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及其對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意義
陳晶
資金不足是制約貧困地區農戶發展現代化農業的瓶頸,龍頭企業包含貿易信貸服務的農業訂單有助于緩解農戶融資難問題。本文采取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基于農戶視角,以寧夏生態移民作為實證研究對象,運用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分析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的內涵、存在機理,并從農村微觀金融的角度討論包含貿易信貸服務的契約農業對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現實意義,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龍頭企業;貿易信貸;生態移民;后續產業
生產資金短缺、融資難是小農戶發展現代種養業的瓶頸,也影響了農戶致富的步伐。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中,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向農戶提供預付款、生產性貸款或實物投入,解決了種養殖季節農戶生產資金緊張的問題。作為一種經營機制,這種貿易信貸服務實質上起到了農產品產業鏈內部融資的作用,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中已經大量存在。然而,目前國內在如何緩解農村金融難題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農村金融改革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上,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的機理、運行機制、作用以及這種機制對契約農業發展意義的研究沒有受到重視,研究成果較少。李貞(2004)是國內較早解釋訂單農業中的互聯信貸制度的概念的學者,并論證了該制度的可行性。譚金榮、鮑旺虎(2005)等較早關注農業生產中的賒欠經營現象,對賒欠經營的制度環境、運行機制等進行了分析。韓俊等(2007)分析了影響農戶獲得貸款的原因。鄒武平(2010)以廣西蔗糖供應鏈融資模式為實證研究對象,論證了該供應鏈融資的意義。馬九杰等(2011)探討了訂單農業的價值鏈融資對農村金融的作用。本文基于農戶視角,涉及了契約農業與農村金融兩個農村熱點問題,以寧夏生態移民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分析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的存在機理及其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意義,為緩解農村金融難題提供新的思路。
(一)農業龍頭企業的概念
農業龍頭企業是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產生的特定概念,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是指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為主業,圍繞一項產業或主導產品,將產前、產中和產后聯結起來,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發揮規模效應的企業。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發展,龍頭企業的內涵逐步擴展,包括農產品生產公司、合作經濟組織、批發交易市場、科技實體等,并不都是企業形態。
(二)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
貿易信貸屬于商業信貸的一種類型,是指企業在商品交易時,由于交貨和付款時間上的不一致而形成的借貸關系。在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由農業龍頭企業發起的貿易信貸普遍存在,即龍頭企業依據訂單向農戶提供預付款、生產性貸款(現金)、實物生產投入等,農戶按照訂單生產,并通過向企業出售低于市場價格的農產品來償還貸款。這種與農產品交易捆綁在一起的信貸交易在世界上也很普遍,尤其印度、非洲、東南亞等金融市場不發達的貧困地區,國外學者將其歸為互聯貸款(Interlinked Loan)的一種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農戶將農產品作為抵押品,獲得貸款;第二,農戶的生產必須符合訂單約定,農業生產和銷售的部分決策權歸農業龍頭企業;第三,信貸服務和農戶產品償還聯系在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農業領域還存在另一種形式的貿易信貸,其發起人并非龍頭企業,而是農資商品供應商,他們通常是向農戶賒銷飼料、燃料、肥料等投入品或機械、建筑物等資本項目,最后多以現金結算,賒欠和農產品的購買沒有聯系,其實質是一種農資商品的銷售方式,這不是本文研究的對象。
西海固地區位于寧夏中南部,與甘肅的河西和定西并稱“三西”,是中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連片貧困地區之一,2011年國家將其劃歸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異地搬遷作為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在過去的30年中,寧夏中南部地區的66萬貧困農民被遷移到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在“十二五”期間( 2011~2015年)又有7.88萬戶34.6萬人將被搬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區域。然而,在由雨養農業向節水灌溉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再生產資金匱乏是貧困農戶最大的困境。
(一)家庭支出增加、再生產資金缺乏
從絕對數值上看,搬遷農戶的收入水平比以前明顯提高了,根據寧夏扶貧辦統計,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2年127元提高2012年的4590.5元。但貧困地區移民經濟條件差、家庭積蓄少,在搬遷過程中盡管政府提供土地,且提供住房補助,每個移民家庭仍需要自己交納2萬元購房款才能居住新住房,在交納房款后一些家庭幾乎再沒有資金投入生產。
(二)非農就業機會不穩定,收入缺乏長增長機制
