應從該地、該校、該生的實際情況著眼而作出富于針對性的設計,不必盲目照搬統一的課程計劃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從課程開發活動的外圍逐漸走向參與,以課程開發者和研究者的姿態轉變消極的課程實施者的角色。
二、課堂的策劃組和組織者
1.精心設計課堂流程。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控制者、成績的評判者,是學生學習的絕對權威。而新課程理念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創新觀念,從指導學生“學會”轉為引導學生“會學”,變“學知”為激勵學生“思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應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實際,吃透教材,對每一節的要點、難點,對自己所講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好預習應弄清的問題或是應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對上課時的課堂結構、
內容、時間、學生自學精心安排,教師講什么,學生自學什么;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都應做到精心設計、安排和組織。還要根據認知特點等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產生自行探求知識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激情。
2.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以及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教好”的原則。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從某種角度上講,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很難讓學生的困惑之處主動地表現出來,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終不能讓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狀態而體現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及時使學生學習的狀況表現出來,更不能有針對性地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難。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參與到制定一定的學習目標、學習進度等,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理解、掌握的情況能夠比較迅速地反饋給教師,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大量的重復的或無謂的講解。這樣通過自主學習輔以教師的指導、強調,學生對基本知識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
傳統的課堂教學囿于“教師講—學生聽—課后練—階段測”
這種模式,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學雙方的積極性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得以有效落實。新課程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為前提,又以給師生準確定位為根基,教師不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而應成為學生忠實的學習伙伴,走下講臺,全身心地融入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由傳統的教學權威轉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地聽講轉變成為自主地學習。這樣才能夠在課堂上做好“導”,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問題情境,就是通過問題設計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和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氛圍,達到深入理解文本并解決問題的目的。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達到渲染氣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從而最終實現課堂結構的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主要是起搭建腳手架或支架作用。教師把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然后撤去支架。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充當的是輔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其主要職責是引導、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有效防止從一味“扶”走到一味“放”的另一極端,防止將灌輸式教學變成放羊式教學。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堅持時時處處把“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當作自己一切行為的準則,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努力扮演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服務者和教育關系中的伴奏者的角色。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讓每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做一個參與學習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激發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只有教師的角色真正轉變了,才能真正地催生出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孫荷香.踐行新課程改革[J].瓊州學院學報,2007(3).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新研究》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