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萍,肖文,王軍
(甘肅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甘肅蘭州730030)
心理咨詢中的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
李惠萍,肖文,王軍
(甘肅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甘肅蘭州730030)
價值中立是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的基本準則,它要求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對來訪者的價值取向不評價、不干涉、不指責,始終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但是,在咨詢中完全保持中立或無價值幾乎是做不到的,大多數心理治療要想取得療效,就必須對當事人進行適宜的價值干預。因此,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只有正確運用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才能促進來訪者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咨詢;價值中立;價值干預
近年來,隨著心理咨詢的迅猛發展,對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研究日漸深入,特別是對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的探討也日益激烈。
價值中立觀點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它強調對來訪者價值觀念的完全尊重與全盤接受,要求咨詢師不能摻入個人情感與價值觀,對來訪者的情感、觀念、行為給予無條件的尊重、接納,不對來訪者本人及其思想行為做出是非好壞的價值判斷,不把外在的價值觀和價值標準強加給來訪者。這個觀念在美國盛行一時,在一定程度上與美國文化——強烈的自主意識相適應。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在我國,對心理咨詢中的價值中立就有不同的聲音[1]。許多人認為在咨詢中完全保持中立或無價值是做不到的,即不存在完全排除價值干預的心理咨詢。如果非要堅持價值中立,則只能說明持這種觀點的人對咨詢的認識和體驗還不夠全面,即應該給予適度的價值干預來改變來訪者的價值觀。
價值干預是與價值中立相對立的一種態度和處理方式,按照價值參與程度,可由淺入深地劃分為價值澄清、價值導向和價值灌輸幾種。所謂價值澄清是指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幫助來訪者澄清其價值追求,了解和體察其價值觀存在的矛盾及行為的代價與后果;價值導向是指咨詢師在必要的時候引導(而非代替)來訪者做出選擇,有時甚至引導(不是代替)來訪者改變選擇;價值灌輸則是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價值觀作好壞、正誤判斷,通過灌輸或操縱方式進行價值觀裁判,甚至替來訪者做出決定。
長久以來,對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的討論一直存在。價值中立理論的基礎是人本主義思想: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都有向上、向善發展的潛能。但許多人認為,所謂的價值中立只能是一種理論上的希望,并不能真正實現[2]。心理咨詢是一個人際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咨詢師與來訪者的接觸必然存在價值觀碰撞,咨詢師不可避免地要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立場,這無疑會影響來訪者[3]。因此,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對來訪者必然要進行價值干預。筆者認為價值中立并不是一個普遍通行的規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必然存在價值干預,且是一種常用的心理咨詢手段和方式。
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兩種觀點既涉及咨詢的功能問題,又涉及咨詢的道德規范問題,二者之間又存在矛盾,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羅杰斯的價值中立觀點曾經被西方心理咨詢界的不少學派和團體奉為圭臬,剛被引入我國時,也曾得到很多學者與咨詢師的支持,然而現在卻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批評。這表明我國心理咨詢界正在進行西方心理咨詢理論本土化的嘗試與努力。文化差異導致價值中立不能成為通行的原則,很多案例都表明,在我國進行心理咨詢時給予恰當的價值干預,效果會更好[4]。中國人具有依賴、服從權威的心理,大多數來訪者缺乏自信和主見,同時又希望得到咨詢師的認同,習慣由咨詢師進行價值干預,愿意按建議行事,這些均會促使來訪者主動尋求價值影響。此時,如果咨詢師不能給予來訪者適當、及時、中肯、具體的建議,不但影響咨詢效果,甚至可能導致咨詢無法繼續開展。
筆者認為在咨詢中完全保持中立或無價值是做不到的,不存在完全排除價值干預的心理咨詢。這是因為:(1)制定咨詢的終極目標或具體目標本身就帶有價值導向色彩;(2)在咨詢過程中,即使咨詢師受過再好的訓練也無法將自己的價值觀完全隱藏起來,必定會在與來訪者思想、情感溝通中,以言語或非言語形式表達出來。
價值中立觀點源于并適應于美國文化,而中國特有的文化孕育出的中國人的性格特征,與美國人明顯不同。如中國人講“孝道”,當一個想逃避贍養父母義務的來訪者尋求幫助時,咨詢師是否還能保持價值中立?另外,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具有較強的依賴及服從心理,所以,適時提出一些建議,對來訪者進行價值引導是必要的。
