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金津
(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油田總醫院, 湖北 潛江 433121)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同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相關性探討*
開金津
(湖北省潛江市江漢油田總醫院, 湖北 潛江 433121)
目的:探討急性冠脈綜合征與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為積極防治急性冠脈綜合征提供指導依據。方法:對52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觀察組)與52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分別進行頸動脈彩超診斷,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及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及輕度、中度、重度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分別為96.15%、46.15%、26.92%、23.0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0%、23.08%、3.85%、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與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粥樣硬化存在較大關系,應加強冠狀動脈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病變的雙向篩查與防治,減少急性冠脈綜合征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
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發生在頸動脈的非炎癥變性疾病,該類患者主要特點為動脈管壁彈性不足、增厚變硬及管腔異??s小等,臨床上常將頸動脈粥樣硬化用作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程度[1]。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則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主要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等。引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最根本原因是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直接原因則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2],因此,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存在密切的關系,但目前關于ACS與CAS、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研究仍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對ACS患者進行頸動脈彩超診斷,并與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旨在進一步ACS與CAS、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為提高ACS的防治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5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經肌鈣蛋白、心電圖及心肌酶學等檢查后確診為ACS。納入標準:美國心臟病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聯合制定的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衰、心源性休克、嚴重高血壓及心律失常等疾病者;②診療依從性差者;③合并心、肝、腎、腦、血液系統等疾病者;④孕婦、哺乳期婦女。同時,隨機選取52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對兩組受檢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購自荷蘭飛利浦公司,型號IU22-G4)進行診斷,按照直接接觸探測方法,頸總動脈定位后,采用連續縱、橫切面掃查方法,對頸總動脈整段、頸內外動脈及其分叉處進行探測,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大小與位置、內-中膜厚度(internal-media thickness,IMT)、同側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血流速度/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收縮期血流速度(ICA/CCA比值)、頸動脈內膜是否粗糙、管腔狹窄程度等。
1.3 觀察指標與判斷標準:觀察兩組患者是否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狹窄,并記錄發生的例數。參照張東平等[4]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判斷標準:內-中膜厚度<1.0mm表示正常;內-中膜厚度為1.0~1.3mm表示增厚;內膜局限性增厚超過1.3mm表示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狹窄程度判斷標準[5]:收縮期峰值流速<120cm/s,且頸動脈內徑減少幅度≤49%為輕度狹窄;收縮期峰值流速≥120cm/s,頸動脈內徑減少幅度50%~79%,ICA/CCA峰值流速比值≥2為中度狹窄;收縮期峰值流速>200cm/s,頸動脈內徑減少幅度80%~99%,ICA/CCA峰值流速比值≥4為重度狹窄。
1.4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并作比較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檢驗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頸動脈超聲探查結果對比 n(%)
兩組頸動脈超聲探查結果對比:觀察組頸動脈粥 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及輕度、中度、重度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分別為96.15%、46.15%、26.92%、23.0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0%、23.08%、3.85%、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一種較嚴重的冠心病,常見于老年人、抽煙酗酒男性、患有肥胖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人群中。該疾病患者的易損斑塊明顯增多,這些斑塊往往由于單核巨噬細胞等分泌的蛋白酶消化纖維帽、斑塊位置和大小、動脈壁壓力、血流對斑塊表面的沖擊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斑塊破裂,從而使得血栓形成和凝血系統激活,并伴有多種炎癥表現。此外,在糜爛基礎上出現的繼發性血栓形成,亦可導致冠狀動脈血管閉塞,最終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發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迅猛、提前預測的難度大等特點,因此,如何提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斷質量,逐漸成為臨床探究的重點。有研究[6]發現冠狀動脈硬化與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因素較相似,且二者的發病機制亦存在共同之處,而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時間往往早于冠狀動脈硬化,因此防治冠狀動脈硬化需從預防頸部動脈粥樣硬化開始。胡大一[7]指出,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諸多心血管致病因素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其中,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急性冠狀動脈患者的缺血事件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內-中膜厚度可作為預測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國外相關報道在對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進行預測因素研究時指出,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利用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作為心腦血管事件發病的預測因子,可達到較好的預測效果。
本研究對52例ACS患者進行頸動脈彩超診斷,并與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結果顯示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及輕度、中度、重度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分別為96.15%、46.15%、26.92%、23.0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0.00%、23.08%、3.85%、0.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體的頸動脈位置分布較淺,采用彩超容易對內-中膜厚度進行觀察與判斷,若發生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時,則頸動脈的表現最早被發現。而對于早中期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雖然可不伴隨管腔狹窄的表現,但往往發生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對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已經處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中晚期,在這個階段患者的管腔狹窄程度較嚴重,頸動脈狹窄表現亦清晰可見,同時這也提示對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應注重篩查、防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而對于已經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的患者,需密切關注是否已經合并冠心病,并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進一步降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病的風險。
[1]劉婷婷.腦心通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3): 494~495.
[2]宋佳賢,卞葉萍,童嘉毅,等.蘇南地區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J].現代醫學,2012,40(5):528~532.
[3]孤竹國.2011ACC/AHA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ACS)指南與ESC NSTACS指南的比較[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829~830.
[4]張東平,李淮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血清hs-CRP水平在腦梗死發病預測及病情判定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3,53(47):53~55.
[5]伍于添.超聲醫學基礎與臨床應用指南[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402~406.
[6]張興凱,馮菁,郭玉州,等.冠狀動脈病變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河北醫學,2012,18(1):32~34.
[7]胡大一.心血管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99~101.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2.025
1006-6233(2015)02-0249-03
湖北省潛江市科技局科研項目,(編號:2010-j-26-r02/5)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 頸動脈狹窄;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