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友德 李光勇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上海 201701)
社區服刑人員也可稱為社區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和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①郭建安、鄭澤霞:《社區矯正通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上海市于2002年8月在全國率先試行社區矯正,在隨后的九年中,社區矯正在全國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工作方法日趨成熟。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的第2條、13條、17條明確規定,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的犯罪分子,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這是對社區矯正在我國試行九年以來積極意義的重要肯定。①高銘暄:《社區矯正寫入刑法的重大意義》,《中國司法》2011年第3期。這標志著中國刑罰朝著輕緩化發展方向邁出了堅定的一步。
社區矯正的目的是社區服刑人員更好地回歸社會,融入社會,適應主流社會生活,做一個守法公民,防止其重新犯罪,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或決定著社區服刑人員回歸社會的成敗。②因此,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進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對社區服刑人員生活狀況、心理感受與社會處境的了解,有利于提高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服務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從而促進社區服刑人員回歸社會,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社會支持作為一個科學的專業術語被正式提出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社區心理學家最早用社會支持這個術語來指稱與身體健康有關的社會關系。他們一般將社會支持當做網絡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幫助個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危機,增進個人健康和幸福感。③張長偉:《艾滋病致孤兒童的社會支持網絡探析——以河南省為例》,《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近年來,社會支持研究已成為我國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者十分關注的領域,許多研究者對社會支持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如賀寨平將社會支持定義為個人能獲得各種資源支持(如金錢、情感、友誼等)的社會網絡,通過社會支持網絡的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和危機,并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④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絡研究綜述》,《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朱考金和劉瑞清則將社會支持的類型劃分為非正式社會支持網與正式社會支持網兩類,并指出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的主體由處于血緣、親緣、地緣基礎上的個人組成;正式社會支持網的主體則主要由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社區居委會等組成。⑤朱考金、劉瑞清:《青年農民工的社會支持網與城市融入研究——以南京市為例》,《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范德普爾還將社會支持分為三大類型:實際支持,包括家務勞動、患病時幫助、借錢、借生活日常用品、幫助填表等;情感支持,包括與配偶有矛盾時舒解、精神安慰、重大事項咨詢和交往支持,如一同外出、拜訪等。⑥王毅杰、童星:《流動農民工社會支持網探析》,《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2期。
國外許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探討社會支持在預防越軌和犯罪行為方面發揮的作用。如江山河、費希爾·吉厄蘭多與莫莉萍于2005年在美國將社會支持理論應用到矯正研究領域,他們發現社會支持變量如參與宗教活動可以降低監獄犯人的違規行為。⑦⑦ Jiang,Shanhe,Marianne Fisher-Giorlando,and liping Mo.Social Support and Inmate Rule Violations:A Multivariate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Vol.30,2005,PP.71-86.隨后,江山河與溫佛里研究發現與子女通話和婚姻狀況有助于犯人降低每月平均的暴力違規。⑧Jiang,Shanhe and L.T homas Winfree,Jr.Social Support,Gender,and inmate Adjustment to Prison Life:Insights from A N ation Sample.T he Prison Journal,Vol.86,2006,PP.32-55.羅伯斯則通過對全美青年調查資料的分析,發現當壓力大時,社會支持對降低青少年越軌或犯罪行為可能性的作用顯著,女性經歷了某種壓力但有較高的社會支持時,越軌或犯罪的可能性會降低。⑨Robbers,Monica L.P.Revisit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Strain:A General T est.Sociological Inquiry,Vol.74,2004,PP.546-569.
