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丁麗娜,張彪,陳東林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遵義563002)
中藥化學技術課程說課設計
劉亮,丁麗娜,張彪,陳東林
(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貴州遵義563002)
職教理念下中藥化學技術課程說課設計,主要包含課程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特色、結語6方面。教師通過說課,對所授內容更加清晰,對所用教學方法更為明確,對學生定位更加準確,其教學水平得到升華。
中藥化學技術;說課設計;教學方法
說課是一種新興的教研形式,是執教者在精心備課基礎上,于特定場合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本門課程的性質、設計以及如何組織實施等,由聽者評議,說者答辯,從而使教學設計趨于完善的一種教研活動。說課具有評價、培訓、研究、交流和檢查功能[1,2],對于激勵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尚未發現中藥化學技術課程方面的說課文獻[3~5],本文旨在拋磚引玉,為高職高專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1.1 課程定位
中藥化學技術是應用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對中藥中的化學成分進行提取、分離、鑒別的一門應用型課程。本門課程是繼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后,學生開始中藥制劑技術學習前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這一特殊地位使其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也是執業中藥師考試的重要內容,在執業中藥師考試4個科目中,本課程屬于“中藥學專業知識二”科目的兩門課程之一。本課程開設于專科學習的第二學年,共108學時[6]。
1.2 課程培養目標
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應當具備熟練的職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走上職業崗位后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本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如下:(1)能力目標:能運用各種提取、分離技術對中藥中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能用各種鑒別技術鑒別中藥中有效成分,能正確觀察、記錄實訓現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2)知識目標:掌握中藥提取、分離、鑒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知道化學成分的結構類型、理化性質,了解化學結構的鑒定技術;(3)素質目標:具有熱愛中藥學事業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具有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學風及良好的職業素質。
2.1 學習情境設計
依據課程標準、執業中藥師考試要求及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本門課程教學應注重中醫藥理論以及中藥中所含化學成分的結構、性質、提取、分離與鑒別等內容。在教材選取上要體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并體現“三特定”(特定對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選擇合適的教材。同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及藥企需求編寫相應的中藥化學技術實訓指導,用于指導學生實訓操作,培養其動手能力。通過教學,達到使學生具備提取、分離、鑒別技能的目的。
本課程共有12個學習模塊,分別為:中藥化學成分常規提取技術、中藥化學成分常規分離技術、中藥化學成分色譜分離技術、苷類提取分離技術、黃酮類提取分離技術、蒽醌類提取分離技術、生物堿類提取分離技術、香豆素類提取分離技術、皂苷類提取分離技術、揮發油類提取分離技術、強心苷類提取分離技術、中藥標準提取物的制備。以“生物堿類提取分離技術”為例,設計學習情境如下: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組鉤藤提取、分離方面的圖片,讓學生思考如何提取、分離生物堿;經討論后,教師提出幾個可供參考的提取方法,讓學生依據生物堿的結構與性質,選擇最佳提取方法,并分組討論具體的提取工藝。在此過程中教師從旁引導并作小結,協助學生完成生物堿類的分離、鑒別技術設計,最后讓學生對鉤藤中生物堿的提取、分離、鑒別技術進行完整的設計,教師作最后總結[7]。
2.2 能力訓練項目設計
在能力訓練項目設計上,依據培養目標及學校實際情況共設計5個項目,分別為白芷中香豆素的提取分離(檢測指標:得到比克白芷素)、槐米中蕓香苷的提取分離(檢測指標:得到蕓香苷)、鉤藤中生物堿的提取分離(檢測指標:得到總生物堿)、穿山龍中皂苷的提取分離(檢測指標:得到總皂苷)、八角茴香中揮發油的提取檢識(檢測指標:得到揮發油并檢識成分類型)。如以“白芷中香豆素的提取分離”為例,設計能力訓練項目如
注:本文系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級教改項目(教改字[201311])下:教師在實訓室展示白芷藥材,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鑒別,之后引導學生設計提取工藝(包括方法、溶劑、時間、次數等),設計完成后開始提取白芷藥材,所得提取物用薄層色譜摸索洗脫溶劑系統,設計完成后進行柱色譜分離,直至得到單體化合物,所得化合物再用對照品做TLC鑒別,以確定是否為比克白芷素。整個訓練過程教師從旁指導,以提高學生實訓效果。
2.3 教學保障
教學保障有3方面內容。(1)師資隊伍保障。本課程任課教師共7人,均為雙師型教師,在專兼結構、年齡結構、學歷層次方面均符合相關要求。(2)校內實訓場地、設備保障。本課程設有專門的實訓室并配備相應實訓設備(如回流提取設備、超聲提取儀、柱色譜分離設備、紫外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可以滿足學生校內實訓要求。(3)校外實訓基地保障。本課程設有專門的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規模、地點、帶教教師均符合要求),可以滿足學生校外實訓需要。
