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莊(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625000)
試論學區體育模式的可行性
□李石莊(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625000)
對當前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學區體育在開展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中的優勢,得出了學區體育模式是開展社區體育的有效模式,學區體育能夠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的結論。
學校體育社區體育學區體育可行性
學校體育是指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體育教學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在現階段主要指在街道辦事處和居住小區內,在農村是指鄉鎮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居民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的社會體育。
學區體育是指為適應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要求而專門組織的一種社區體育形式。它以一所或幾所相對集中的學校為中心劃分區域范圍(可跨行政區域),以學校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學區居民為對象(包括學生),通過有效利用學校設施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學區體育是以學校體育為中心的新型社區體育模式,能夠部分地解決當前我國開展社區體育中出現的場地、設備、指導員不足的問題,是適應我國社會的轉型的變化需要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明確規定“全民健身計劃以全國人民為實施對象,以青少年為重點”。城市社區指在一定區域內,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體。它的外延小至生活小區,中至街、區,大至整座城市。在社區內有各種群體,其中當然也包括以青少年為主的學校。在每個社區中,學校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統計全國擁有各類大、中、小學508691所,眾多的學校在開展社區體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在組織管理、活動內容、設施利用等方面都還是“各自為體”,基本沒有聯系。而學區體育模式是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新型社區體育模式,學區體育模式以學校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學區內居民為對象(包括學生),通過有效利用社區內學校體育資源開展的社區體育活動的模式,它將架起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之間的橋梁,部分地解決當前我國開展社區體育中出現的一些困難和障礙,彌補社區體育的不足,促進學校場地社區的開放。
3.1、學區體育的組織管理機構
學區體育的組織管理機構應以社區居委會為龍頭,其范圍內的學校體育負責人、居民代表和企業四方構成學區體育組織的管理機構,學區體育組織管理機構下設組織部、策劃部、總務部三個部門,對學區體育事宜進行決策和管理。組織部主要負責下屬各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工作和協調各體育組織的關系,舉辦各類培訓班等;策劃部主要負責學區體育的開展計和劃體育宣傳教育、咨詢以及重大體育活動的策劃;總務部主要負責體育設施管理和體育活動經費的籌集等。
3.2、建立和健全學區體育的服務體系
學區體育組織要為學區的體育開展提供各種周到、完善的服務,這些服務的水準將直接影響學區體育開展的成敗。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提供場地設施服務、器材租借服務,處理好有償和無償使用體育場地設施與社會開放問題。同時注意對場地設施的保養好維修。二是,提供體育指導和咨詢服務,為居民和體育俱樂部聘請體育指導員,指導體育活動的開展;設立咨詢機構,為居民提供運動處方和健康診斷;還應為社區培養體育骨干和體育指導員。三是,提供體育組織管理服務,制定學區體育活動計劃,使學區內的體育活動大、中、小型相結合,經常性的體育活動與節日性體育活動相結合,并不斷加強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動員居民參加適合個人特點的體育俱樂部。
3.3、學區體育活動的管理
學區體育活動的管理主要是安全管理和時間安排的管理。居民在使用一些體育設施時,容易出現一些意外事故。為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管理者應向居民發放活動須知,明確活動者的義務和權利,宣傳安全知識,公布有關責任聯系方式等以便處理突發事件;同時對參加活動的居民進行登記(年齡、性別、住址、活動項目、入校時間、離校時間等等),憑有效證件入門的辦法。在開放時間上,可根據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開放時間表。由于大學生與社區成員鍛煉時間與習慣不同,大學生鍛煉時間和體育教學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時間,社區體育的開展主要集中在學校的非授課時間段。據調查,晨晚練活動點在早晨8點以前活動的占79.8%,晚上活動的占48.6%,上午和下午活動的相對較少,這為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整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學校和社區能利用大家鍛煉的時間差,合理安排,學區內的資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調配,就能達到共享目的。早晨主要針對老年人早睡早起的習慣,在上課的前一段時間,場地閑置,老年人可在6點至7點到校進行晨練;中、下午場地設施開放的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附近居民;節假日可全天開放,實行放假不關門制度,開放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家庭、社團組織,還可以是學區組織的競賽性活動,體育健康宣傳活動等。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社區體育興起以來,全國各個城市的社區體育開展的轟轟烈烈,但目前在發展社區體育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社區內的體育場地、設備嚴重不足;二是社區內體育指導員的數量有限、質量不高;三是開展活動的經費匱乏。
這些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瓶頸問題迫切要求一種行之有效的體育模式出現。而學區體育模式正是順應社區體育發展的要求應運而生。相較社區體育,學區體育有諸多優勢。
4.1、學區體育可實現學校與社區體育的場地設施互補
目前我國開展社區體育活動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社區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匱乏。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有70.6%的城鄉居民還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等非正規場所鍛煉;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中,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我國現有的850080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擁有558044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65.6%,學校體育場館設施使用的時段性與社區體育場館設施緊缺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現狀之間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對于尚有余地或開放程度低的社區體育場館設施,爭取向學生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在不影響校內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利用節假日,早、中、晚的時間將閑置的場館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彌補社區體育場地設施之不足;既滿足了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又可收取適當的費用,產生了一定經濟效益。
4.2、學區體育可實現學校與社區體育的人才資源互補
開展社區體育遇到的第二個障礙就是缺乏一定數量和高水平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且這些體育指導員多由離退休人員擔任,除少數人受專業培訓外,大部分人都缺少體育知識和管理知識。而學校的體育教師都經過體育專業的學習,有文化、熱情,又有體育鍛煉方面的教學經驗,懂得科學的鍛煉方法及運動常識,且年富力強,鼓勵他們加入到社區體育中去,可緩解社區體育指導員不足,提升整個社區體育指導員素質。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為社區培養體育健身指導員。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區中,也不乏“身懷絕技”,掌握專業體育技能的體育人才,學校可把他們請進來向廣大師生傳授專業知識,舉行專題講座,還可聘請他們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從而實現體育人才資源的互補。
4.3、學區體育可實現學校與社區體育的科技互補
學校擁有眾多的專家、學者,可以充分發揮科研優勢,逐步建立科學健身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服務于社區體育。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發展,使學校體育能夠更客觀、更及時地了解社會體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使學校體育更加明確方向,使學校體育內容更加符合社會實際和個人的需要,有效地推動學校體育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加強學校的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
學區體育是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結合點。目前,學區體育是解決社區體育難題的有效模式,而且還能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學區體育模式應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