國內關于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少有的研究成果中,姬莉平于2006年對上海市的三條街道的社區服刑人員社會關系支持網絡進行了分析,其視角聚焦于微觀層面的社會關系支持網絡。⑩姬莉平:《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關系支持網絡分析——以上海市某三個街道為例》,《晉陽學刊》2007年第4期。李曉娥于2010年對河北省某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進行了研究,但其研究的地區沒有成熟的非政府組織和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介入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這與上海市的情況截然不同;另外,其研究視角較為微觀,主要從個體和組織層面考察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①李曉娥:《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調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市為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通過以上文獻回顧,筆者發現目前國內關于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研究非常少,并且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微觀層面,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尚需進一步深入考察,需要從微觀、中觀與宏觀層面進行全面研究。
本文中的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是指社區服刑人員能獲得各種資源支持的社會系統,通過此系統社區服刑人員可以維持日常生活,減輕生活壓力,解決各種問題與危機,順利實現回歸社會的目標。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支持系統既包括支持的來源也就是社會支持的主體,是指“誰”給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社會支持;也包括社會支持的內容也就是社會支持主體對社區服刑人員提供了什么樣的支持,它是聯結社會支持主體與社區服刑人員之間的紐帶與橋梁。以此為基礎,本文將從宏觀的社會層面、中觀的社區與家庭層面與微觀的個人層面對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進行深入分析。
筆者在上海市司法局社區矯正管理局的支持下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深入到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第一線,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地調研。在調查中,筆者以社區服刑人員、上海市司法局社區矯正工作負責人,各區縣司法局安置幫教科工作人員,街道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工作站社會工作者以及上海市幫教志愿者協會志愿者為對象,運用深度訪談與觀察法收集資料。筆者先后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上海市司法局社區矯正管理局為筆者提供了大量文件資料,包括上海市社區矯正各項法規政策、規章制度、會議記錄和工作總結等,這些文件資料與筆者通過實地調查收集的資料共同構成本研究的基礎資料。
本文從社會層面、社區層面、家庭層面以及個人層面對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進行分析,此社會支持系統既包括社會支持的主體或來源,也包括社會支持的內容或形式。
社區服刑人員社會層面的社會支持,也就是來自宏觀層面或總體框架上的社會支持。總體而言,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非政府組織發育相對其他省市較為成熟,有專職的司法社會工作者隊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因而是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服務體系。上海市各級政府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中雖然也直接通過某些政府部門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社會支持服務,但這并不是政府機構的主要職責,政府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實施宏觀管理,如根據上海市委辦公廳16號文件的規定,上海市司法局的主要職責具體有如下六項:(1)研究制定社區矯正工作有關的政策、制度;(2)督促、檢查和指導各區(縣)社區矯正工作;(3)指導、評估、監督社區矯正社會組織的工作;(4)負責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評估及經費核定、申請;(5)培育起專門化、專業化的執法和社工隊伍;(6)指導社會工作者做好社區服刑人員幫困解難工作。
除了實施宏觀管理,上海市相關政府機構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工作中扮演主導角色:第一,政府作為經濟援助的提供者,對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援助。在直接的經濟援助方面,政府機構主要是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各種資金實物救助,如民政局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實施醫療救助,提供臨時救助補貼;司法局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臨時救助補貼、對貧困人員及其子女實施醫療救助以及為青少年社區服刑人員提供資助就學與職業技能培訓經費;財政局為特殊困難社區服刑人員實施臨時幫困措施;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為符合條件的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廉租房。在間接的經濟援助方面,政府機構主要是制定和實施一些針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優惠政策與開展一些社會支持服務,如稅務局落實市促進社區服刑人員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等,對其從事個體經營實行收費優惠政策,對吸納他們就業的服務型與商貿型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為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就業援助,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扶持其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第二,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進行指導和管理,對提供社會支持服務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并借鑒美國、澳大利亞與香港模式定期開展對提供服務的非政府組織進行工作檢查、考核、評估。例如,對街道層面的社區服刑人員矯正工作的評估不僅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學習,還包括志愿者幫教、幫困解難、與司法社會工作者的關系;對非政府組織中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社會支持服務的司法社會工作者評估的項目包括:專業倫理、實際工作量、工作成效以及自身建設四個方面。可見,上海市政府機構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中扮演“掌舵者”、“催化劑”和促進者的角色,而不是親自“劃槳”。
社區不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場所,而且是居民公共活動和社會交往得以展開的空間①葉繼紅:《農民集中居住、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第4期。,也是社區服刑人員社會交往與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載體,是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最直接、最方便社會支持服務的場所。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是在政府的指導下,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資助非政府組織實施具體服務。參與此項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主要有: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及其在上海市十六個區縣設立的分站,上海市社會幫教志愿者協會及其在上海市十六個區縣設立的分會以及社區內的中途驛站等。
