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黃 鶯,章滌凡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探析
楊 揚,黃 鶯,章滌凡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和文化創意產業模型為基礎理論,結合云南實際,對云南特色的中醫藥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歸納出云南的兩大中醫藥文化資源,即民俗文化資源和城市文化資源,分析了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云南特色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了初步構想。
文化創意產業;中醫藥文化資源;發展模式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也是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的新興支柱產業。究其本質,文化創意產業屬于文化的范疇,它是一種與人的創造力密切相關的產業,相對于傳統三大產業形態,它既不能歸入農業或工業的范疇,也不能完全隸屬于服務業,因此被稱為文化創意產業[1]。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的新興戰略產業,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植,這種趨勢使中醫藥產業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縱觀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歷程,已經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但中醫藥產業作為我國的特色民族產業,要真正走向可持續發展,必然要依靠其文化內涵的提升,只有充分發掘中醫藥文化資源,依靠文化的特色內涵,才能將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分為創意資源、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三個部分。創意資源的核心是智力,主要關注創造者、設計者的創意理念。文化資源是依靠創意開發文化資源,將創造性的產業要素相融合。產業資源的核心是投資,主要關注與文化產品制造相關的文化產品的流通、交易、銷售系統[2]。從三者的關系來看,文化資源是基礎,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要素。因此,如何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資源開發、提升文化資源附加值,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由于地域文化資源的獨有性和稀缺性特點,使其具有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也最有可能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1 中醫藥民俗文化資源
地方特色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當地民眾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和信仰,由人生禮俗、歲時節日民俗和飲食民俗組成,其中歲時節日民俗和中醫藥文化關系最為緊密,涉及到中醫藥治病防病、養生保健、藥材采集等方面[3]。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在我國的56個民族中,云南就占了26個,其中15個是云南獨有的。由于各民族在傳統節日中有自身獨特的風俗習慣,還有一些自己的民族節日,這使云南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節日民俗文化。如農歷三月初三又稱為上巳日,古代會舉行一種避災祛邪的儀式,叫做“祓禊”,如今這種舊俗經過演變,形成了踏青、春游的習俗。云南宜良,人們會在這一天攜酒煮豆,踏青為樂,由于上巳節在清明前后,此時野菜已經生發,因此,云南浪穹在三月初三這一天形成了采摘野菜的習俗。采來的野菜有各種不同的用途:有的食用,有的戴在頭上或放在廚灶上,用來消火祛災,避免蚊蟲叮咬。而在所有的野菜中,薺菜最負盛名,它的莖加熱后可以驅蟲。《本草綱目》中提及,薺甘溫無毒,可以養肝、明目、治療腹痛、解熱毒,因此也叫“護生草”。農歷五月五端午節被稱為民間的醫藥節,各地都有一些祛病驅邪的習俗。通常人們會在門邊掛上艾或菖蒲草。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艾是一種草本藥物,本身帶有香氣,可以解毒氣,中醫常用來灸治百病。菖蒲是一種水草,可以解毒、殺蟲、有開竅、化痰、健胃的功效。在云南鎮雄,端午節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會穿著春裝,外出游山玩水,這在當地被叫做“游百病”。在游覽的過程中,人們會采摘野草,回來以后用野草煎水沐浴。云南壯族則會去趕藥市,這時候往往會有數百種鮮、生藥物上市,而趕藥市的人也會達到上萬人,熱鬧非凡。
云南的歲時節日民俗蘊含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借助這些傳統歲時節日民俗既可以展現人們對生命、健康、疾病等問題的解讀,有效地傳承中醫藥文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云南中醫藥文化資源,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云南的中醫藥民俗是云南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的體現。
1.2 中醫藥城市文化資源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長期的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21世紀是城市的時代,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生命力,也是城市品牌和活力的表征[4]。
云南具有城市文化開發的豐厚基礎,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座。將云南城市文化中的中醫藥文化發掘整合,是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就個案來說,楊林自古以來被譽為“滇中古鎮”,由于這里是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蘭茂先生的故鄉,因此又被稱為“藥王之鄉”。據記載,蘭茂從小就喜愛研究本草,他采集當地草藥,并遍訪滇池流域及滇南各地,采集藥物,又向彝族、白族、傣族等少數民族探訪醫療經驗,最終編成了《滇南本草》[5]。《滇南本草》是我國現存較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地方性本草著作,其中收錄了500余味中草藥,《滇南本草》因其對云南地道藥材的記載使之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此外,楊林還是著名的“肥酒之鄉”。楊林肥酒至今已有135年的歷史,其酒色呈碧綠色,酒香清幽醇厚,是參照蘭茂的“水酒十八方”研制而成,具有調和氣血、強健脾胃、潤肺生津、提神滋補等功能,是楊林蘭茂文化的代表。可見,蘭茂文化是楊林乃至嵩明的最具象征性的城市文化資源,擁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2.1 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態勢