由于安置區大多距離城鎮較近,農民打工更加方便;另外,當地政府也為農民提供了許多工作機會,使得工資性收入成為大多數移民家庭能夠依賴的收入。根據課題組調查,打工就業的多為18-45歲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婦女及50歲以上的男性很少打工。大多數移民文化程度低,基本不掌握其他勞動生產技能,只能從事臨時性簡單勞動,工種主要是農活、建筑等純體力勞動,很難實現在現代工業部門就業,打工的時間基本上集中于農閑季節。就業的不穩定造成工資性收入的不確定,造成農戶家庭積累不夠,再生產資金匱乏。
(三)移民融資難問題突出
移民定居后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改變,由以往雨養農業向節水灌溉農業、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轉變,投入資金的數量通常會超出一般農戶家庭的能力范圍,而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約束的機會有限,再加上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等原因,導致農戶融資難問題突出。一些家庭較貧困的農戶,因家中少積蓄,又無法向親人籌集資金,只能靠借高利貸交房款,使貧困村民的境遇雪上加霜。
(一)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的存在機理
1.缺乏生產資金是小農戶接受貿易信貸服務的農業訂單的現實基礎。農戶擁有土地、場地和勞動力,解決農資款生產就能繼續,擺脫貧困就有希望。由于訂單農業有利于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進入市場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它對小農戶有著很強的吸引力。但事實上,小農戶缺乏平穩收入,家庭積累不夠,到種養殖季節往往缺乏生產資金;由于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農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等原因又使小農戶很難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再生產難以為繼。農業龍頭企業向貧困農戶賒欠種苗、種畜、化肥等生產資料,或者預付農產品的部分收購資金,并提供技術服務,農戶通過這一機制不但能獲得生產資金,而且可以解決產品銷路,這正是提供了貿易信貸服務的訂單在貧困地區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同時,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也是對市場風險的承擔,容易獲得農民的信任。其運作機理是:龍頭企業以獲得農產品買入權為目的為農戶提供借貸,農戶獲得生產資金后依照訂單進行生產并將產品銷售給龍頭企業,在扣除了借貸本金后的銷售款就是農戶的農產品收益。
2.高異質化農產品的可得性是農業龍頭企業發起貿易信貸服務的原因。隨著市場競爭加劇,高異質化農產品供應變得稀缺,龍頭企業能否通過與農戶簽訂契約的方式獲得高質量的農產品的穩定供應是農業龍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取勝關鍵。然而,進入新的時期,過去龍頭企業僅憑信息和資金優勢就能獲得訂單并在農產品交易和加工中賺取利潤的局面已被打破,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農業領域和國外農產品的競爭,使得穩定的高品質農產品的訂單的可得性越來越差。另外,異質化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品種、質量控制嚴格,投入品、工具設施、人力資本等投資專業性強,前期投入大,小農戶難以承受;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簡單的產品收購訂單,其收入來源在于向龍頭企業銷售農產品,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等環節的利潤完全被龍頭企業獲得,由農產品異質性所帶來的前期投入大的問題無法解決,農戶參與訂單的積極性和履約率都會受到抑制。為了吸引和鼓勵更多農戶參與到高異質化農產品的訂單生產中,許多龍頭企業開始為小農戶提供包含貿易信貸的服務,作為農業龍頭企業一種經營機制,企業的賒銷或生產性借款被農戶視為履約保證,加大了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保障了產業鏈的穩定運行,避免了龍頭企業直接在外部市場上零散采購產品的風險。
(二)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的作用——基于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視角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積累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由于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剩余價值從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轉化是積累的前提。貨幣資本對于企業還是農戶,都是發動整個生產過程的第一推動力,只有通過貨幣資本的作用,才能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生產中結合變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并保證生產的連續性和正常周轉從而生產出更多商品,并在下一個循環中資本實現增值。
依據馬克思資本積累“資本—生產”的關系原理,農業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無論對農業龍頭企業還是農戶都起到了加速資本積累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企業經營資本不足時通過借貸、吸收股本和企業積累來解決。然而,借貸資本要還本付息,發放股本削弱了企業經營控制權,而傳統意義的資本積累需要一個動態過程才能實現剩余價值從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通過與農戶簽訂訂單,龍頭企業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農戶生產資料的實際控制權,在自身貨幣資本總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可支配的生產要素卻增加了,簽訂訂單成為其增加資本的新途徑,實現了擴大再生產。和普通訂單相比,帶有貿易信貸服務的訂單對小農戶更具吸引力,具有穩定和擴大訂單、提高訂單履約率的作用,實質上放大了農業龍頭企業的資本,起到了加速企業的資本積累的作用。對于農戶而言,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是農產品供應鏈內部融資一種途徑。借助農業龍頭企業貨幣資本的作用,緩解了生產投資的壓力,保證生產的連續性甚至生產規模擴大,實現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和家庭積累的增加。
