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500)
從人類動作發展角度對籃球項目課程設計初探——以水平四學生為例
□王玉(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510500)
身體練習是基于其他課程外體育課程獨有的特性,在課程設計中要遵循人類動作發展規律,抓住使學生有效掌握動作技能這一核心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動作發展課程設計身體素質敏感期
1.1、身體素質
水平四的學生為初一至初三年級學生,年齡大約在13至16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中期,也是人的動作發展的第二高峰期。這一時期的身體素質自然增長的速度快且幅度大。
力量素質:這一時期的學生相對力量發展平緩,其原因有三點:一是由于體重增長的較快,二是在身高增長的最快時期肌肉橫斷面積增加較少,三是在身高增長速度減慢時肌肉的增加又相應使體重增加。但是,學生的絕對力量依舊在增長,尤其以男生的屈肌增長最為明顯。女孩在15-16歲,絕對力量的發展達到第二峰值,力量增長14%,而男生的力量耐力素質的發展是呈直線上升趨勢,在16歲有最本質的提高,所以應該多進行一些有關力量的練習。但是在進行力量練習時,要注意以動力性練習為主,盡量避免采用靜力性練習,以免憋氣造成的意外傷害發生。
速度素質:反應速度的增長最快期是在9-12歲,在初中階段增幅略有下降,但是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進行有效干預(13歲時最佳期),可以取得較好的成效,所以在初中一年級時要多進行一些速度位移性的練習。
耐力、柔韌、靈敏素質:男生在16歲,60%強度的有氧耐力增幅超過40%,該數據反映這一時期耐力素質應以發展有氧耐力為主。柔韌素質的敏感期是在5-12歲,所以在這一時期應該做一些保持柔韌性的身體練習。在13-14歲時協調能力的自然發展會達到最高峰,表明這一年齡段為發展學生協調能力的敏感期,應注意多采取一些發展協調性的身體練習。
綜上分析,針對水平四的學生應主要發展力量、速度及身體協調性,尤其以速度力量和移動速度為主,同時要采取輔助練習來刺激和保持反應速度,注意耐力素質的繼續發展和保持柔韌素質。
1.2、神經系統
13-14歲時皮質抑制調節機制達到一定強度,分析綜合能力明顯提高,能較快地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但由于分化能力尚不完善,又受到小肌肉群發育較晚的影響,所以,掌握復雜精細的動作困難。14-16歲時,反應潛伏期縮短,分化能力提高,女生的分化抑制發展較早,能夠掌握復雜的高難動作,在體操、花樣滑冰和技巧項目尤為突出。需要注意的是:進入青春期的學生,由于內分泌腺活動的變化,可能會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暫時下降,少女更為明顯,變現為動作不協調,但是,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后,動作的協調性又會得到發展。
1.3、心理特征
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心理變化不大,但是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動作時不協調、不準確,易出現多余動作。初三年級的學生是從兒童到青少年的轉型期,有時會有逆反心理的出現。這一時期的學生開始分辨出努力和能力的區別,并且會把自己的表現和他人的表現進行比較,同時由于家庭、學校及社會影響下獲得獨立,而同伴團體更成為影響他們的社會力量。這一時期的運動項目要根據他們自我調控或自我決定的動機來選擇,這樣學生會感覺到他們是在按自己的意愿行動,他們參加活動是因為他們要,而不是強制實施的,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性的同時,也應對了新課標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
選編籃球的注意事項:
由于中學生的骨骼正處于在快速增長階段,骨骼硬化過程尚未完成,關節面軟骨較厚,關節囊和韌帶的彈性強,伸展性大,關節活動范圍比成人大,所以在進行活動練習時要注意預防“骺軟骨病”的發生。由于骨骼的快速增長,中學生往往是個子高,腿細長。脊柱的增長速度比較慢,容易因不正確的身體姿勢,或由于身體的一側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以及身體負重過分等造成彎曲變形。所以要創編發展身體靈敏素質及靈活性的運動項目,避免骨骼增長快,而肌肉和神經調節暫時跟不上所造成的動作不靈活、不協調或暫時笨拙現象,還要注意強側肢和弱側肢的協調發展。
1.4、水平四各個年級籃球課程設計
初一年級:
單一動作:運球、傳球、單手肩上投籃
組合動作:運球投籃組合練習、N人一組傳球上籃組合練習(N≥2,難度逐漸遞增人數增加)。
選編依據:
初一年級是小學邁入初中的承接點,小學階段學生對籃球已有表象認識,所以在籃球技術動作安排上要先以復習基本動作為主,鞏固大腦皮層已建立的動作反射。這一時期的學生,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質發生了巨大變化,抑制過程加強,都能較快建立各種條件反射。所以在動作選編上,采用基本技術動作的組合動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人的配合練習可以增加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建議:
學生之間要相互學習,交流學習經驗。讓學生在學習當中發揮想象力,敢于創新,大膽進行自我展示,對于學生良好的表現要積極給予中肯的評價。要適時引導學生,并嘗試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強調基本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與拓展運用,強調合作學習及相互配合。通過分組對抗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及學習興趣。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因材施教,進行分組練習。讓學生在不同方向、遠近位置體會投籃要領,教師適時引導,解答疑問。
初二年級:
組合動作:三步運球上籃(高、低手)、持球突破(虛晃、體前變向、體后變向、胯下、轉身)運球上籃、簡單的傳切配合。
選編依據:
這一時期學生神經系統對肌肉運動的調節不夠完善,在運動訓練中應進一步加強協調能力的發展,提高對肌肉運動的感覺。持球突破練習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靈敏素質,簡單的傳切配合是在持球突破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發展反應速度素質。初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基本技術,動作表象已在大腦皮層建立較穩定的動作反射,第二信號系統進一步發展,聯想、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逐漸提高。中學生已經不滿足于一般的模仿、律動及思維簡單的運動,而對一定知識、思維的運動項目感興趣。所以在動作的創編中,采用較復雜的組合動作,發展靈敏、協調等素質練習,從而使速度力量素質得到發展,提高學習籃球的趣味性和積極性,積極發揮學生的組織領導與配合能力。
教學建議:
教師在課上要特別注意準備部分的拉伸練習,防止骨折等意外損傷情況的發生。教師要注意課的負荷和密度不易過大,間歇時間充足,這一時期的學生尤其是男生不宜做過多和過長的“憋氣”,籃球經常是半蹲位姿勢,需要發展股四頭肌力量,應注意防止“骺軟骨病”的發生,不能過于集中,每次時間不宜過長。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要進行綜合測評,不以考試成績為主。進行分組練習時,要將學習程度好和差的學生混合編排,提高整體學生水平。
初三年級:
組合動作:二攻一配合、簡單的進攻和防守技術組合練習、簡單的技戰術配合練習、攻防轉換練習,半場以及全場的小型友誼比賽。
選編依據:
初三年級處于青春中期的末期,生長加速期已結束,心肺功能在初一、初二階段得到相應的發展與提高,青少年的下肢骨在16-17歲以后骨化迅速,這一時期可以發展力量素質,積極從事與增強肌耐力有關的運動項目,會有助于成年期具備較高水平的肌肉耐力。
教學建議:
在心理認知層面上,學生對籃球已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實際操作能力,學生更愿意運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動作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組織教學比賽,更可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考和靈活運用的綜合素質能力。所以,教師在授課中,要注意適時的鞏固初一、初二的各項籃球基本技術,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更好地將所學的籃球基本技術運用到比賽當中去,激發學生在場上發揮決策和組織能力。
[1]Greg Payne,耿培新.人類動作發展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