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茵
摘 要:主要研究當前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自我修養問題。分別從教學方法、師德、知識水平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指出教師在教學上應融入現代電子技術、樹立創新意識和鼓勵教育的教育觀念,在師德上應做到寬容與大度、理解與尊重、仁愛與友善,在自身知識水平上應不斷學習、以研究型教師作為職業方向,得出了新形勢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應達到的修養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師資建設;自身素質
在讀師范時,我的老師經常對我們念叨:想給學生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桶水。在我看來一桶水還不夠,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必須猶如一股川流不息的清澈泉水,這樣才能滋養學生的心田。現如今,對一名優秀教師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會教書,而是根據時代的特點延伸變化出更多的需求,新時代教師需要更全面、深入地提高自我修養。
一、從教學方法上看
許多老師認為:教師工作就是教書。許多老師一輩子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專業知識、同樣的教材教授學生,這種教學觀念不僅束縛了教師的腳步,更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這樣的老師往往不受學生的歡迎,更談不上在教育學術領域上有所造詣。我們應該看到,當今教育的格局早已經被現代技術的應用打破,電腦、電子技術和國際互聯網的迅速擴散給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作為身負育人使命的教師,理應首先學習先進的電腦知識,在教育方法中融入現代技術產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順應時代要求、拓展新的能力。其次,教師以往過多強調學生的書本知識,學生背熟了、記住了卻不知道怎么運用,在我看來如果學生學而無用就是失敗的教育。更談不上革新與創新。面對主流社會對革新與創新能力的要求,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必須發生轉變,教學過程中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方式應向著我說你聽、我教你做的方式轉變。再次,與過去不同,現如今的孩子由于信息流通渠道的多樣化,有著很強的思維獨立性、自我意識和自尊心。但是兒童和青少年又都是不成熟的個體,他們對的認知不可避免是模糊的、被動的、片面的。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和啟發,相比過去的以說教、批評為主的教育模式,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鼓勵。鼓勵教育是一種教學藝術、一個笑容、一次表揚、一句肯定都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動力,對學生成長起到正面而深遠的影響。
二、從教師的師德方面看
師德修養始終是教師自我修養的一部分。對應成教師的日常行為就是尊重學生、善待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激勵學生。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源泉,其言論、行動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學生。“德高為師、學高為范”,誠實、謙遜、負責、和藹、尊重這些都應是新時代下教師應具有的情操和職業道德。二是要充滿愛心。兒童和青少年還不夠成熟,他們往往情感脆弱、思想單純、經驗缺乏、認識膚淺、行為沖動、克制力差,需要得到教師的精心呵護、照顧和引導。教師要用善良對待學生的缺點和錯誤,是對學生最基本的保護。三是尊重學生人格。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任意指責、批評甚至體罰、侮辱,都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對立和抵觸,這也就是為什么教師在許多“問題學生”的演變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自身的師德修養,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任何一項教育工作的細節,以身作則,對學生溫和又嚴而有度,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的批評教育做到有理、有節、有度、有效、有益。
三、從教師自身知識水平上看
常言道:教師就像一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了自己。就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來說,我認為僅僅是照亮別人是不夠的,更要照亮自己,即要不斷地引領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情況是不少教師以教書育人為職業,自身卻缺乏學習動力,自我學習意識不強,僅僅滿足于已有的教學經驗。對于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進修、培訓也是懶散應付、敷衍了事,完全滿足不了新形勢對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現在“教師即研究者”“反思的實踐者”“反思性教學”“行動研究”等新概念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各種教育論文中。研究型教師已經成為時代對每一位教師的起碼要求,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把教學當作實踐,收集數據、驗證理論,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學理論體系,既可以為教育理論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又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論語》有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個,游于藝”。因此,教師要重視自己的職業影響力、善于認識自己的職業需求,要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育素質,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志明,沈志沖.教師修養文萃.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陳玲編.教師教育通識系列教材:教師修養,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