其中,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工作站承擔了主要的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工作,該社團是內地第一家雇員均為專業社會工作者的非政府組織。從新航社區服務工作站的職責來看,其職責主要有如下四項:(1)負責矯正社工的招聘、管理、考核等工作;(2)組織社工開展相關工作理論與實務培訓,不斷提高社工的幫教服務能力;(3)領導區(縣)工作站協助司法行政機關做好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幫教服務工作;(4)運用專業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源對社區服刑人員開展服務工作。從新航社區服務工作站提供的服務方式來看,專業社會工作者采用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以及社區社會工作等專業工作方法,整合社會資源,為社區服刑人員在心理、法律、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和需求提供專業化社會支持服務。
上海市社會幫教志愿者協會則承擔了輔助性的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工作,該社團是經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批準成立的非營利性質的社會團體,志愿者由熱愛社會工作,熱心社會服務,真誠助人自助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該協會的工作理念為“幫教一個對象,挽救一個家庭,平安一個社區”;其工作思路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崗位出崗位”,廣泛動員全市志愿者,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社會支持服務。上海市社會幫教志愿者協會的主要職責包括:(1)配合司法行政部門開展社區服刑人員幫教服務工作;(2)指導區(縣)社會幫教志愿者協會開展幫教服務工作;(3)與社區服刑人員結對幫教,了解其思想動態,指導其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角色與社會責任,幫助其妥善處理就業、升學、交友、家庭責任等問題,早日融入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中途驛站則承擔了專門針對上海市各區(縣)無家可歸、無親可靠、無生活來源的“三無”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支持服務工作。該社團是由上海市各區(縣)司法行政部門依托社區資源,動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具有一定經濟基礎,能提供住宿場所、熱心從事幫教工作的國營、民營或集體企業通過簽約共建的方式成立的社會團體。中途驛站的主要職責包括:(1)與區(縣)司法行政部門通過簽訂工作協議建立社區服刑人員準入、管理等工作制度;(2)利用中途驛站資源,為區縣“三無”社區服刑人員安排食宿,提供就業;(3)及時為“三無”社區服刑人員申請臨時性救助,認定“雙困”人員,添置必要的生活用品,落實幫教措施;(4)接受專業矯正社工對中途驛站中的社區服刑人員實行的動態跟蹤管理,落實心理疏導和幫教工作;(5)落實站內社區服刑人員的社會保險和補貼、交通補貼等綜合優惠措施。
家庭是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和睦是社會穩定安寧的基礎。因為血溶于水的關系,社區服刑人員的家庭成員往往是與社區服刑人員聯系最密切的人,也是最容易接納與信任社區服刑人員的人。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曾經提出“同心圓”概念,他指出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是一種依據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呈現出的“差序格局”,離同心圓圓心越近的人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越多,與圓心上的人的關系越密切①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家庭就是這個圓心,家庭對其成員有一種包容性支持的義務,共同的生活、時空的一致性使家庭內部的支持關系成為可能。因此在中國社會,家庭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中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
調查發現,家庭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支持。在工具性支持方面,家庭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了資金、實物、住處等支持。許多社區服刑人員從監獄回到社區,往往身無分文,無法及時找到工作;有的社區服刑人員在監獄服刑期間,自己的住房被拆遷,回到社區之后沒有了住處,當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時,他們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將大幅度增加,家人在此時為他們提供的生活費用、生活物品與住處,往往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真切的溫暖。在情感性支持方面,家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區服刑人員有犯罪記錄,社會對他們的歧視與排斥依然存在,外界可能將“罪犯”、“惡徒”、“罪有應得”等標簽貼在他們身上,對他們采取冷漠或敵視態度,在這種情境下,社區服刑人員往往容易產生不被尊重、缺乏自信、自卑退縮、無助失落甚至仇視他人的情緒,此時如果沒有適當的人給予情感支持,他們很容易出現過激行為,重回以前的不良人際關系圈子,重新走上犯罪老路。此時,家人原諒他們過去的罪錯,理解他們的生活困境,接受其作為社區服刑人員的身份,依然接納和歡迎他們重新回歸家庭系統。訪談發現,矯正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時非常注重運用社區服刑人員家人的力量。他們指出只有和其家人聯合起來,才能獲得預期的服務效果。在社會成員身份支持方面,社區服刑人員與家人一起共度家庭時光,一起從事消遣或娛樂活動,這樣可以滿足其與他人接觸的需要,轉移對服刑壓力問題的憂慮或得到歸屬感來降低對壓力的反應。
可見,家庭作為社區服刑人員生活中聯系最密切的初級組織,它所提供的支持是非常全面和細致的,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資助、生活層面的支援,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安慰、開解與體諒,還包括社會成員身份的認可與接納。另外,由于上海市的司法社會工作發展程度較高,擁有專業的矯正社會工作機構與一支專職的矯正社會工作者隊伍,他們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了全面的救助和照顧,如落實戶口、落實住處、申請低保;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就業培訓、就業指導與中途宿舍服務;實施醫療救助、臨時特困救助以及子女關愛活動等,這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家庭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從個人層面看,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的來源主要是指專業的矯正社會工作者,另外還包括社會幫教志愿者。前者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了專業性的、全面的社會支持,后者為其提供了一些輔助性的社會支持。
