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艷華
高等教育院校承擔的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是先進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教師是振興教學、辦好院校的主要力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靠教育、靠院校,歸根到底靠教師。教師隊伍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才戰略工程的實施,決定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推動高等教育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抓好人才戰略工程,培養造就一大批新型高素質人才對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夢,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一)確立教師是高校最大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的理念。教師隊伍是一所高校的主體,其中的高職教師和博士、碩士學歷教師又是教師隊伍中的優秀分子,他們承擔著院校大部分教學和眾多的科研工作任務,他們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是院校的最大財富。要在政治上相信他們,教學上依靠他們,工作上支持他們,生活上關心他們,最大化地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最大化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二)確立出名師、出學科帶頭人和出學術骨干就是出政績的理念。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能否培養出名師和學科帶頭人,是衡量高校工作是否有力的一個標準。在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工作思路和重點應該放在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給有潛質的中青年教師交任務、壓擔子、賦重任上,做到“為官一任,育才一批”。把培養造就名家大師、多出名課、名著、名文作為高校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的工作標準和重要政績。
(三)確立人才為本、人才治校的理念。“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教以才盛。”目前,多數高校教師隊伍都很勤奮、務實、敬業。在他們中間,有很多有思想、有能力、有建樹、有潛質的基礎厚實、教風扎實、作風樸實、為人誠實的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是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中堅力量。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有責任去發現、張揚、放大每位同志的長處,放到適合的崗位,承擔重要的擔子,發揮應有的作用。
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必須著力解決好教師隊伍自身能力素質與人才培養、與提高教學質量相適應的問題,這對高等教育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學科建設、教學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是要堅持優勝劣汰,把好教師出入關。目前,迫切要求高等教育院校廣開門路招賢納士,吸納和引進出類拔萃的急需人才。在選調中不應只是滿足于介紹推薦、毛遂自薦、坐等上門的選人模式,而且要在演講、第二課堂活動、學生骨干中有意識物色人選,并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和程序,堅持用人標準和條件,不搞照顧,寧缺勿濫。二是要加大培養力度,把好繼續教育關。從高等教育院校教師隊伍現狀看,對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培養還不夠,這會嚴重制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高校正確處理引進人才與造血固本的關系,加大自身人才的培養力度,鼓勵教師考研考博,提高學歷起點,爭取繼續教育名額指標,加快知識更新,使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一個層次。三是要樹立能力本位意識,把好教學質量關。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深入學習把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持久性的主要工作來抓。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教學、科研、管理和創新能力。
(一)學歷與能力的關系。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運用。在處理二者的關系上,一方面要鼓勵沒有取得高學歷的教師積極備考,獲得高學歷,另一方面要勉勵已取得高學歷的教師努力工作,獲得強能力。抓提高學歷以掌握更多的知識為目的,抓提高能力以是否有所作為為依據,在抓提高教師隊伍學歷的同時,認真抓好其實際能力的轉化。
(二)潛人才與顯人才的關系。潛人才是普遍人才、普通人才,是有才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人;顯人才是尖子人才、精英人才,是作出貢獻并得到方方面面認可的人。一個單位顯人才雖然作用巨大,但數量有限,而且任何一項工作、一項成果都少不了各種人才的密切配合。這就要求既要充分發揮顯人才的應有作用,又要高度重視潛人才的培養發展,既要尊重和保護精英人才,又要正確評價和愛惜普通人才。
(三)使用與培養的關系。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才不會過時和老化,對教師只重使用,不重培養,再好的教師也不會長久發揮作用;人才需要崗位鍛煉,才不會呆板和遲鈍,對教師只重培養,不重使用,再好的教師也會造成人才浪費。
(四)從嚴要求與揚長容短的關系。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人范。因此,從嚴治校必須首先體現在從嚴治教上,體現在對教師的嚴格要求上。但教師個體勞動者的特征和專業技術人員固有的性格,往往又存在一些說話直率、處事單純、不拘小節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上,要分清本質與非本質、大節與小節、一貫與偶然、主流與支流,做到從嚴要求而不求全責備,唯才是舉而不因瑕棄玉,量才適用而不遷就照顧。
堅持可持續發展主要是要保持發展潛能和發展后勁,就教師隊伍建設而言,就是要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營造好教師的創業環境,高等教育院校要保持不斷發展進步,就必須下大力為教師搭建好創業平臺。
(一)營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其最主要的是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干事業環境。教師最擔心的是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用其所短,無所事事。因此,要下大力加強學科群、課程群、人才群建設,使教師有用武之地;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長,發揮每個人的作用;還要營造彰顯情誼、體現人文關懷的和諧環境,營造改善創業條件和物質待遇、幫助教師排憂解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教師心情輕松,精神愉快,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創造性的教書育人工作之中。
(二)培育堅強的團隊精神。雖然教師的個體勞動者成分多一些,但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經驗表明,學術大師、學科帶頭人加創新團隊精神是干大事、出精品的成功組織模式。因此,要高度關注團隊精神的培養,改變目前存在的小作坊、單干戶的力量分散問題,以重點學科建設為依托,凝煉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基地,打破影響團隊形成和發展的人為壁壘,把“主角”和“配角”的作用都發揮到最佳狀態,形成團結協作、全力育人的良好環境。
(三)形成和諧的內部風氣。要大力營造奮發成才的學風,強化教師自強不息、學習品德修養,形成勤奮篤學、爭創教學科研精品成果之風。要大力營造實事求是的作風,強化教師求真務實、言行一致的思想品德修養,形成教學第一、育人至上之風。當高等教育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得以不斷提高,就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豐富和完善,有利于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大學生人才,更有利于推進大學教育體制的改革,實現大學教育的根本目的,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貢獻,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