(一)包含貿易信貸的契約農業是發展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的有效途徑
在寧夏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的實踐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發展小農戶背景下的契約農業被證明是提高移民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是,缺乏生產資金依然是移民農戶參與訂單農業最大的障礙,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農業訂單難以擴大。在寧夏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被譚金榮等學者稱為“賒養”的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模式中普遍存在,這種經營模式在幫助農戶克服資金短缺發展現代種養業上作用獨特。“賒養”實質就是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的一種形式。農業龍頭企業向小農戶提供生產借貸或賒欠種苗、種畜等生產資料,一部分資金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雖然起初這些資金并未指向小農戶,但是通過農業龍頭企業這個信用中介最終傳遞到農戶手中。作為一種融資制度的創新,金融機構通過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的轉貸作用,以較低的成本解決了小農戶融資問題,并降低了貸款風險。農業龍頭企業的所謂“賒養”并非為了獲得貸款利息,而是為了獲得高質量農產品,作為一種增加產出的經營機制客觀上幫助了農戶選擇最具市場價值的作物來種植,并解決產品銷路,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二)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有助于提高扶貧開發資金的使用效率
為解決貧困地區農戶生產資金短缺的問題,除了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專項資金、貼息等方式流向貧困地區的扶貧資金,各級政府還通過金融扶貧平臺吸引和帶動銀行信貸資金、社會資金甚至民營資本進入扶貧開發領域。但是,在實際運作中,除了扶貧資金的覆蓋面有限,額度偏少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非常突出。農戶缺乏市場信息無法選擇投資項目,造成扶貧資金閑置不用;或者由于缺乏獨立決策能力和經營才能,盲目“跟風”,將資金投到沒有市場前景的項目中,只有投入,沒有收益;有的即使找到合適的項目也因缺乏生產技術上的支持最終沒能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產品銷售受阻。以寧夏的“互助資金”工程為例,農戶要求退股、挪用扶貧資金等現象時有發生。前文中提到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農業龍頭企業具有將資金導向最具市場潛力的農業生產項目的能力,資金配置、使用、監督的緊密結合以及農業訂單與信貸的相互聯結,減少了投資不確定性。嘗試將部分扶貧資金用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針對貧困地區農戶的貿易信貸服務的契約農業,對于提高貧困扶貧開發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貧困地區農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通常在政府批準并監管的正規金融之外的金融行為都被稱為民間金融或非正規金融。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農業龍頭企業貿易信貸服務作為一種非正規金融,在創新農戶貸款抵押方式、緩解農戶融資難以及增加農戶收益上表現出了特點和優勢,是對當前農村正規金融的有效補充,也拓寬了農村金融對農業發展的支持途徑。為此,本文建議:
第一,政府應準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性和公益性,找準財政支持渠道。農業產業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競爭性經營,但由于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又使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應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上,找準公共效益部分給與公共財政的資金支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財政支持,在貧困地區可嘗試將扶貧資金用于扶持發展貿易信貸服務的契約農業,實現市場機制和公共職能的有效對接。
第二,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將銀行信用融入龍頭企業的貿易信貸服務,解決農戶的融資困境,帶動更多的農戶加入契約農業,形成農產品供應鏈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聯結和互補機制。
第三,加大對龍頭企業貿易信貸實際運行效果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從非正規金融的角度分析其在解決農民融資難和農村金融工具創新等方面的現實意義,為政府決策部門構建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提供參考。
2013年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寧夏生態移民社區重建與文化適應研究”(13NXBSH09)。
[1]李貞.基于貿易信貸的訂單農業發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94-98.
[2]鮑旺虎,譚晶榮.賒欠經營——農業企業作為信用中介的研究[J].財貿研究,2005.(6):28-33.
[3]韓俊,羅丹,程郁.信貸約束下農戶借貸需求行為的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2):44-51.
(作者單位:寧夏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