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寶,范效東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當代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缺失現狀、原因及對策
張天寶,范效東
(皖北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不良思想和道德觀念充斥著大學校園,影響大學生成長環境。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優良傳統美德的繼承者、發揚者和開拓者,理應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高職院校學生受學歷層次所限,文化素質較低,思想素質不高,所以其感恩教育更應成為德育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當代高職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高職生感恩教育的對策。
感恩教育;德育;高職生
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種人性教育。大學生作為優良傳統美德的繼承者、發揚者和開拓者,理應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應對家庭、社會和他人常懷感恩之心、常表感恩之意、常行感恩之舉,才能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然而,不少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重視不夠,普遍存在重技能、輕思想現象,是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1]。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服務型、高素質人才的地方,高職生是承擔國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骨干力量。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中更要加強感恩教育,進一步增強高職生感恩意識,以保證國家高素質人才建設,進一步推進和諧社會進程。同時,感恩教育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構建和諧校園有著積極作用。本文分析高職生感恩意識現狀、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感恩教育的對策。
當代高職生大多都是“90后”,他們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而且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文化課成績不夠理想,綜合素質不高,部分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忽視父母養育之恩
“百善孝為先”,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最大的恩情莫過于此。大學生理應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計劃生育的實行、獨生子女的增多和社會的發展,傳統孝道文化受到了沖擊。部分高職生過分以自我為中心,視父母恩情為理所當然。從入學開始,父母攜帶大包小包行李把孩子送到學校,找到寢室,鋪好床鋪,安頓妥當才依依不舍離去。而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卻不為所動,不收拾行李,自己的事情懶得做,只在一旁玩手機或聊天;放假回家帶給父母的不是問候和禮物,而是一堆臟衣物;畢業后也不去找工作,甚至懶得為找工作奔波,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社會“啃老”風氣。在一些高職生看來,父母生我養我、送我讀大學,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作為子女心安理得地享受這些權利,只知索取,不知回報。他們在校期間很少與父母聯系,除了打電話索要生活費外,較少關心父母身體健康和心理需求,有些學生甚至為生活費少而怨恨父母,全然不顧父母艱辛。
1.2漠視師長教導之恩
尊師重教已成為社會共識,然而有些高職生把上大學受教育歸為“商品關系”,認為上大學是用學費買的,因此不遵守校規校紀和課堂紀律。他們不尊重教師的勞動果實,不理解教師良苦用心,反而對教師的教導表現出反感、厭煩的情緒,漠視師長教導之恩;上課遲到現象屢禁不止,課堂上說話、吃東西、隨意出入,無視教師存在;有的學生把取得的成績歸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把缺點和不足推給學校與教師,尋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
1.3無視社會關愛之恩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當今我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逐步增加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資助力度。按照《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和財政部、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文件精神,近年來中央財政教育支出成倍增加,使在校大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獎學金以及免學費的人數比例提高至20%。大多數學生都能把國家資助款用在合理的地方,懷著感恩的心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和國家。但是,也有部分學生用資助款來購買一些不必要的東西,甚至大吃大喝、請客吃飯。有些高職生是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的,但是在畢業以后為了面子卻羞于提及,甚至故意拖欠助學貸款。
針對當前部分高職生感恩意識缺失現狀,有必要對高職生進行感恩意識教育。導致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會轉型期對傳統文化道德的沖擊,家庭及學校教育存在誤區,以及功利化驅使社會環境中感恩意識淡漠等。
2.1家庭忽視感恩教育
由計劃生育體制形成的獨生子女現象,導致部分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理的驅使,父母對子女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子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與合作意識,不懂感恩及關愛他人。家長過度的溺愛,使孩子不懂得體諒父母艱辛,肆意浪費父母的血汗錢,一味從父母那里索取,成為不知感恩、不懂感謝、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2]。
2.2學校缺乏感恩教育
學校應該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然而多年來學校教育有失偏頗,中學教育已淪為應試教育,只關注分數和升學率;大學教育只關注知識傳授和就業率,職業院校重技能、輕思想現象尤為嚴重,感恩教育缺乏,與我國一貫提倡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
2.3社會環境中感恩意識淡薄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不同的思潮和價值觀嚴重沖擊著傳統道德觀念。如近年來不斷被媒體報道的受資助貧困大學生知恩不報現象、大學生信貸危機、助人為樂反被誣陷等,嚴重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環境中感恩意識淡漠,影響了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高職生的道德存在感,使其感恩意識缺失。
所謂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手段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內容的人文教育[3]。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又是情感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高職生進行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3方面合作,形成合力,幫助他們真正擁有感恩之心,將來才能奉獻社會、服務社會。