近年來,云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明顯提高,成為全國繼北京、上海、廣東之后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5%的省市,這意味著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的支柱產業之一,而屬于文化產業范疇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也相應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國內中醫藥園區包括養生園、本草園、主題公園、文化科技園、文化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等多在籌建、在建和運營[6]。伴隨著這股熱潮,云南省注重整合中醫藥文化資源,加強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目前云南正在計劃申請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綜合的國家級健康產業示范園,擬建設成一個集主題園區、商貿物流區、會展交易區、科研孵化區、云南特色民族中醫藥文化旅游區及康體旅游五大功能園區體的“昆明中醫藥產業園”。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說,中醫藥文化產業園是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其創意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在比較特定的空間中集中展示多個中醫藥文化主題,讓消費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體驗傳統醫藥的魅力,融教育和體驗于一體,將中醫藥文化與休閑旅游養生相結合,是以文化創意拉動傳統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另一方面,云南現有的一批傳統地道藥材如三七、天麻等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楚雄民族藥道地藥材、滇西北高山藥材、西雙版納南藥五大中藥材種植基地。在此基礎上,云南省正大力加強基地建設,將文山三七產業園、楚雄民族醫藥工業園、大理醫藥工業園、玉溪醫藥產業園和滇中、滇西、滇東南、滇南文化產業圈相鏈接,不斷提升豐富“云藥”的文化內涵,開展“云藥之鄉”的認定,把“云藥之鄉”打造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品牌。
2.2 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存在的問題
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也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其一,與本土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融合度不夠。云南民族醫藥資源豐富,有傣族、彝族、藏族、壯族、納西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醫藥,這些是云南地方獨有的醫藥文化資源。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要做強做大,突出云南特色,就必須重視中醫藥文化創意與云南本土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結合。其二,創意元素與中醫藥文化產品融合度不夠,導致中醫藥文化產品的附加值低,形成不了強烈的品牌效應。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直接目的就在于通過創意產品,影響文化認知,促進中醫藥消費,只有通過創意,創造新的文化內涵,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才能提升云南中醫藥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3.1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是為了揭示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律而提出的,其構成要素包括文化要素、創意要素和產業要素。特色文化要素體系主要通過挖掘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精華或者培育開發新的特色文化;創意要素體系主要通過傳承傳統或者導入現代創意。文化產業要素體系包括有形產品和無形服務,甚至可以擴大到整個區域如創意城市等[7]。
3.2 云南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所謂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就是指可以復制的發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范式。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的要素構成,云南地方特色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可以有以下兩種模式。
3.2.1 以中醫藥文化游為中心,開發中醫藥民俗文化資源
近年來,中醫藥文化游成為了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揮中醫藥優勢,形成一批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產品。規范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發展特色醫療、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醫療旅游”[8]。依托中醫藥資源的旅游是讓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得中醫藥知識和體驗中醫藥醫療文化的新興旅游項目,主要以藥用動植物為旅游對象,集旅游、度假、休閑、養生、保健為一體。某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石林中醫藥養生文化城,就是其成功的典范。石林中醫藥養生文化城提出的口號是“綠色生活、和諧生活、健康生活”,項目規劃設計為“一園四區”,即國藥博覽園、種養示范區、古鎮養生休閑區、養生度假區、星級度假酒店區。國藥博覽園以建設杏林大觀園為主,依托世界自然遺址保護區乃古石林的旅游資源優勢,又融入了中醫藥養生文化精髓,將中醫藥文化特色旅游、生態農業觀光和養生養老度假融為一體,為開拓一個與石林旅游相匹配的休閑養生市場奠定了基礎。
云南作為旅游大省,又是民族大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旅游基礎。因此,云南中醫文化創意產業應該以發展中醫藥文化游為中心,把傳統民俗尤其是民間利用傳統節日防病治病的習俗蘊含的中醫藥文化內涵加以挖掘,這是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因為單純的中醫藥文化游難以有可靠的落腳點,開發中醫藥文化民俗可以有效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和優勢,讓游覽者親身體驗傳統民俗中治病防病健身的常識和經驗,通過游覽者把健康的理念、方法加以宣傳和推廣,從而解決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的基礎問題,擴大中醫藥文化游的影響,提升云南的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
3.2.2 以中醫藥城市文化為中心,打造中醫藥特色城市品牌
當今,城市文化產業正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城市文化產業的附加值促成了城市環境的變化,加快了城市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通速度,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使整個城市增值。因此,在具有中醫藥歷史文化傳統的地方,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對相關的人物、文物、地道藥物等進行開發利用,以中醫藥城市文化為中心,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城市品牌,是發展云南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式之一。
