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燕,王忠英,吳曉蔓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廣州510260;廣州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廣東廣州510182)
臨床血液學檢驗模塊式系科一體化實驗教學探究
鄧小燕,王忠英,吳曉蔓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廣州510260;廣州醫科大學金域檢驗學院,廣東廣州510182)
探討臨床血液學檢驗的模塊式實驗教學模式,通過整合實驗資源,調整實驗教學內容,構建功能模塊的實際操作課程,提高臨床工作的適應性,解決教育界在人才培養中學用脫節問題,突破學生從教學實驗向臨床實驗轉化的思維障礙,從整體上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和質量,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和較強動手能力畢業生搭建新的平臺。
臨床血液學檢驗;模塊式教學;系科一體化;實驗教學
隨著現代檢驗技術的發展,醫學檢驗由單純的技術性工作發展成為具有完整體系的、獨立的臨床醫學分支學科,該領域已經實現從手工操作到自動化儀器的轉變,使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滲透到生物醫學中。培養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具有創新性、實踐性、探究性、綜合素質高的現代醫學檢驗高級人才,是新時期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的新目標,每個教師都應不斷努力探索相應的實驗教學模式。為此,本教研室依據臨床血液學檢驗實踐教學的特點,從臨床需要出發,根據教學計劃、學生和社會實際需求,借助系科合作優勢互補的交流平臺,設計出具有不同教學目的和方法的獨立教學模塊,使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突破傳統實驗課單一項目檢測和臨床意義掌握的局限性,從更高層次上分析實驗結果,更好地適應現代檢驗海量信息的需要。
目前,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1],以實驗指導為藍本、教師為主導,教學內容、策略、方法、步驟甚至學生所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學生處于被灌輸狀態。教師為使學生順利完成實驗,甚至把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逐一排除,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思維的開拓、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按照教師的講授或實驗指導中的實驗步驟操作,不關注實驗過程,不善于主動思考、質疑,不能積極探索實驗本質,只是初步掌握操作方法而已,更談不上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提高。這種單一的模仿式教學,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范圍,教學內容缺乏連續性和擴充性,難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力,其結果是學生難以適應檢驗醫學學科的發展和臨床工作需要。因此,改革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迫在眉睫。
通過對歐美國家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文獻研究,發現模塊式系科合作一體化教學是比較盛行的一種動態式的教學方式[2]。它將若干專題性小課形成知識單元模塊,并圍繞產業界與教育界的合作,大量滲透社會實際需求,體現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思想。為順應醫學檢驗教育的新形勢,可嘗試模塊式系科合作一體化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擴展技能和勇于創新的能力。而該模式目前國內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停留于內容的模塊化處理上,甚至僅是學科內容的簡單篩選。針對傳統臨床血液學檢驗實驗課“重驗證、輕探索”及實驗項目單一分散的現狀,對實驗項目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使之成為可行的教學模塊,從而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修正,使學生從橫向進行綜合分析,培養臨床實驗室思維,更好地適應臨床實驗室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科結構和特點,構建模塊式實驗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拓寬其知識視野,
3.1 建立“系部—醫院”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
開放“系部—醫院”實驗室的一體化科研平臺,構建重要而關鍵的模塊化“學校—醫院”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大量引入社會需求內容,實現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突出職業能力培訓,全面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為更好地適應現代臨床實驗室工作要求,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實現教學實驗向臨床實驗思維的順利轉化,借助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圍繞產業界與教育界的合作,教學中大量滲透社會實際需求內容,體現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思想。
3.2 實驗模塊的構建和組合
在參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對臨床血液學檢驗教學大綱要求的項目進行科學的分類和整合[3]。分為5個模塊:將血凝儀、血液流變儀、電泳分析儀和實驗室常用儀器整合為“基本儀器器材的使用”模塊;紅細胞形態、白細胞形態和外周血細胞形態納入“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模塊;依據此原則整合,依次形成“紅細胞疾病及實驗室分析”“白細胞疾病及實驗室分析”“止血凝血機制、疾病及實驗室分析”等實驗課程模塊。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按照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自主設計每個模塊中包含的實驗技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討論和總結,讓學生在完成系列實驗后及時消化,并形成文字性的報告,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模塊式課程體系的構建主要體現實驗技能的系統性、連續性和擴充性,使學生在與臨床實驗室更為接近的情境下進行檢驗專業的實驗技能訓練,為將來的臨床工作積累深厚的專業技能底蘊。
3.3 模塊式教學形式
教學過程中,淡化以學科為中心的界限,圍繞技能訓練這個主題,將臨床血液學檢驗專業規范和技能認證融入課程建設中,按實際工作過程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實踐驗證理論知識,注重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圍繞教師提出的知識點或熱點問題,滲透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元素,學生通過文獻的查閱,結合臨床需要,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自擬步驟和選用儀器設備,參與實驗設計,最后形成文字綜述,有效梳理知識體系,促進課程間的融合交匯。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主動性和積極性,并將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課件、視頻教件、網絡課件、教師示范性教學、講座、課堂討論和社會調查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學生在討論和問答的氛圍中體驗主體效應。
3.4 制定模塊式實驗考核標準
經教研室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考核方案,主要涵蓋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個層面。平時考核占總評成績的40%,以綜合應用能力為判定準則,將實驗課程體系分割為若干獨立的知識單元,適當滲入干擾因素,鼓勵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大膽的分析推理,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探究性思維,并形成簡明扼要的文字綜述。期末實驗考核占總評成績的60%,主要從3方面考查學生的實踐技能:(1)基礎實驗模塊的操作能力考核。(2)綜合性實驗模塊的考核:規定時間內對提供的臨床資料進行信息處理,形成實驗診斷流程,并匯聚成綜合性的臨床診斷分析。(3)設計性實驗模塊的考核:圍繞臨床病例診斷進一步完善實驗,獨立完成實驗的選擇、設計、準備、操作、質量控制和干擾因素的排除,并分析實驗數據。該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考核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臨床思維能力,強化實驗設計能力,凸顯實驗室診斷技術在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逆向研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實驗室是高等院校進行教學的重要場所,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與綜合素質,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教研室以知識點為依據,突破傳統臨床血液學檢驗課程結構,重新整合和分化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及內容,構建包含多種實驗項目的功能性實驗模塊,形成項目內容體系完整的綜合性教學模塊。通過融合性的實驗課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分散的理論知識系統化、整體化,大量引入社會實際需求內容,實現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突出職業能力培訓,為醫學生提供了理論聯系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臨床實驗室工作要求,實現教學實驗向臨床實驗思維的順利轉化,從而提高其崗位適應性與就業能力。模塊式實驗教學模式的構建,突破了課程的“自我封閉”和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束縛,構建起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模式,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形成新技術新方法參與、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完整教學體系,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
[1]鄧小燕,王忠英,吳曉蔓.以綜合性實驗為載體的形態學教改實驗[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6):563-564.
[2]趙金祥.課程模塊化教學和考核方法的探討[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7(1):44-46.
[3]李川,張銀龍,羅紅艷,等.模塊式教學模式探究[J].甘肅科技,2009,25(18):162-164.
G420
A
1671-1246(2015)01-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