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婧
自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網絡傳播中主流媒體行為與民眾心理研究
黃婧
自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在網絡傳播走向上與主流媒體行為和參與傳播的民眾心理有密切關系,本文在總結自媒體時代網絡事件的傳播特征的基礎上探究在傳播過程中主流媒體的行為與民眾心理,研究結果對豐富自媒體時代突發網絡事件的傳播規律有一定意義。
自媒體;突發事件;網絡傳播;主流媒體;受眾心理
[作者]黃婧,碩士,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講師。
近年來,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同時,以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為代表的自媒體也越來越受人青睞,人們利用自媒體發表觀點的技巧越來越熟練,目前,運用自媒體了解、分析社會新聞事件的受眾,遠遠多于以報紙、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給傳統媒體的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無論從傳播速度上還是從傳播途徑上,傳統媒體遠落后于新興媒體。現有資料顯示,在德國,每個月有近300家傳統紙媒宣布破產,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上升,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具有歷史性和權威性的紙媒仍然存在。自媒體將話語權交給了普通大眾,每一個受眾都是自媒體的主宰,就當前的新聞傳媒途徑來看,自媒體已經成為新聞媒介的源頭(業內所說的爆料源),許多突發事件、群體事件等影響巨大的社會熱點,都是來自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即時性、交互性、匿名性、大覆蓋面性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那么,自媒體時代網絡事件的傳播過程中,主流媒體扮演了什么角色,民眾參與者持有的心理怎樣,這些都影響著輿論事件的網絡傳播的生命周期。
相對于傳統媒體,自媒體在傳播途徑和程序上比較簡單。就傳統媒體而言,一篇成型的新聞報道,一般要經歷采編、校對、刊印、發行等多個環節,其中,重要的新聞還要經過編委會討論決定,內容煩瑣,效率極低,這主要是由傳統媒體的特性決定。而自媒體則不然,它的載體是互聯網,實際上一個新聞事件在自媒體平臺上出現,只需要編、發兩個環節,效率極高,速度極快,有時短短幾個字便能清晰地描繪出一個突發性的新聞事件,從而引起社會關注。在自媒體平臺上,任何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表新聞內容。同時,由于自媒體采取的是匿名發帖的模式,許多敏感事件都可以通過匿名的形式進行對外發布,其他的觀眾也可以對此事件暢所欲言,應當說,以自媒體為平臺發布新聞事件,在這兩年發展得非常快,其中包括民生事件、反腐倡廉信息、突發事件等。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央進行的反腐行動,有很多線索都來自于網絡舉報。盡管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但是事實真相也在其中呈現,這其中自媒體功不可沒。也正因為如此,自媒體才具有了較強的交互性;由于中國網民基數大,自媒體傳播具有較大的群眾基礎,此外自媒體時代的主角——短信、QQ、微博、BBS等都已深深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自媒體有著較大的覆蓋面和較深的影響力,這也是一件網絡事件能夠在網上迅速火爆的重要基礎。因此自媒體時代網絡事件傳播特征可以概括為即時性、交互性、匿名性和大覆蓋性。
(一)主流媒體的工作流程及工作重點發生改變
自媒體出現后,主流媒體的工作流程及工作重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原來的新聞發掘者變成了新聞的追蹤者——對事件后續進展的關注。以微博為例,2014年年末,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題為“河南討薪農婦太原遭警察毆打致死”的消息,消息一經發布,輿論嘩然,并迅速躥升到熱點事件排行榜第一位,國內多家媒體官微及多位網絡“大V”轉發相關信息并發表評論,之后部分主流媒體也刊發了相關的報道。但是,這些報道并沒有新聞性,而是對事件的再現和傳播,后由于輿論的壓力,當地官方開始調查此事。此時,主流媒體也再跟進報道,深度挖掘了一些自媒體沒有的信息,重新掌握了新聞事件傳播的主動權。最后,中央媒體還制作了一期東方時空,特意還原了整件事情的經過,讓真相坦白在大眾面前。我們應當注意的是,這一信息出現的源頭是微博,發布者并不是記者,而是普通的大眾,但是新聞價值非常大,社會效益極高。因此,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人人都是新聞的源頭,民間的潛在話題性新聞被大大地挖掘出來,有積極向上的,有低級庸俗的,對這些信息深度加工并給予正面的解讀和積極的引導成為當下一些主流媒體在自媒體時代的重要發聲方式。