在社會工作介入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方面,上海不僅有社工專業而且有社工職業,并且已經領先全國初步實現社會工作專業化與職業化。從社會工作專業化來看,社工專業是指從事社會工作的人要有專業理論、理念、知識、方法、技術與倫理道德,其基本途徑是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獲得專業文憑,通過專業資格考試,獲得專業資格證書才能就業上崗。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的專業訓練,即到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系統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理念、方法和技能,另一類是單科性的專業訓練,即經歷過與社會工作有關的專業知識訓練,如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犯罪學、教育學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社會工作職業準入制度,“受訓”與“未受訓”者在能否競聘專業社工崗位方面的區別涇渭分明。上海市已經初步落實這項制度,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領域對專業化的要求則已非常嚴格,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同度非常高,如果想要成為矯正社會工作者,必須接受過社會工作及其相關專業的專門訓練。據新航社區服務總站提供的資料顯示,該機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背景主要包括社會工作、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犯罪學與教育學。
從社會工作職業化來看,一方面上海已經實現矯正社會工作職業化。在上海,從事社會工作是一項專門的職業,有一定的門檻限制,如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領域,矯正社會工作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干,也不是誰想干就能干,而且,此領域的社會工作職業化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已趨于成熟。早在2004年8月,在上海市司法局的支持下,新航社區服務總站正式在上海市18個區縣設立工作站,在218個街道(鄉鎮)設立社工點,為矯正社會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社工一旦就業上崗,就有相應的職業收入。據筆者調查,截至2012年12月,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領域共有406名專業社會工作者,其中,125名擁有社會工作師資格證,占總體的30.8%;137名擁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資格證,占總體的33.7%;122名擁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占總體的30%;22名擁有助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占總體的5.4%,可見,至少有64.5%的矯正社會工作者通過了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認證。從文化程度來看,391名擁有大專或大學本科學歷,占總體的98.6%,且以大學本科為主。從年齡結構來看,45歲以下者占84.7%,即中青年占絕大多數。另一方面,上海市的矯正社會工作職業化的質量有制度保障。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制定的《關于建立禁毒、社區矯正、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者職業晉階制度的實施細則(暫行)》規定專業社工的職務級別設立與國家社會工作者(師)職業標準或職業水平等級緊密呼應,以體現職業等級設立的權威性,并且社工的薪酬結構必須與職業晉階相結合,這些規定在制度上保證了矯正社工職業化的質量。另外,《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培訓制度暫行規定》明確指出矯正社工每年都必須完成規定課時的培訓,培訓督導主要來自香港的資深社會工作師;培訓項目包括新社工崗前培訓、在崗社工輪訓、站長培訓、骨干社工專項培訓及一線社工業務培訓等;培訓內容包括社區矯正實務技能、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和技能、心理咨詢專業理論和技能等,其中一線社工每年必須完成不少于48課時的培訓。新航將培訓考試成績作為社工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據,這些舉措為社工職業化的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對社工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嚴格要求保證了社工服務的質量。在矯正社會工作者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的服務中,不僅包括一些日常生活問題,如協助辦理落戶手續,協助申請低保、各項臨時補助以及醫療救助,開展就業培訓與求職,而且采用個案、小組與社區工作方法開展專業服務,如個性化服務、心理咨詢與治療、家庭治療、小組活動、社區反歧視宣傳等,還開展社區服刑人員子女關愛活動,解決其后顧之憂。在長期的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工作中,矯正社工樹立了良好的工作形象,也積累了相當的工作經驗,這使得他們在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支持服務時能夠更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調查發現,矯正社工因為秉承平等、尊重、接納、不批判、保密、案主自決等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和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開展社會支持服務,已經成為社區服刑人員最值得信任的人。
社會幫教志愿者則是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來源的必要補充力量。社會幫教志愿者主要來自于社區服刑人員的朋友、居委會或村委會工作人員、小區樓棟長、社區熱心居民以及企業負責人等,這些人都是對社區服刑人員比較熟悉的人,他們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了形式多樣的社會支持。例如,居委會或村委會工作人員以及小區樓棟長與社區服刑人員生活在同一個社區或者同一棟樓,他們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生活狀況比較熟悉,在社區服刑人員遭遇生活困境之后能夠及時提供支持或者向司法所、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反映情況。而企業里的幫教志愿者一般是社區服刑人員就職企業的領導,他們作為幫教志愿者,可以讓社區服刑人員感覺到領導對他們的關心與照顧,也有利于保護他們的隱私,還可以根據他的情況適當地調整崗位以及為他們參加司法所舉辦的集中教育、公益勞動等日常管理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將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系統的主要特征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在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系方面,政府扮演著“掌舵者”的角色,其主要職責是對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實施宏觀管理,制定與執行相關優惠政策,為提供社會支持服務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并對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服務進行監督和評估,這樣政府在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領域扮演“掌舵者”的角色而不是親自劃槳。非政府組織則扮演“劃槳者”的角色,其主要職責是直接從事針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服務,既有專業性服務,也有輔助性服務。在社會支持服務理念方面,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社會支持服務的主體秉承公民權利理念,該理念認為個人的問題主要由社會制度造成,而不能歸咎于個人病態,因此,社會支持、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并非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施舍,而是他們應該享有的社會權利。在社會支持內容方面,上海市主要為社區服刑人員既提供救助性服務,又開展發展性服務,即不僅為他們提供經濟、物質上的救濟,而且注重提高其文化素養、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以及倡導關愛和反對歧視,幫助他們擺脫弱勢地位,實現從社會邊緣到主流社會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