心理咨詢中價值問題的本質是價值中立或價值干預是否合法、必要和必然[5]。大多數心理咨詢要想取得療效,來訪者的價值觀必然要有所改變,只是這種變化是來訪者自身所作的一種調整,而不是外力干涉。因此,實行價值干預能更好地滿足我國來訪者的暫時心理需求,從而使其在短期內取得更明顯的效果[6]。雖然這種效果的合理性及其潛在的副作用令人擔憂,但一定時期內還需要以這種方式來達到心理咨詢效果。所以,現階段我國心理咨詢實踐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提倡價值中立原則的同時不反對價值干預,但總的原則和趨勢應該是明確的,那就是逐步減少心理咨詢中價值干預,提倡價值中立。
3.1 尊重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在心理咨詢中,良好咨詢關系的建立是咨詢順利進行的基礎,能使咨詢師對來訪者的引導落到實處。優秀的咨詢師不僅能幫助來訪者克服當前的心理困難,而且能使其自立、自強、自信、自尊,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遇到障礙能獨立解決,而不是依賴咨詢師。咨詢師在會談中可以進行價值干預,但決不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來訪者。因此,在咨詢前期應該主動地、無條件地接納來訪者,營造一種寬松、良好的咨詢氛圍。咨詢師不可急于拿自己的價值觀對來訪者進行評判,而是在全面理解來訪者的基礎上分析其心理癥結。
3.2 不簡單說教,不進行是非判斷
咨詢師要善于在分析中積極引導。對來訪者的價值觀,切不可簡單作正誤判斷。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如果對來訪者的價值觀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可能會傷害其自尊心,咨詢師前期的努力也可能付諸東流。很多來訪者的價值體系本身就存在明顯的矛盾之處,也正是這些價值沖突使其陷入心理困擾之中。咨詢師要幫助來訪者分析其價值觀存在的矛盾,使其理清思路,發現問題所在,權衡利弊、有所取舍。作為咨詢師還要給來訪者必要的建議,開闊其視野,避免其陷入思維定勢。也就是說,對來訪者的價值取向,咨詢師要給予引導,使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助人自助的目的。
遇到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時,咨詢師應公開地和來訪者討論,同時不故意以任何明白或隱晦、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來訪者,讓來訪者享有選擇和決定的自由。咨詢師要明確地向來訪者表明哪些是咨詢師個人的價值觀和傾向,表明其并沒有義務遵從。但這不意味著當咨詢師發現來訪者做出一個明顯“不好的抉擇”時不能有任何舉動,咨詢師有責任與來訪者討論,向來訪者提供其他替代性選擇,并把最后決策權留給來訪者。
3.3 咨詢中應進行功能干預而非內容干預
一名咨詢師無論對自身價值觀的合理性有多么堅信,都不能采取極端的價值灌輸方法來影響來訪者,因為這種做法首先不合法[7]。功能干預,即幫助來訪者認清其價值追求,使其意識到自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幫助來訪者認識其價值觀是否存在矛盾,必要時引導其進行價值選擇;讓來訪者認識其價值觀與行為和情感(乃至心理問題癥狀)間的聯系,領悟幾者之間的矛盾,做出相應改變等。在做這些工作時,應盡可能避免說教。有時候,引入外在價值觀是必要的,也是允許的。但這種引入的目的在于拓寬來訪者的視野,使其認識到多種價值觀選擇的可能性,而不應存有直接或暗示性地強迫其接受某種價值觀的企圖。
謹慎處理咨詢師價值觀與來訪者價值觀不一致的問題,尤其是兩者相反時,咨詢師往往會對來訪者產生負面情緒,妨礙咨詢的進行和效果。此時,咨詢師應迅速察覺價值觀差異,并且與來訪者公開探討。當然,咨詢師要經常對自己的價值體系保持自覺。我國學者江光榮概括出西方(主要是美國)心理咨詢中價值干預的一條總原則:側重價值的干預功能,避免價值內容上的干預。這樣既有效避免了直接干預來訪者的價值選擇權利,又滿足了心理咨詢中價值干預之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要求。這一觀點是富有啟發意義的,值得心理咨詢工作者借鑒。
總之,對于心理咨詢中的價值中立與價值干預的探討不會結束,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商榷。
[1]余芳,祝子萍.中國心理咨詢不需要價值中立嗎?[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6,26(4):12-15.
[2]付玉.關于價值中立與價值參與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26-28.
[3]李強,吳晨.價值中立抑或價值參與:心理咨詢師無法回避的問題[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2):144-146.
[4]江光榮.論心理咨詢中的價值中立和價值干預[J].遼寧警專學報,2006,38(4):90-92.
[5]陳華.心理咨詢中價值干預的有關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108-111.
[6]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李歆瑤.價值負載——心理咨詢中的價值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3):63-65.
R749.055
A
1671-1246(2015)01-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