3.1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礎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都深刻影響著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通過言傳身教來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特點和道德品質,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作用,能使孩子終身受益[3]。當今大學生多是“90后”獨生子女,他們大多習慣了個人主義行為傾向;有些高職生來自貧窮落后的農村,那里人們生活水平低下,文化素質不高。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核心仍然是秉承傳統德育中知恩圖報的感恩思想[4]。“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傳統文化中知恩、報恩思想仍是新時期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對別人給予的關懷和幫助,抱有感激之情、懷有感恩之心,這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品質,也體現了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
家長首先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文化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其次,利用我國一些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以及西方文化中的父親節、母親節,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培養他們知恩、報恩的美德。
3.2高校是感恩教育的主陣地
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僅承擔傳授知識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育人成才。因此,高校理應成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主陣地。在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對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充分發揮“兩課”及專業課的教育引導作用,建立感恩意識教育長效機制。“兩課”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5]。高職院校要切實發揮“兩課”的德育功能,特別是針對高職生文化素質較低特點,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及科學社會主義等課程中加強感恩教育;通過案例教學、影像資料、情景模擬等教學手段,于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同時,在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中發掘隱性德育內容,使感恩教育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熱愛專業、回報社會的感恩意識,構建高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長效機制。
(2)營造校園感恩文化氛圍,將感恩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校風、校貌以及學生的個性思想和精神面貌。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廣泛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感恩事跡,樹立典型,通過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校園網、貼吧等各種媒介來傳播正能量,形成濃厚的校園感恩文化底蘊。將感恩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利用發放獎學金、貸學金,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晚會、演講比賽、校園作品創作大賽等,使大學生在濃厚的校園感恩文化氛圍中受到啟發和熏陶。
(3)強化輔導員引導作用,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自我教育功能。《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6]。輔導員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引導者,在大學生感恩意識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輔導員應善于觀察,從身邊小事引申道理,強化道德引領作用,教育學生善待他人,不求回報。高職院校還應發揮大學生社團、組織的自我教育功能,積極推動學生社團開展各種形式的感恩活動,在學生干部的帶動下,引導其他學生參與到感恩活動中來。
(4)組織學生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來源于實踐,更重要的是指導實踐。感恩教育不是單純說教,而是要在具體實踐中內化為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高職生德育工作要化抽象為具體、化說教為行動,以社會實踐為課堂,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恩、實踐感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內在意義[7]。學校應通過積極引導,將學生的感恩意識轉化成實際行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如我校每年利用“學雷鋒”活動月、“五四”青年節、重陽節、國慶節等,參觀烈士陵園,走訪孤兒院、養老院,開展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是磨練高職生意志、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學校應調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恩情感、內化感恩品質、理解感恩的意義。
3.3社會是感恩教育的大環境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障。國家要在法律層面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媒體要多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深入開展以尊敬父母、尊重師長、關愛他人為主題的感恩價值觀宣傳活動,為大學生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人們敢于感恩,樂于感恩。只有全社會都參與到感恩教育中,人人都懷著感恩之心,大學生感恩教育才會有更好的成效。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既是社會價值觀變遷的一種折射,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8]。通過在高職生中開展感恩教育,弘揚傳統美德,不斷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家庭、學校、社會3方面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形成合力,使知恩、感恩、報恩成為主流輿論共識,多措并舉,才能不斷提高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王麗新,舒曼.論當代高職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J].時代報告,2014(7):23.
[2]袁欣.淺議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文教資料,2011(21):222-223.
[3]王嘯.試論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現狀與對策[J].學理論,2013(27):240-242.
[4]劉三寶,郭剛奇.基于傳統孝道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感恩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46-150.
[5]周凱.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意義及建議[J].長春大學學報,2013,23(2):232-234.
[6]馮睿,潘莉莉.社會學視域下的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6):101-103.
[7]潘海濤,崔延心.由構建和諧校園思考高職院校感恩教育的方法[J].職業,2012(21):55-56.
[8]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應有之義[J].中國教育學刊,2005(7):32-36.
G417
A
1671-1246(2015)23-0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