(二)主流媒體充當輿論標桿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輿論交雜的時代,各種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真假難辨,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傳播網絡謠言的懲處力度,但是仍然有人鋌而走險,或是因為無知,或是因為利益使然。以前文的“農婦事件”為例,最初的信息是農婦因討薪被打致死,社會本就對工程欠薪問題頗為關注,加之出現致死事件,因此,迅速走紅網絡無可厚非。但是,隨著調查的進展及官方媒體的介入,真相越來越清晰,起因并非討薪,而是民工未戴安全帽想進入工地遭拒而引發的民事沖突,后因為警察的暴力執法、民工的阻礙執法而使事件復雜化,才出現了最后致人死亡的結果。在這個事件的調查過程中,主流媒體在呈現真相、還原事件發生以及調查結果追問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調查性新聞節目的播出,各種網絡傳言和質疑戛然而止,網絡逐漸恢復平靜,主流媒體再一次展現了權威性和輿論導向的力量,牢牢掌控了社會輿論的話語權,又一次占領了輿論戰爭的主戰場,主流媒體很好地充當了輿論標桿,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主流媒體逐漸與自媒體聯動融合,形式和內容逐漸自媒體化
媒體融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它所引發的是一系列化學變化,而非簡單的物理結合,所做的是一種創新,而不是“新瓶裝舊酒”,尋求的是一種新的傳播理念和傳播形式。以微博、博客、社交網站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形式新奇、語言貼近生活大眾,往往娛樂和話題性并重,具有較強的眼球吸引力。自媒體時代下,一些主流媒體主動引用網絡熱詞,力圖拉近與受眾特別是網民的距離。同時,各主流媒體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如《人民日報》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從上線開始便受到廣大受眾的關注,關注數量與日俱增,其中發布的內容多為輿論剖析、時政熱點等,這就是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相融合的最好例證。除此之外,鳳凰網、新浪網、《光明日報》、《新京報》、《京華時報》、澎湃新聞網等都開通了各自的微信公眾號,受眾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同時,眾多主流媒體也開通了自己的官微來發布最新的報道及新聞追蹤的結果。例如,2011年7月26日,一名網友在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上發現會理縣三領導“懸浮視察”PS照片,迅速惹爆網上熱議,許多網友炮轟會理縣政府官僚主義作風,而同時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第一時間承認領導照片經過PS,并開通官方微博道歉,詳細披露事件詳細過程,由于道歉誠懇,事件過程透明,迅速化解了這場危機。
(四)主流媒體在處理與自媒體關系時,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自媒體議程的“被設置”
從總體來說,主流媒體始終起著較好的正面引導作用,但也不乏一些主流媒體為了贏得受眾,在一些事件報道中,選擇性地摘取事件中具有較強眼球吸引力的議題。對于議題,在受眾、自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之間,主流媒體因其強大的公信力往往充當了自媒體議題設置的把關人,這個把關人的角色更為明顯和顯著,它起著放大、整合、匯流輿論的作用,但同時也是雙刃劍,肇始于網絡自媒體的假新聞容易在傳統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得到蔓延。從之前的“金庸被去世”事件、“國人瘋搶碘鹽”事件到近期的“云南曲靖蟒蛇生吞活人”事件,主流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整個事件的傳播,甚至有些時候一些主流媒體有意或無意的會迎合受眾的心理,選擇性地報道一些符合大眾口味的事件議題。
(一)盲目從眾
我們通過對自媒體平臺的關注和統計發現,有很多民眾在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信息及表達觀點時,已經自覺放棄了自身的立場和觀點,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盲目從眾的心理十分明顯。對某一網絡熱點事件,出現了一味地指責、謾罵甚至侮辱,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缺少對事件的合理審視和理性分析,也就難以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此外,這種從眾心理極其感性,十分缺乏對基本價值——對錯、好壞的分析和思考,從而在一定意義上也成了誤導大眾、傳播謠言的幫兇。時下網絡上非常流行的“打醬油”一詞能很好地反映一些受眾參與網絡事件傳播的心理。他們發帖、跟帖、轉貼、轉發微博往往不帶許多個人感情色彩,抱著湊熱鬧的心態參與整個傳播過程。
(二)渴望得到認同
