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錫威(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音樂舞蹈系,湖南 婁底 417000)
探析舞蹈《秦俑魂》的創作之新
歐陽錫威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音樂舞蹈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創新一直是舞蹈編導追尋創作的主旋律,中國古典舞的創作,在近年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似乎遇到一些困境。溫故而知新,當年的《秦俑魂》給今天的舞蹈創作啟迪著什么?
《秦俑魂》 ;舞蹈創作;舞蹈的創新
《秦俑魂》由陳維亞編創,黃豆豆首次在1997年的第五屆桃李杯中表演,音樂選自卞留念根據民族打擊樂《絳州大鼓》編創的同名同曲。編導以創新為己任,在多個比賽中獲獎,巡演世界三十多個國家,足以證明《秦俑魂》是中國古典舞創作領域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值得舞蹈創作者去研究和探索其成功原因。
(一)舞與雕塑的完美結合。《秦俑魂》取材于陜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形象。出土的秦兵馬俑雕塑代表了雕塑藝術永恒凝固的美,而舞蹈是由無數個點連貫成的動律,形成了鮮明、流逝的瞬間的美。這個藝術作品貫通了兩種藝術形式,給觀眾無比的視覺沖擊,在舞蹈的動與靜、輕與重的表現過程中,不僅表現了舞蹈的美,同時也表現了雕塑的美。舞蹈抓住了兵馬俑的精準姿態,在動態上以頓挫、機械的用力方式,強調肢體的雕塑感。編導陳維亞充分發揮想象力,將簡單的泥俑造型進行藝術的夸張和畸變,衍生出一些風格獨特又極具中華民族英武雄風的舞蹈動態語言。
(二)破“圓”存“韻”的運動方式。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是“圓”“曲”“擰”“傾”“韻”。中國古典舞的“身韻”韻律,強調人體的“劃圓”軌跡,強調“劃圓”運動中的“反傾向”[1]。而編導在《秦俑魂》的舞蹈動作創作中選用逐漸發力的方式,打破以往舞蹈者對古典舞“圓”的認識,但是其中并沒有打破中國古典舞的傳統表現形式,以破“圓”存“韻”的運動形態將一個個有棱有角的動作連接得具有內在的韻味,不僅促使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同時還能表現其作品的內在含義,這是這個舞蹈作品獨特的創新之處。舞者經過動與靜的相繼運動模式,打破了圓曲的運動模式,而這些保持不動的造型,通過腰部的“擰”又將舞蹈落到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上來,使得動作點線分明,剛柔并濟,表現出古代武士的傲骨與霸氣。
(三)現代機械舞的介入。編導為了更好地表現將士從泥塑里出來的感覺,借用現代元素,編創了類似于街舞中機械舞的動作,通過身體局部關節的擺動,由僵硬的身體動態慢慢轉化成活生生的秦朝將士。例如,舞者的踝關節、髖關節、胸腰、頭,由下而上,一節一節地發力。這種關節點的局部發力,運動模式都蘊含著現代舞的運動模式,這段類似機械舞的動作惟妙惟肖,編導巧妙地在中國古典舞中表現出現代的元素,同時也意喻著古時的秦俑通過編導的這種表現手法,似乎通過了時空穿梭,來到了現代。
(四)技與意的融合。從舞蹈的動作編排來看,編導通過類似于武術的動作塑造出一個秦國將士之后,舞蹈的后面大部分是中國戲曲舞蹈中的技術技巧動作。但是演員沒有為技術技巧而炫耀,編導也沒有因舞者技巧高超而有意設計。動作的每分每秒都恰到好處,通過高難度的技巧表現出秦國將士的勇猛。例如黃豆豆的旋轉技巧快、多、穩和翻騰跳躍技巧、高、輕、飄等特點,不僅把技術性動作運用到了一種較高的情感化的表現程度,而且在游刃有余的技巧動作之中表現出演員也達到了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正所謂技術的高潮往往能夠營造情感的高潮和舞蹈的高潮[2]。為觀眾呈現的不僅僅是技術技巧的精彩,更多的是展現出華夏英雄堅強的意志和勇于獻身、保家衛國的精神。這也正是編導為表現秦俑形象而設計很多高難度技術技巧的根本原因。
整個動作編排從節奏而言,由慢到快,有張有弛,剛柔相濟;從運動空間來看,調度是傳統的直線、斜線,平穩有力;從動作力效而言,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少到多(動作的連接);并且,當舞蹈動作推到一定的高潮時,舞之不足便呼喚之,舞者用胸腔發出渾厚的吶喊,從無聲變有聲,因而舞蹈表現的“俑”、“人”、“魂”、“神”便得以充分地實現。尤其是在《秦俑魂》的結尾之處,當演員在一系列技巧性動作結束之后,編導以靜代動,讓擊鼓的聲音去延伸舞蹈動作的空間,推進觀眾的想象空間,這種強烈的對比配合演員那仰身倒地的一剎那,舞臺的整個天幕升起,映現出浩浩蕩蕩的秦俑武士的群體方陣,那雄壯威武的陣勢形成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把整個舞臺的氛圍推向了高潮,折射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蒸蒸日上的繁榮盛況,一種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現,從而提高了舞蹈的審美價值、深化了舞蹈的內在精神。
溫故而知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通過再次探索舞蹈《秦俑魂》的創新之處,確實給我們今天編創舞蹈帶來很多的啟迪,同時也發現了當今舞蹈創作的規律所在。
[1]明文軍.東方舞蹈文化比較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50.
[2]田靜.中國舞蹈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258.
J705
A
1007-0125(2015)02-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