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吉
摘 要:高效課堂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應是活動的設計師、生成的助產師、智慧的守望者。
關鍵詞:學習活動;課堂生成;課堂智慧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多向互動的生成課堂已成為眾多教師的共識。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教師如何詮釋自己的角色定位及具備哪些素質是我們每個教師需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一、做學習活動的設計師
一節好課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傳統課堂,以教定教,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師“教”的程序,很少關注學生“學”的動態。《中國教師報》編輯李炳亭認為,高效課堂的本質就是先學后教。先學后教不是單純字面意義上的讓學生先看書、教師再教,而是教師精心設計下的以“學”為主的自主學習。在高效課堂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活動流程:(1)出示自學指導:①看課本第11頁的內容,猜一猜圓錐的體積與哪些條件有關系?拿出自己制作的圓柱和圓錐,比一比底面和高,理解等底等高。②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分組做第11頁中間的小實驗,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結論。③熟記圓錐的體積公式,認真看第12頁上面的“算一算”。8分鐘后看誰會求圓錐的體積。學生依照自學指導先學,教師巡視。(2)學情展示:指名學困生板書求圓錐體積的計算題,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展示結束后,讓學生“兵教兵”,糾正、更改學生板演中出現的問題。指名學生展評,為什么這樣做?題目中每一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是什么?最后師生互動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為什么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整個過程中,教師就是自學指導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在自學指導的指引下積極動手、動腦、動口,較好地詮釋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舞臺這一理念,師生角色定位明確,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做課堂生成的助產師
蘇格拉底曾說:“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弊鳛榻處煾鼞裉K格拉底那樣,做課堂中學生智慧的“助產師”、思維的“接生員”。課堂生成基于師生間有效地交流互動,但這種雙向交流需要教師串聯、引導和推動。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先出示一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量一量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各邊的長度,再讓學生用方格紙去量這些圖形的面積,當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邊的長度一樣面積卻不一樣時,我適時引導學生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什么,激
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時我出示自學指導,讓學生通過剪、拼、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過的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自己設法解決問題。通過先估測圖形的面積,到拼擺學具來驗證,最后到動手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維空間。在教師有意的引導中,學生經歷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空間能力得到發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得到“孕育”。又如在教學“編碼”一課時,預設的程序是:學生課前完成前置性作業,課中交流,師生總結編碼中的學問,最后當堂檢測??烧n前進教室,發現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作業,對身份證、銀行卡號等編碼中的知識已經掌握,如按預設的程序學生會索然無味,我靈機一動,和計算機教師聯系,把學生帶入計算機室,進行網上編碼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查閱身份證編碼中不懂的知識。如果課本提示的編碼搞清楚了,可查閱資料學習郵政編碼、車牌、教科書的條形碼等了解相關知識。學生一邊查、一邊記,最后我組織學生對搜集到的生活中的編碼進行匯報交流,學生不僅知道了身份證中甘肅的代碼是62,還了解到其他各省的代碼,知道了郵政編碼、車牌號中的編排原則。這樣的組織、引導遠比原先預設的課堂更有延伸性和活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還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個性,
豐富了對數碼的感受和體會。
三、做課堂智慧的守望者
曾讀過一篇題為《教師應怎樣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的文章,文中提到,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就是一個“麥田的守望者”。課堂就是學生成長的麥田,學生就是麥田里一株株的幼苗,需要教師的呵護、培育、守望。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課堂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偏頗、失誤,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當學生思想拋錨時要把他們及時拉回來,當學生學習迷茫時要耐心地給予指導。教師要用自己的機智和耐心隨時守望學生課堂中的生成,靜待花開結果,切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以往的教學是教師演示,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中熟記角的度量方法,然后自己模仿,學生的思維處于被動的復制、粘貼狀態。再次執教時我將問題的解決拋給學生,我給每位學生發放一張畫不同角度的角的作業單,告訴學生這些角的度數,讓學生想辦法用量角器準確地表示出這些角的度數。學生由簡單的操作變為探究,量角器怎樣放,才能準確地表示出這些角的度數數呢?教師靜觀其變,學生不停地變換量的方式。最后學生在量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量角的方法。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擺脫了外在的束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課堂是學生形成智慧的地方,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麥田”,為其留足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守望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
參考文獻:
張愛琴,謝利民.教師角色定位的本質透視[J].教育評論,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