在網絡世界,特別是進入自媒體時代,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而對于真相的質疑卻成為許多網民博得贊許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對于某一社會熱點事件,明明有很充足證據的證明其真偽、反映其真相,但是一些網民卻胡攪蠻纏,對證據嚴加批評,污蔑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廣大網友在網絡上對于質疑之聲又“頗具同情”,這種網絡環境助長了一些網民渴望認同的心理,因此,盡管事件無可置疑,但是為了博得同情,獲得關注,不惜混淆是非,指鹿為馬,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網絡的和諧。同時,這種渴望認同的心理也是本不該成為熱點事件的新聞,迅速傳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會影響。
(三)渴望成為領袖
自媒體時代出現了許多領軍型人物,他們粉絲眾多,一呼百應,有的甚至到達了上千萬,網絡影響十分巨大。渴望成為領袖的心理催生了許多意見領袖,雖然這部分群體在整個自媒體受眾中占有相對較小比例,但由于這部分群體往往言論具有吸引力抑或本身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因此時常能夠左右網絡事件傳播的輿論方向。網絡領袖的出現往往是通過對某些熱點事件的分析,或者一些言論標新立異,或令人振奮,或發人深思實現的。很多網民都想成為意見領袖,因此,有很多人在不遺余力地發表著觀點、看法,力圖在數以億計的網民中脫穎而出,成為有巨大影響力的“英雄”人物。
(四)匿名性帶來的安全心理和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
自媒體時代,除一些意見領袖和公眾人物之外,大多數民眾在參與網絡事件的傳播中帶有極大的隱秘性。匿名性無形放大了民眾的參與情緒,對于事件的觀點和看法,民眾更容易釋放和表達出來。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個人的觀點五花八門,任何不負責任的言論都會在評論中出現,而且還會有少數網民歪曲事實,惡意抹黑。究其根本就在于網絡世界的匿名性,匿名性給了網民一把保護傘,使他們當中的部分人為所欲為。不過,隨著國家對互聯網管理的不斷完善,對于造謠、傳謠的懲治力度不斷加大,網絡世界逐漸清明,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懷有僥幸心理的網民從事著違法的活動。
(五)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存在種種不合理現象,加大了普通老百姓對弱者的同情和支持。在網絡群體事件中,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表意見抨擊社會上的各種貪污腐敗和社會丑惡現象,支持弱者的心理讓網民的意見往往呈現一邊倒的現象。從某個角度講,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最后往往不僅是針對事情本身,而是演化為對社會某種現象不滿的一種情緒發泄。2012年8月27日,一段廈門鼓浪嶼女子舌戰四車城管視頻在網上流傳,兩個小時內點擊量過百萬。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為女子機智感言喝彩,對城管則一片聲討,一時間各種帖子、評論都紛紛把矛頭指向四車城管。而隨后隨著一些主流媒體的披露,事件逐漸明朗,真實過程也并非像視頻中女子所言,更多的是女子可能違法理虧在先。類似網絡事件不勝枚舉,當一件爭議的網絡事件流傳時,民眾幾乎會本能地對弱者同情支持。
自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在網絡傳播中呈現出傳播迅速、民眾參與度高、社會影響力大、言論自由度高的特性。在這其中,傳統主流媒體的參與對網絡事件的傳播進程有比較大的影響,在一些特定事件中需要傳統主流媒體來把關輿論導向,需要傳統主流媒體選擇性地挖掘新聞價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傳統主流媒體樹立正確的輿論標桿。當下許多電視臺、報紙、廣播都向此邁進,但也有一些主流媒體出于商業利益在一些事件傳播中有意迎合民眾口味。同時可以看到突發事件通過自媒體迅速傳播時,其傳播行為直接受普通民眾控制,大眾在網絡事件的傳播中扮演了主人翁的角色,他們參與傳播過程的心理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傳播行為。本文希望通過研究主流媒體在網絡事件傳播的行為和廣大民眾的心理,為自媒體時代網絡事件傳播的規律理論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1]方亭.新媒體時代突發事件的網絡傳播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3).
[2]鄭二利.自媒體時代媒體文化研究的多棱透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5).
[3]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2011(4).
[4]王長瀟.播客平臺的商業模式、監管自律與播客自媒體公民意志的再傳播[J].現代傳播,2011(3).
[5]黃月琴.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疏導與媒體責任[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