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新疆工程學院體育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23)
?
大學生超重、肥胖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李梅(新疆工程學院體育部新疆烏魯木齊830023)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超重、肥胖的原因及危害分析,建議高校通過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運用運動與肥胖、飲食與肥胖的講座以及開設身體鍛煉的課程和加強課外輔導來控制肥胖學生體重,提高其身體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超重肥胖健康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肥胖問題也備受人們關注。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種疾病,并將肥胖列為僅次于吸煙和艾滋病的第三大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殺手,它包括肥胖本身對健康的危害以及肥胖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癥等對健康的損害兩方面。青少年的肥胖發展趨勢越來越迅猛,高校中超重、肥胖學生的比例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1.1、遺傳因素
據資料顯示肥胖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如果父母均為肥胖者,其子女發生肥胖的幾率約80%;如果父母一方為肥胖者,其子女發生肥胖的幾率約40%;如果父母體重正常者,其子女發生肥胖的幾率約23%。可見肥胖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1.2、生活方式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是造成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資料表明:90%的肥胖者(單純性肥胖者)屬于后天造成,“多吃少動”攝入的能量長期超出消耗的能量,體內多余的脂肪越來越多,導致超重、肥胖。飲食習慣也是發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攝入過多,造成偏食,使之成為肥胖的又一推手。
1.3、體育運動
隨著經濟水平和科技的發展,學生們參與戶外體育運動的時間明顯減少,除了正常情況下的體育課以外,大多選擇靜坐看書、看電腦、玩手機,打網絡游戲等等。戶外運動量少是超重、肥胖大學生的一個生活特點,缺乏適度的體育鍛煉,使人體能量消耗減少,營養過剩,促使了超重、肥胖的發生。
2.1、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超重、肥胖的直觀表現就是身體外型上,脂肪堆積過多,體重超標,呈現出粗壯、豐滿的體型。由于體重過大,造成扁平足、膝關節內扣、下肢彎曲、脊柱彎曲等病理現象,表現出在體育活動中身體笨拙、肌肉無力、關節僵硬、動作遲緩,身體的基本素質和運動能力下降。據相關研究資料結果顯示,超重、肥胖大學生的心血管機能水平、呼吸機能及有氧能力水平明顯低于正常體重的學生,其下肢的暴發力和速度素質也明顯低于體重正常的學生。
2.2、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肥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方面均帶來嚴重的傷害,使負面情緒增加。一項通過scl-90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肥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高于同齡大學生體重正常組,特別是在焦慮、人際關系、強迫癥狀、抑郁、敵對和精神病理6個因素的的分較高。一些肥胖大學表現為固執、內向、情緒不穩定的特征,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總是通過想象了解他人對自己形象的看法,易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肥胖女大學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大學生,一些女大學生由于肥胖引發焦慮,再由焦慮導致暴飲暴食,引起體重進一步增加,形成體重增加與抑郁焦慮的惡性循環。
3.1、提高大學生對肥胖與健康的認識
在對超重、肥胖大學生健康意識的調查研究中普遍顯示,許多超重、肥胖大學生對肥胖合并癥的相關知識了解匱乏,對于肥胖會給自己的健康帶來諸多不利了解不足,致使沒有把健康飲食和體育鍛煉作為一種手段來控制體重,減輕肥胖對身體的危害,因此對超重、肥胖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教育應及早進行,幫助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指導他們科學、有效、安全的進行體育鍛煉。
3.2、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營養健康教育
從飲食方面,應注意營養均衡,合理安排蛋白質的攝入量要充足,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脂肪的攝入量必須嚴格控制,避免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食物。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以正餐為主,少吃零食,少吃高糖、高脂和油炸食品,少喝含糖及碳酸性的飲料,合理的控制進食的速度,細嚼慢咽,不要進食太快。超重、肥胖大學生必須深刻認識到合理飲食對他們的體型和體質的重要性,使他們意識到肥胖不僅影響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婚姻、家庭,甚至是工作和事業。
3.3、鼓勵超重、肥胖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大學生已經進入生長發育的最后的階段,他們的生長發育水平是否正常,體型是否勻稱和健美,機體新陳代謝的功能及各器官系統的工作效能等都直接影響到他們體質的強壯,并對其終身的體育素質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完善高校體育工作機制,將大學生超重、肥胖的干預機制納入到高校體育工作計劃中并付諸實施。高校可以利用每年一次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有力條件,建立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檔案,形成對超重、肥胖學生的跟蹤監測機制,對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育意識、營養與飲食以及體育運動進行有效干預,形成可以控制大學生超重、肥胖問題的長效機制,從而改善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積極探索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目標,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強化超重、肥胖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和意識;在體育教學中區別對待,培養超重、肥胖大學生自覺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肥胖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體育課課程項目設置方面,設置一些能夠激發其興趣并且適合他們參與的運動項目,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改善肥胖學生的體型和機能,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3.4、科學有效的引導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從而達到減肥、降脂、健美的效果
首先,要選擇正確的運動方式。經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有氧耐力運動是改善血脂的最佳運動形式,是減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常見的有氧耐力運動有長距離的快走或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健身操,球類項目等。力量訓練也很重要,在最新的研究結果中發現,在有氧耐力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力量練習如負重深蹲、杠鈴推舉、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可以提高降脂的效果。力量訓練可以加速靜止代謝率,有氧耐力訓練主要是在運動的過程中消耗脂肪,對運動后的代謝率影響時間較短,而力量訓練可以使運動當天甚至是隔天的基礎代謝率大幅度提高,從而消耗掉更多的脂肪,所以有氧運動與力量練習相結合才是更好的減肥方法。
其次,要合理的控制運動時間。有學者做過同樣運動形式的一次運動與長期運動對血脂影響差異的對比研究,結果發現一次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對體內的血脂水平并無影響,但長期運動后心肺功能提高了,心臟收縮力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流過肌肉組織的單位血量增加,血脂的到改善。國外的研究還發現長期堅持運動確實能改善血脂水平,但如果停止運動一個月,運動對人體帶來的有益改變就會消失。綜上可見,較為理想的運動時間是持續運動30-40分鐘,每周堅持運動3-5次,運動持續3個月以上才會有較為明顯的降脂、減肥效果。
最后,要科學的掌握運動強度。對于降脂、減肥來說最適宜的運動強度是中等強度。運動強度可以通過心率和主觀體力感覺來確定自己運動中的強度。正常心率一般是在60-100次/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心率=最大心率×60%-70%,而每個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次/年齡”,比如學生年齡20歲,最大心率為200次/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的心率為140次/分鐘。運動強度過大時能量消耗以糖為主,肌肉氧化脂肪的能力較低,也達不到減肥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學生超重、肥胖問題不容忽視,高校應將大學生超重、肥胖的干預機制納入到體育工作當中,強化大學生的健康意識,使當代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超重、肥胖對身體帶來的諸多危害。作為體育教師要積極鼓勵和引導超重、肥胖大學生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漸改變大學生超重、肥胖的體質現狀,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健,馬軍,王翔.健康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廖峰,王小英.肥胖大學生抑郁情緒調查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7,19(5)
[3]雷芬芳,羅少松,何琦峻.健身塑形運動對超重大學生血脂體質指數及心理健康的影響[J].湘南學院學報,2008,29(5).
[4]增紅,黃文庚,黎光明.高校肥胖大學生抑郁與社會支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