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邱亮斌 彭冰霞
淺析地學期刊中研究生稿件存在的問題
李紅霞 邱亮斌 彭冰霞
結合編輯工作經驗,總結期刊中研究生稿件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易被忽略的問題,包括論文語言表述、圖件的繪制以及數據的處理三個方面。希望能引起編輯同行的關注,通過編輯人員對研究生稿件的嚴格把關,修正論文中隱藏的問題,提高研究生稿件的質量。
研究生稿件;語言問題;圖件制作;數據處理
[作者]李紅霞,博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編輯部;
邱亮斌、彭冰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編輯部。
研究生是一支龐大的作者群體,已經成為很多學術期刊的主力軍,這一點很多期刊編輯都有共識。據統計,2013年和2014年《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共發表148篇學術論文,其中有65篇出自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之手,約占本刊載文數量的2/5。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多是參加了導師的科研項目(如國家基金、國家重點項目等)而獲得的成果,論文學術價值高,有明顯的創新點。但是研究生的認識高度和寫作能力欠佳,論文的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編輯在對研究生稿件進行編輯加工、潤色、規范化處理過程中,要發現并糾正其中潛在的問題,消除差錯與疏漏,將論文進行條理化、規格化處理,提供作者高質量的編校意見,以提升研究生論文的可讀性和科學性。
本文即以筆者從事編輯工作經驗所得,總結研究生論文中存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本文主要討論論文的語言、圖件制作以及數據準確性三方面的問題。
科技論文的內容專業性強,推理嚴謹,要求語言文字正規、嚴謹,概念明確,語意連貫,條理清楚。研究生論文的語言方面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術術語使用不規范
筆者在編校研究生稿件時,發現他們對幾組詞義相近的地學術語的表述不規范。如“侏羅紀”和“侏羅系”,前者是指時間,后者則指沉積地層,“系”本身就是地層劃分中使用的單位術語,論文中使用“侏羅系地層”的描述是不正確的,應該寫成“侏羅紀地層”或“侏羅系”;“凹陷”和“坳陷”也是一對易混淆的詞,“凹陷”是二級構造單元,“坳陷”是一級構造單元,與“凹陷”相對應的是“凸起”,而“隆起”是與“坳陷”相對應。此外,作者應注意避免使用已經廢棄的專業術語。隨著學科發展,有些專業術語也在不斷更新,如現在的國際年代地層表已經不再使用“第三系”這一名詞,而是用“古近系”和“新近系”。“元古宇”三分為“古、中、新元古界”,而不再用“下、中、上元古界”。
此類問題屬于學術規范問題,由于研究生作者對學科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語言不嚴謹導致,而期刊編輯則應該對此熟知,發現問題并認真修正。
(二)學術術語表述不統一
由于作者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參閱了較多的文獻,而不同論文對同一事物的稱呼可能不一致,如果作者不假思索直接引用前人的資料,就會導致一篇論文對同一事物的表述前后不一致。如有的論文同時出現“華北地塊”“華北地區”“華北地體”和“華北陸塊”四個名詞,其實是同一意思。但是這樣一會兒A一會兒B,會誤導對該領域了解不深的讀者。撰寫學術論文都需要參閱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引言部分,通常都是總結概述前人已獲得的研究。但是,作者一定要對其進行歸納、整理,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不把別人的東西信手拈來,這樣就會避免前后表述不一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研究生作者寫作經驗不足所導致,編輯只要稍加注意,也是可以修正的。
(三)語言煩瑣冗長前后重復
科技論文側重敘事和推理,所以論文的章節安排、語言的前后描述都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部分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時,寫作思路不夠清晰明朗,語言邏輯性差,章節結構設計不盡合理。論文的論據和論證部分有時相互穿插,有時前后顛倒,導致同一主題內容前面說了,后面又說,不但沒有準確地表達作者的觀點,甚至可能誤導讀者。
如果編輯在論文加工整理過程中發現有這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指出問題所在,請作者返修(很多論文經過多次修改之后,論文質量會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如果編輯對該領域專業知識有足夠的認知和了解,可以自己修改,幫作者厘清論文各節的邏輯性,合理安排各章節順序,使其體現出相互佐證、相互支持的關系。