3.1 學情分析與教學方法
中藥化學技術課程授課對象是在校二年級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授課對象化學基礎知識較薄弱,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操作性、探索性強的實訓課程較感興趣。因此,在本課程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學生潛能,采取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和有效教學方法,揚長避短,以達成課程教學目標。教學中可采用任務驅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創設實訓情景,從實訓任務著手,學會完成實訓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尋找失敗原因,讓學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其明白教學目的并為之努力。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會。
3.2 整體設計
3.2.1 圍繞一個“點”組織教學要始終圍繞“化學成分”這個“點”進行中藥化學技術教學。基于制藥崗位要求,本課程的任務是通過提取、分離得到化學成分,并進行鑒別。從本課程教學目的來看,學生必須要知道中藥中所含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從理化性質來看,要想知道某一類化學成分的理化性質,先要知道其化學結構中的官能團,如含有羧基就具有酸性,含有氨基就具有堿性;從提取和分離技術來看,不論是提取還是分離都涉及溶劑選擇,而溶劑與化學成分之間遵循相似相溶原則;從鑒別技術來看,要鑒別某一類化學成分,先要知道其化學結構中的特殊官能團,如香豆素類成分具有內酯鍵,就可以選擇異羥肟酸鐵鑒別。以上分析得出,本課程與“化學成分”緊密相關,因此應圍繞其組織與實施教學。
3.2.2 展開一條“線”實施教學要基于制藥崗位工作過程開展項目化教學。具體如下:首先以某一味中藥為導入點,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得出該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而根據化學成分結構推導其理化性質(如性狀、溶解性等),再根據化學成分性質讓學生設計溶劑提取方法,設計完成即進入提取實訓階段,提取完成后再設計分離溶劑和方法,進入分離實訓階段,根據最終分離所得化學成分再設計鑒別方法,進入鑒別實訓階段。
“點”與“線”相結合即為本門課程的整體設計。在此過程中要始終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中不僅要有校內“教、學、做”一體化設計,還要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教學,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中藥化學技術課程建立了分模塊考核評價方式,每個模塊既考核知識,又考核技能及學習態度。制訂模塊化課程考核辦法,建立知識與技能試題庫,實行教考分離;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筆試、口試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校內教師、學生評價與現場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主體上,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受試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并加強藥企專家、社會評價信息收集,使各評價主體比例分配明確合理。注重考核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給予特別鼓勵,全面評價學生能力。
本課程有兩個特色:(1)理實一體、點線結合。本課程在教學中圍繞一個“點”、展開一條“線”的教學設計,將教、學、做有機融合。(2)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本課程有自編校本教材《中藥化學技術實訓指導》,相關行業專家參與編寫,體現了校企合作;其中部分內容是教師科研成果結合制藥崗位要求轉化成的學生實訓項目,體現了產學結合。
說課是推進當前高職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環節,說課設計要貫徹“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理念,體現高職教學職業性、應用性和技能性特點。說課方法應該是有法無定法,不同課程說課應有不同特點,不同教學理念下的說課應有不同特色,不同教師說課應體現不同風格。中藥化學技術課程的說課實踐,目的在于使每位任課教師對所授內容更加清晰、對所用教學方法更為明確、對學生定位更加準確,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在不斷鉆研理念、鉆研目標、鉆研教材、鉆研教法中得到升華。
[1]周龍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說課內容及評價標準[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69-71.
[2]王錫耀.高職“說課”重在研究和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1,95(14):188-189.
[3]潘福勤,劉建輝,王萬里.牙體解剖生理學課程說課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8):79-81.
[4]張偉,沈年漢,雷康福.醫學生物化學“說課”實例[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709-1711.
[5]陽鐵建.《物理化學》課程說課案例探討[J].科技信息,2011,28(36):141-143.
[6]楊紅.中藥化學實用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7]辜東蓮,丘東曉.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任務及其說課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7(7):34-36.
G424.2
B
1671-1246(2015)01-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