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學校 孫瑜華
對比,在認知沖突中引入新知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1.2.2數軸”為例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高明學校 孫瑜華
數軸,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學生學習有理數的運算、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礎.人教版教材將數軸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之中,這節內容的學習將使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數形結合思想,體會其在數學問題解決中的價值.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軸的過程的設計,創造出利于認知沖突生成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軸出現的必要性和適時性.
問題: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牌,汽車站牌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牌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教師呈現上面的“問題”后,要求學生自己嘗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在學生中間走動,巡視其作圖狀況.6分鐘后,學生完成作圖,教師將“問題”撤去,將學生畫出的圖1—圖4同時投影展示.

圖1

圖2

圖3

圖4
接下來,請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幅圖是如何“描述”問題情境的,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怎么“補救”.根據老師的要求,各小組進行了5分鐘熱烈的交流,每一名同學都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最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師讓學生面向全班交流組內互動的成果.每一個小組均派出代表,對本組探討的成果進行了充分展示.有小組認為,四幅圖都都清晰地呈現出了“問題”中的汽車站、柳樹、楊樹、槐樹和電線桿的位置,但圖1、2中不能一下子就讀出它們之間的距離,在這一點上,圖3、4是優于前兩幅圖的.有小組認為,圖3和圖4不僅能看出位置關系,還按比例給出了“問題”中的距離,讓人一目了然,但兩者相比,圖4的簡潔程度是優于圖3的.還有小組提出,圖4中標注的“3m”、“4.8m”和“7.5m”都是與汽車站的距離,在標注了“東”和“西”之后,數字的意義才明晰了,根據前面剛剛學習的正負數的意義,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東、西”這對相反意義的量.
最后,教師進行了總結:對比這四幅圖,我們不難發現,想要清晰而又簡潔地向別人描述“問題”情境,我們可以在一條直線上選擇一個分界點表示汽車站,并將向右的方向規定為正方向(在圖4中投影“箭頭”,如圖5,下同),在這個分界點的兩側分別用正、負數來表示柳樹、楊樹、槐樹和電線桿的位置和它們與分界點間的距離(在描述過程中,先投影“0”表示出汽車站,然后分別將圖4中的兩個“3m”、“4.8m”和“7.5m”隱去,并用“-3”、“3”、“7.5”和“-4.8”投影替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數軸.(板書課題)

圖5
讓學生直接作圖描述“問題”情境,不僅要喚醒學生數形結合的意識,還要梳理前學段學過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知識.圖1至圖4都是教師預料之中的成果,通過學生解答時的巡視,最終教師將這四種圖形同時投影展示,“有對比才有鑒別”,學生面對差異明顯的圖形,自然會有所感悟.在探究與交流中,主動生成的“如何才能更好地描述‘問題’情境”,自然成為了小組交流和個體思考的重要話題,對這一話題的不斷深入的探討,會讓數軸的引入變得越來越順利.當然,在現有認知水平下,想要讓學生自己說出數軸的作法并給出圖5,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教師用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面向全班的交流,讓學生腦海中原本含糊的“分界點”“方向”“距離”等變得清晰了.最后的總結,就是“錦上添花”,梳理了學生交流的成果,順利地引出了數軸,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1.對比是制造認知沖突的有效手法
對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法”,對比資源的呈現,激活了學生辨明“是非”的欲望.由不同的資源間的差異所引發的思辨,讓學生的認知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思維的碰撞,梳理了知識,激活了技能,為新的知識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軸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數與形的結合,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十分重要.為了引導學生順利獲得這一知識,教師將學生作出的四個不同層次的圖形同時投影展示,形成了較為強烈的對比,圖1中的點“有序”但“距離無差別”,對情境的“描述”顯然是不到位的;圖2中看似距離有了區分,但問題情境的“撤離”,學生是看不出具體的數值的;圖3和圖4有了很大進步,但兩者又各有不足,圖3的“描述”略顯煩瑣,圖4較為簡潔,但文本的參與度還較高,尤其是兩個“3m”陳述并不容易.自此,認知沖突形成.接下來的教學,我們應讓學生充分解讀給出的這四幅圖,讓他們在對比與辨析中努力實現認知的平衡,掃清新知出現的“障礙”.
2.多維交流讓對比教學成效凸顯
“話越說越清,理越辯越明”.在形成激烈認知沖突后,教師設計的小組交流與全班交流活動,會讓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從而生成符合教學需求的交流成果.由于個體認知的差異,無論是組內交流,還是全班交流,都可能會出現眾多的交流成果.在對比教學中,教師展示的差異明顯的資源會讓學生的交流成果多樣化、具體化.本文中基于圖1至圖4組內和全班的“雙重”交流,讓每一名學生都有了闡述自己對圖形的理解的機會.通過不同維度的交流,學生在圖形的反復解讀中,明晰了圖形間的差異、各個圖形“描述”的不足及相應的“補救”措施.這些都是學習數軸的基礎,一直潛藏在學生的知識網絡中,有的放矢的多維交流既起到了喚醒舊知的作用,又實現了梳理鋪墊的作用,對比教學的價值被凸顯無遺.
3.新知引入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
任何一個新知識的出現都非“無源之水”,在教學中我們都應理清其來龍去脈,讓新知教學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狀況下有序推進.可見,新知的引入應是對學生既有基礎的一種順應,是一種知識、能力的自然延續,而不是為了教學而教學的強行“切入”.以數軸的學習為例,這是對前學段線段圖的更進一步認知,是比例尺、線段圖和正負數的一次有效融合.因此,數軸教學就應從梳理學生的這些知識基礎入手.用好教材給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作圖,并進行多維交流.很顯然,本文案例中的學生活動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對作出的圖形的辨識交流,讓數軸的建構基礎得以清晰呈現,而這些知識間能夠相互附著的“生長點”也在交流中得以全盤出現.應該說,這樣的教學歷程,順應了學生的認識需求,完全符合循序漸進獲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的教學規律.
1.印冬建.對比: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法[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2014(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陳浩.理清基本經驗,為新知探究夯實基礎——以“數軸”為例[J].中學數學(下),2015(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