插圖是文字表述的最好說明,學術論文中的插圖往往是論文主題的論據,能夠直觀、有效地呈現出作者所想表達的復雜內容和數據,提高論文的可讀性和表達效果。一張好的圖片可以提高讀者高達30%的理解能力,所以插圖制作是學術論文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很能代表學術論文的水準。
盡管各刊物在稿約中都明確規定了插圖制作規范要求(圖的規格、字體的使用、線條的粗細、圖片的分辨率等方面),由于部分研究生作者經驗不足,對此不夠重視,制作的插圖不符合規范的情況比較普遍。常見問題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插圖的規格。論文中的圖應該大小適中,不能超出版心,也不能太小,圖中的字體和符號的大小應遵循清晰明了的呈現內容的原則,這是插圖制作最起碼的要求。
(2)保證圖的要素不能少。地學相關論文使用較多的是地質圖(其構成要素有比例尺、經緯度和圖例說明)、顯微照片圖(標尺是必不可少的)、折線圖和散點圖(其構成要素有標值和單位)。其中地質圖包含信息量大,內容多,插圖制作復雜,相對其他幾類圖件更最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比例尺的遺漏,會讓讀者較難與實際物體相聯系;圖例說明的遺漏,會導致讀者不理解插圖的內容;插圖要素的遺漏,會大大降低讀者對插圖的理解力。
(3)插圖的編排。如果一篇論文的插圖數量比較多,就會導致論文的內容變得分散,不利于讀者連貫閱讀。如有的論文中有二十幾個小圖,此時可以建議作者把內容相關的圖合并在一個圖中、以(a)、(b)、(c)、(d)或(1)、(2)、(3)、(4)標注,這既豐富了圖件的內容,增加了可讀性,也可以讓論文的版面更美觀。
(4)插圖的引用。由于地質圖件具有一定的區域性,經常有同一幅圖在多篇論文中出現的情況。對于直接引用別人已發表論文中的圖件的,一定要標注其出處,并在文后列出參考文獻。
數據是科技論文內容的支撐,其科學性、精確性是論文推論的基礎和論證的依據。地學論文的數據包括發表自己的實驗測試數據以及引用前人已發表的數據,而準確無誤則是第一要求。
(一)數據呈現
地學論文中大量的實驗數據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呈現。
1.數據的整理。作者應認真整理自己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實驗數據。很多實驗數據是原始的測試數據,需要作者進行整理、計算才能公開發表。如果表格中涉及計算,應該將具體的計算方法列舉在表注中,方便讀者理解數據的由來及檢驗數據的正確與否。對于引用他人的數據,首先要保證正確引用,還要標注文獻出處。
2.數值單位未標明和不使用法定計量單位。數據包括兩部分:數值和計量單位。有的作者只給出具體的數值,沒有計量單位,這樣含義不明的數據可能會影響讀者對論文的理解。計量單位的遺漏通常在表格或插圖部分。數據單位應該在各列數據的項目欄,或者在表格的標題或表注中說明。另外,實驗數據要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以方便學術交流。如“克拉(carat)”已經廢棄,應換算成“毫克(mg)或克(g)”。同時作者應注意論文中對同一計量單位的使用前后不一致的問題,如前面用μg/g,后面用×10-6。
3.數據的有效性。數據要保留有效位數。只保留數字中小數點后面有效位數,保留多余的數字會令讀者對數據的真實精度產生誤解,而且同類數據的有效位數應保持一致。
4.表格的各列數據與項目欄不對應。有的作者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粗心大意,導致表格各欄給出的數據與項目欄名稱不對應。此類錯誤危害性大,有經驗的讀者能發現,而很多時候讀者發現不了,可能發生錯誤引用。
(二)數據描述前后不一致
有的論文在描述數據時,存在摘要、正文與圖表等部分不相符情況。可能是因作者在寫作論文過程中各部分分開完成的后期修改時顧此失彼而造成的。
地學論文篇幅較長,插圖和數據較多,對于研究生作者來講要面面都照顧到確實不易。論文中學術術語使用的不當、語言邏輯不通順、插圖制作的不規范以及數據部分存在問題,往往是由于作者的寫作經驗不足、對學術論文寫作規范不夠了解導致。然而他們是地學期刊中一個不可忽略的群體,需要期刊編輯倍加呵護和關愛。地學期刊編輯除了要有敏銳的文字感知能力、較高的文字修繕能力外,還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著重對論文的語言、內容結構及圖表進行審查,有效發掘研究生稿件中的不足,指出問題所在,通過高質量的編輯加工,提供作者一些修改意見,提升研究生作者的論文質量和寫作水平。
[1]劉慶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關注的作者群[J].編輯學報,2004(1).
[2]徐書榮.科技期刊編輯對提升論文創新性的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6).
[3]楊建超,章雨旭,黃澤光.地質學某些術語用詞辨析[J].中國科技術語,2007(3).
[4]王輝.地學期刊中一對易混淆的詞——“凹陷”和“坳陷”[J].編輯學報,2014(6).
[5]趙慶.地質科技論文中語言文字表達的幾個要求[J].地質找礦論叢,2013(3).
[6]任勝利.科技論文中表格和插圖的制作[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5(2).
[7]姚雪,徐川平,舒安琴,羅瑞,曾玲,唐璞,石蕓.科技期刊編輯應學會顯微照片圖標尺的使用[J].編輯學報,2014(4).
[8]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