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麗
(延安大學醫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醫學本科生病理學教學理念的更新
劉敏麗
(延安大學醫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通過與國外醫學教育的比較,結合病理學教學,提出教師應提升自身素質,開放思維,開展多種教學活動,訓練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職業身份順利轉換。
最近筆者有幸閱讀了美國、日本等國一些基礎醫學教學、臨床教學方面的文章,感受頗深[1]。在目前陜西省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背景下,筆者結合病理學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由于不同國家教學體制不同,在生源、學制、教材、教師、繼續教育等方面千差萬別。這里重點討論學制不同造成的醫學教育的差異。我國醫學本科教育多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多年沿襲3年基礎教學、1年見習教學和1年臨床實習3階段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無疑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就業壓力增大等原因,學生在臨床實習階段將相當一部分時間用于研究生考試準備、找工作等,真正用于臨床實習的時間少之又少。由于沒有認真實習,到臨床工作時,對很多疾病不能深思其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也不能合理用藥,對疾病轉歸不能準確分析與把握。
美國的醫生教育包括4個階段,分別是普通本科4年,醫學院學習4年,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訓。醫學生在醫學院畢業后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學制4年。畢業后才有資格參加醫生從業資格考試(USMLE),考取相當于普通醫生的行醫執照。如果想成為開業醫師,還需到非本單位指定的國家級專科醫院進行至少2年的訓練學習,通過相應考核取得執照。如果要成為專科醫生,還需進行至少8年的訓練學習才能擁有專科行醫執照。所以,在美國要成為一名專科醫生至少需要11~16年時間。日本的醫科大學學制是6年,在校學習主要為理論課和實驗課,要求十分嚴格,每年要拿到規定的學分,一門課程不合格則不能升級。我國五年制教育畢業后可授予醫學學士學位,本科生畢業后即可參加相應考試獲得行醫執照,成為一名醫生。所以,在我國,要成為一名醫生最短只需要5年時間。學制短,自然意味著每門課的課時不充裕。我國病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二學年第2學期,其中理論課64學時,實習課54學時,共118學時。日本的病理學課程跟其他臨床課程接軌,從第三學年開始,講授病理學理論知識140學時;第四學年為實習期,計24學時,共164學時;第六學年,學生協助其他臨床教研室(外科學等)進行病例討論,幫助做出術前診斷、結合術中所見最后完成術后病理診斷。而我國病理學課程學時少,學生學習不夠深入。臨床實習階段,很多醫院不安排病理科實習,不能實現理論與臨床的有效結合。面對這種局面,在基礎課教學階段,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對病理學理解深刻、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值得探討。
傳統教學方法與目前的多種教學方法相比,有其自身優勢,例如教師講授時間充裕,分析透徹,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由于病理學教學內容多,常有教師抱怨上課時間不夠,很多內容來不及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簡單講述發病機制等理論性內容,重點放在病理變化、病理過程等方面。這就給學生一種錯誤的信息,認為疾病的發病機制不重要,只要學習形態及變化就可以,因而忽略了發病機制探討過程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對問題不愿意多作探究。如果將傳統教學方法與PBL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課堂時間不夠用,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復習相關基礎知識,同時預習下節課所授內容,就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也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相關內容,最后由教師解答提問并總結重點。這種超越教材、不拘泥于課堂、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分析病理學病例具有很好的鋪墊作用。臨床病例討論訓練是病理學教學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患者病程,了解臨床診斷與治療過程,最后通過尸體解剖,列出病理診斷,找出患者的死亡原因。整個過程涉及內容很多,通過病因分析和對發病機制的思考,學生在無形中培養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貫穿典型病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2];在課堂內容講授完后,采用歸納法,讓學生通過知識點回顧、典型病例分析,對本次課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能力。
病理學教師要積極參與病理診斷工作,具備一定的病理診斷能力,同時還要通過不斷學習,閱讀外文文獻,提升科研能力、教學能力及業務素質。每年學校通過多項評定,如評定授課工作量、參加臨床病理診斷的工作量、科研論文的質量與數量,促進教師醫、教、研3方面協調發展。教師年資、教學經驗存在差異,教學風格也不盡相同,如高年資教師課堂氣氛活躍,授課方法多樣,教學效果好;而低年資教師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外語水平較高,對病理學發展熟悉。因此,教研室教師應該團結一致,互助學習,年輕的、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多向高年資教師請教,學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將深奧的理論轉化為淺顯易懂的知識,將枯燥乏味的內容講授得形象生動;而高年資教師也應在科研等方面向年輕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教研室教師相互交流,對所承擔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及難點等做到了如指掌,采用最適宜的教學方法,從而促使自身業務素質不斷提高。
教師首先要開放思維,創新的理念、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奉獻精神是教師進行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教師應針對學生特點,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進行課程設計,剖析教學重點與難點,使學生準確掌握教學要點。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知識,了解疾病的動態發展過程,在輕松的氛圍中增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習興趣[3]。教師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主動思考問題,以培養其獨立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教會學生查閱文獻,學習網絡上病理學精品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水平與能力。只有通過大量閱讀、積極思考、科學思維,學生才能真正領略學習的魅力,才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運用科學方法和手段獲取、利用信息,堅持終身學習,接受繼續醫學教育,以適應日益變化的醫療實踐需要。
當然,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在于科學的訓練。教師通過教育這門藝術,不斷實踐與創新,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形成,保證學生從醫學生到臨床醫師的身份順利轉換。
[1]金玉蘭.淺談中日病理學教學之異同[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8,37 (8):574-575.
[2]孫麗梅,邱雪杉,王恩華,等.病理學數字課程平臺輔助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研究,2012(2):71-72.
[3]趙東海,鐘秀宏,張以忠,等.注重教學連貫性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5):376-377.
G420
A
1671-1246(2015)09-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