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文耀章璇(.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武漢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都對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產生深刻影響,導致部分學生“輕集體,重個人”、“輕責任,重享樂”、“輕政治,重經濟”的思維。所以,體育精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加大力度開展體育活動是一項能夠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體育精神是表現體育運動實質和特征的精神活動,是在體育運動這種社會文化現象中表達的體育內涵。體育精神是個人精神風貌形成的重要內容,是一種能夠激勵人們進步的優秀精神品質。體育精神是身體運動和技能技巧再加上優秀的心理品質運用于自身體育運動的深化,是能夠得到社會接受的意識反映。人們在體育活動中積累并形成的,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價值取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為體育精神。體育精神包括人文元素、英雄主義元素、公平元素和團結協作元素,人文元素就是要讓體育運動能夠使人健康快樂,英雄元素是體育運動能夠激發人們的挑戰欲和征服欲,公平就是指在體育競賽中必須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團結協作元素,顧名思義,就是要體現團隊精神,體現團結就是力量這一真諦。
體育精神的內容多種多樣,生命在于運動。體育作為一項實踐活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體育活動產生的體育價值觀都可以視為體育精神,表達了人們勤勞勇敢、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良好心理品質,調動了人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對人們的行為活動有所幫助。
黨的十八大為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既直觀這個概念,也具體闡釋了其基本內容,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闡述形成完備的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在“中國夢”這一理念下的的直接推動力和精神支柱,與我國實際相結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體現。高校是培養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平臺和陣地,培育大學生體育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體現,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奮斗方向。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現著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品質。體育活動必須具備艱苦奮斗這一品格,很多高強度,高難度的動作要領都必須腳踏實地的完成,由不得一點偷奸耍滑,只有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才能體會到體育的魅力,這也使得提高我國民族素質得到保障。在進行體育訓練時,“苦”是運動員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需要運動員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耐力。在艱苦環境下,運動員經受了枯燥乏味的訓練,必須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這樣才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
運動比賽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自由平等也是和諧社會努力的方向。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享有同等的權利,接受裁判和大眾的監督和批評。比如,運動員在參賽前必須進行興奮劑檢查。運動員使用興奮劑是蔑視公平性的表現,違反了體育精神。一項體育運動有一套自身的比賽規則,等同于法律法規。體育比賽賽規就好比一個警戒線,能夠調節運動員之間的聯系,也警示運動員不能抱有任何的僥幸心理,必須嚴格要求自己,通過藥劑獲得的成功是千萬不可取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競爭也愈演愈烈,大學生可以表現自我,但是切忌利益熏心,部分大學生為了獲得國家英語四六級證書,找人替考,買答案,買證等,弄得學術腐敗,這樣自欺欺人的行為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社會講究公正法治,公正法治能讓人民獲得權益和利益,讓全體人民處在同一個起點,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為社會主義建設略盡綿薄之力。
運動員都有一腔濃濃的愛國情懷,在體育比賽時,所有運動員都想著“為國爭光”,在賽場上的拼搏就是在為祖國榮譽在努力。國家提高國際地位,是運動員的夢想,領獎的時候,國歌響起,運動員內心一定是洶涌澎湃的,能夠真實體會到國家的繁榮富強。這種體育精神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提醒著大學生應該為了國家建設,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素質,實現民族復興。而且,在比賽時,運動員都會吸收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營造良好的體育環境,進一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強人們的信任和聯系。
體育精神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自己去領會,去感悟。高校教師就需要將這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具體化,簡單化,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和舉行,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領悟,實現磨練意志,強健體魄的目的。個人能力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必須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到學生身上體現的體育精神,并以此激勵其他學生。
體育課是培養大學生體育精神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大學生在體育課上提不起興趣,原因就是體育課教學老套,枯燥,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體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育模式,講解課程枯燥乏味,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不夠,導致體育課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起到培育學生體育精神的目的,學生僅僅是為了期末考核才參與體育課程教學。體育課不但是學生修學分的載體,也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不斷挑戰自我,形成堅韌的品質。所以,創新體育教育模式,變革教學方法,改共性為個性,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積極有效的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活動。
體育教師的自身能力對大學生體育學習有引導作用,體育教師應該加強體育學習和教學方法培訓,體育精神的形成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支持。教師必須用知識武裝自己,通過優秀運動員的模范事例,真切體會到體育的魅力,將他人的精神食糧轉換為實際的教學,將體育精神展現給學生。體育教師還應該針對體育運動,深化學生對體育精神的認知和理解,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符合學生的體育活動,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養成積極進取,堅忍不拔的優秀品格。
在實現中國夢的背景影響下,體育教學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對大學生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健康的體育價值觀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激勵學生公平競爭的態度,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適應我國社會發展,使得大學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找到體育精神的實質和內涵。大學生體育價值觀應該在高校不斷深入,倡導大學生培育體育精神,推動高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張丁杰,曾賢貴.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的構建[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2]徐劍.論中華體育精神與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湖北體育科技,2015,03.
[3]陳建華,許琳.培養體育精神對大學生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及途徑[J].運動,2015,09.
[4]金成吉,潘飛飛.體育正能量對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