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寧(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廣東東莞523960)
?
試論高校散打運動普及的現(xiàn)實困境與解決對策
□董寧(廣東創(chuàng)新科技職業(yè)學院廣東東莞523960)
摘要:散打是一項富有中國特色的武術類體育項目,其講求“拳、腿、摔”的協(xié)調作戰(zhàn),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頗有益處。然而,就目前來看,武術散打運動在我國普通高校中普及率仍然較低,其中既有場地、器材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又有運動觀念、專業(yè)水平等方面的主觀原因。本文中,筆者就將具體分析散打運動在高校普及的現(xiàn)實困境,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散打運動普及策略。
關鍵詞:高校散打武術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體委將北京體育學院、浙江省體委、武漢體育學院三所單位作為武術散打項目教學試點,并逐步向全國推廣開來。經過三十余年的發(fā)展,武術散打運動建立并完善了自身的教與學體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普及活動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實踐的道路上,各高校也面臨了一系列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武術散打的進一步普及,也不利于民族運動的傳承。鑒于此,本文從高校散打運動的開展現(xiàn)狀入手,對其現(xiàn)實困境及對策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旨在為高校體育課改和傳統(tǒng)運動發(fā)展提供參考。
隨著國民運動意識的普遍提升,散打運動作為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技擊代表已經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其中就有許多高校將其作為體育課選修或必修項目納入到體育課程改革當中。與此同時,許多以青年為參與主體的散打賽事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如“全國男子(女子)武術散打錦標賽”、“武術散打冠軍賽”、“武術散打世界杯”等等。這些正規(guī)比賽的開展點燃了大學生學習散打、練習散打的熱情,吸引了更多學生參與到這項運動的學習中。然而,總的來看,開設高校散打課程的院校數(shù)量仍不足高??倲?shù)的20%,一些院校雖開展了相關課程,但受制于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等因素,未能將其落實到位,教學成效較差。
2.1、高校散打場地、器材缺乏
散打訓練需有專業(yè)的室內場館、器材等硬件資源的支持,這是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訓練質量的基礎。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訓練環(huán)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也才能真正提升散打教學的質量。散打作為一項傳統(tǒng)體育對抗項目,其訓練過程對護具的要求很高?,F(xiàn)階段,我國普通高校中只有體育專業(yè)院校及公安司法類院校鑒于專業(yè)性質需求投入了大量經費修建室內體育場館、購買沙包、散打墊等護具,其余普通高校在場地建設上投入不足,器材準備上也不夠充裕。這不利于學生訓練過程中的安全保障,還可能會增加訓練受傷的幾率。
2.2、高校散打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與引導者,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高校散打教學的好壞離不開散打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術水平的支持。然而,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散打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技術水平仍相對薄弱,同時具有理論和實踐素質的教師數(shù)量相對較少。這是由于擁有較高實踐技能的散打運動員大多處于本科或本科以下學歷,退役后受到學歷限制無法進入高校任教,而學歷水平達標的體育教師往往不具有散打技術經驗,也未參與過正式的武術教學培訓,其技能講授能力往往較為薄弱。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方式等也相對陳舊,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散打運動是一項集“講、練、單打、對打”于一體的對抗項目,需要教師生動、形象的講解與示范方能使學生充分領會到動作的要領。然而,現(xiàn)階段一些教師仍舊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地對動作進行機械講解,教學生難以從中理解技術要點和攻防策略,因而在最后的對打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較差。
2.3、對散打的觀念性誤解阻礙了其進一步傳播
散打運動是一項強身健體、崇尚和諧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然而受到社會上一些競技散打比賽和商業(yè)散打比賽的影響,大學生對散打產生了觀念性誤解。一些學生將散打看作是“打架”、“野蠻的運動”,一些女生甚至對散打運動談之色變。這均對散打運動在高校的進一步開展以及散打教學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響。
3.1、在高校中開展“去競技化”散打運動
自開設以來,散打項目就以一種競技化的角色走在體育發(fā)展道路之上,這無形之中會給學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我們要在高校中開展“去競技化”的散打運動,擺脫散打競技的發(fā)展套路,而是將提升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作為主要目標。我國教育部印發(fā)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明確提及“體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以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散打運動是一項“野蠻其體魄、文明其靈魂”的運動項目,其強調的是項目的具體練習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生興趣,目的是通過掌握散打這項專項技能來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規(guī)范學生的具體行為舉止。高校在普及散打運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去競技化”這一思想理念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對散打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才能夠自主選擇散打項目,并堅持到底。
3.2、完善場地建設和基礎器材器具等硬件設施
場地建設以及散打專用器材器具的完善是高校普及散打項目的物質保證。高校要根據(jù)相關的規(guī)定制度和體育器材配備目錄來配齊散打所需的各種器材器具,如散打墊、沙包、護具、拳套、腳靶等,以確保散打教學的順利進行和安全開展。同時,還要開設專門的散打運動場地,盡可能與其它體育項目場地分開,形成獨立的散打項目場地。為此,高校要加大對散打項目的撥款、投資力度,建立專項資金,及時補充散打所需要的各項器具器材;高校要明確散打運動的專用場地,給予散打運動優(yōu)先使用權,并完善相關場地的建設,以形成一個專業(yè)性的散打運動場地。
3.3、采用套路與散打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在高校武術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對武術抱有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想學習到武術中的一招半式,而散打由于沒有嚴格的套路而成為了武術的入門項目,并深深吸引了高校學生的注意。作為我國武術的一種項目,散打是利用武術中較為基本的踢、打、摔等武術招式來進行對抗,其發(fā)展必然會受到武術套路的影響,但又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武術套路。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套路與散打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基本功的練習與套路內容的教學結合到一起,并突出側重點,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
趣,也能夠讓學生在散打的過程中真正領悟到我國武術“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的精髓。我國武術名家張克儉也才曾經說過,套路應該放在最后,應從基本功、基本動作、散手、實踐等內容學期,最后再進行套路總結,這更符合武術的發(fā)展脈絡,也能夠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武術的內涵。
3.4、將武術段位制引入高校散打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無論是跆拳道還是空手道去,其都劃分了不同的水平等級層次,用不同顏色的道帶來區(qū)別不同的等級,這無形之中會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目前,我國高校中的散打項目沒有這種明顯的段位制,缺乏一個明確而又直觀的訓練等級制度,因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的不足。為此,我們可將武術段位制引入到高校散打課堂中,設置不同的練習目標,為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辦頒發(fā)不同的段位標,從而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練習水平,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散打運動的普及以及學生散打技術的提高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作為以一項獨具中華民族傳統(tǒng)風格的體育項目,散打起源于民間、發(fā)源于民間,并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其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我國傳統(tǒng)的美學、醫(yī)學、兵學、養(yǎng)生學、哲學等不同學科的思想內容。將散打普及到高校體育運動項目中,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提升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生理、品質以及性格等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就目前情況而言,散打在高校中正處于一種持續(xù)上升與發(fā)展的階段,為促使其能夠在高校中進一步穩(wěn)定的發(fā)展下去,高校本身和教師要全面了解我國散打項目,挖掘其不足,并努力提出解決對策,以促進散彈在高校中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瑞琪,高亮.競技散打"輕體育"化改造——學校開展武術散打教學的理性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26(6).
[2]楊建營,邱丕相.新時代背景下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的改革[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8).
[3]張志成.論在高校開展武術散打競賽的可行性[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