以嵩明為例,2005年,在蘭茂先生誕辰608周年之際,嵩明舉辦了首屆蘭茂文化節,向人們展示了嵩明豐富的歷史人文及自然資源。其中,蘭茂生平事跡展是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依次展出了蘭茂的《韻略易通》、《滇南本草》、“蘭詩”等珍貴史料,宣傳了蘭茂先生的醫學成就,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知曉蘭茂,從而促進蘭茂文化資源的開發推廣和蘭茂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嵩明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中,還明確把楊林古鎮旅游開發、蘭茂文化資源傳播、建設蘭茂藥業產業,發展與蘭茂文化相關的多領域文化產業項目作為重中之重,蘭茂文化即將成為云南的經濟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被譽為“三七之鄉,這里是三七的原產地,所生產的三七品質最為地道,種植歷史也最悠久。“文山三七”是一種集典型地理特征、自然條件、人文因素、傳統配方和精湛工藝為一體而形成的地方名優產品[9],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打造三七文化為特色的城市品牌,是文山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文山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文山國際三七節,定期舉行三七產業發展研討會,在三七工業園區興建展示中心和產業博物館,提高了文山的城市形象。文山三七產業的重點建設任務中也明確提出了要高水平傳播文山三七的品牌形象,高質量發展產業基地的文化旅游,高標準打造國際影響的會展節慶等內容,為發展中醫藥特色城市文化產業奠定了基礎。
總之,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是文化,注重的是人的文化和健康需求,而創意的源泉在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云南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一定要找準突破口,開發地域中醫文化特色創意項目,進一步發揮云南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及創新潛力,從而促進云南中醫藥文化建設,提升云南中醫藥的服務能力。
[1] 張京成,周學政.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 李一凡.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14(4):3-3.
[3] 吳憲.傳統節日民俗與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J].經濟視角(下),2013,(5):117-118.
[4] 張永剛,朱谷生,楊黔云.云南城市文化研究:一種建構與設想[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28(5):6-10.
[5] 張克梅.論蘭茂在云南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及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6:32-35.
[6] 張超中.我國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10):5-7.
[7] 韋信寬.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11,28(3):34-35.
[8]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4-08-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 cs/2014-08/21/c_1112172130.htm.
[9] 楊愛民.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建設——對文山三七的個案分析[J].企業經濟,2008,(7):55-56.
[10] 方成武,楊 潔,楊 晨,等.安徽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思考[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28(5):7-9.
[11] 胡曉鵬.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25-29.
[12] 劉 靜.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品牌經營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7:9-14.
[13] 孫青春,向 剛,趙澤寬.云南中醫藥產業自主創新現狀與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7,(7):164-167.
[14] 朱自強,張樹武.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及形態辨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17-121.
[15] 張超中,賈 謙.關于創建中醫藥文化科技園區的構想[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1):7-9.
(本文編輯:鄒 鈺)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YANG Yang, HUANG Ying, ZHANG Di-fan
(Yunna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In this paper, it tak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resource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e industry model as basic theory, combines with actual situation in Yunnan, t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Yunnan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d two major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ources in Yunnan, those are folk culture resources and city culture resources.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Yun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At last, it preliminarily conceiv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unnan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model
R2-0
A
1003-2800(2015)10-0605-03
2015-06-25
云南中醫學院校級重點學科資助項目“云南地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XK201354)
楊 揚(1983-),女,云南昆明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中醫文化、醫學人文教育方面的工作。
章滌凡(1971-),女,云南大理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