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學超(瓊臺師范高等專科科學校 海南 海口 571127)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體育教學質量的高低以及整個高校的長遠、健康發展,必須予以重視。做好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一方面能為教師成長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在環境,促使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它極大提升了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學習、勇于探索,全方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很多院校也逐漸意識到體育教學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開始著力開展提升教學管理質量的工作,經過院校的不斷嘗試與努力,體育教學管理確實取得了一定成就,暫時化解了社會發展給予高校體育教育的危機,推動了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不可否認是,在光鮮成就背后,很多教學管理的弊端與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又使體育教學管理重新陷入困境,故必須解決與改善這些問題。
(1)教學管理組織結構設置有欠缺。
管理組織結構設置單一、管理權限交叉重疊、過分集中等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組織機構設置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使體育教學工作在具體實踐中缺乏靈活性與科學性,很難使體育教學工作基于自身發展實際進行個性化開展,同時也極大削弱了體育教學的一些功能。體育教學具有實踐性與靈活性特點,在管理機構設置上應凸顯此點,多元化管理機構與管理主體,不斷迎合學生學習的需求。
(2)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且缺乏執行力。
健全完善的體育教學管理制度,強有效的執行力是確保體育教學管理順利進行的基礎與前提。雖然部分高校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也及時下發一些文件完善教學管理工作,但由于制度不規范、不完善,且可操作性差,故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并沒有獲得支持,困難重重。再者,即使有制度作保障,部分教師也很難按照規定認真貫徹落實。
(3)不能基于學生需求進行課程設置。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因此,其未能真正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實際需要。例如,將課程設置僅僅定位于鍛煉學生體質,并未考慮到學生未來就業、發展就業等實際需求,即課程設置未能緊密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無論是在目標設置、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都具有趨同性,不利于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提升。
①體育教學缺乏規范、科學的計劃性
首先,體育教學計劃的制定主體單一,且受教學管理行政因素的干預過多。教學計劃應基于體育教學目標與師生具體實際情況與執行力,但由于主體的單一性,學校教學管理的部分人員一手制定,未能考慮師生需求,致使教學計劃不科學、不合理。再者,教學計劃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受行政因素制約,未能做到靈動活潑、科學高效。其次,教學計劃缺乏規范性,影響其具體執行力。
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不完備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不科學、不健全成為影響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習結果,忽視其學習過程的評價方式完全挫傷了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能科學客觀、公平公正地展示學生真實身體素質與體育學習水平。因此,教學管理人員應以形成性評價為基,制定完善科學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
眾所周知,如果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構在設置上存在問題,勢必會影響體育教學管理質量的提升,故強化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機構建設很有必要。應做到以下幾點:(1)多元化管理機構與主體。單一的管理機構、管理主體嚴重制約著教學管理的高效性,故要強化機構建設,拒絕單一性,發揮教育機構、高校、教師學生等多種機構和主體,參與到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中,確保管理目標更契合教育部要求。(2)構建教學管理機制,促使各組織結構相互制約,共同發揮作用。高校要基于自身發展實況以及體育教學管理特點,更新教學管理理念,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在此基礎上促使教育部門、高校、體育教師等各組織、團體等相互監督,互為制約,共同推動體育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學規范的體育教學管理制度為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質量與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應建立操作性強、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服務于體育教學發展。應從兩方面做起:(1)強化體育教學檔案建設。高校雖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但是不規范、不健全,容易被忽視。鑒于此,強化檔案管理工作勢在必行。體育教學檔案管理有利于及時儲存與傳遞體育教學信息,并基于各方反饋信息構建合理的體育教學管理模式,并優化體育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體育教學效率。(2)建立健全監督懲戒制度,確保相關制度與條例順利執行。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賴于管理人員以及教師的妥善執行,故建立監督懲戒機制,能有效提高制度的執行性。
各高校教師應基于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學習認知、學習期待以及學生的未來發展科學設置體育教學課程,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首先,高校應重新整合課程體系,設置職業性強、專業性強的體育教學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要設置凸顯學生專業、有利于學生職業化發展的特色體育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循序漸進地提升職業素質與能力。其次,在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教學方法上應符合高校體育教學要求。例如,在內容上,既要滿足鍛煉學生體質的要求,又要體現職業性、實踐性,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奠定堅實基礎。在教學方法上,應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更加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自展示自我,自由發展的空間,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體育教學管理中,教學計劃顯得尤為重要,它是確保體育教學按照順序、有條不紊進行的基礎。因此,高校應強化教學技術制定的團隊建設,確保教學計劃規范可行,可做到以下方面:(1)強化體育教學計劃設計者團隊建設。體育教學的設計權不應掌握在少數教學管理者手中,應促使設計主體多元化,發揮體育教師、學生代表、教學評價小組人員以及教學管理人員作用,廣泛吸納各方意見,確保教學計劃符合教育部所發布的體育教學目標,更符合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規律。(2)充分調動所有設計者和執行者的積極性,確保計劃順利進行。特別是執行者,更應克服一切困難,認真執行體育教學計劃,推動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3)基于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體育教學計劃并非一成不變,要體現靈活性與多變性。
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既有利于學生的“學”,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管理者應致力于科學公平教學體系的建立。首先,要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形成性評價旨在對學生體育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進步幅度等的考察,拒絕一刀切的評價方式,是目前較為實效、科學的評價方式。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教師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的科學、客觀性。最后,教師應善于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體育學校的興趣與信心,促使其主動參與。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體育專業的學生日漸增多,其對體育鍛煉場地與器材的需求也成倍增長,這使高校體育教學面臨著嚴峻的壓力與挑戰,必須優化體育教學管理。但在具體實踐中,高校管理人員并沒有將體育教學管理置于重要地位,更沒有采取高效、科學的模式展開教學管理工作,這不利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因此,高校應基于目前教學管理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對癥下藥,多途徑改善教學管理,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1]方靜.山東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3.
[2]李春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南方論刊,2015,02.
[3]符萬忠.河北省高職院校體育工作管理現狀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