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李樹民,楊秀紅
(河北聯合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9)
改革教學模式提高留學生醫學漢語學習積極性
王麗萍,李樹民,楊秀紅
(河北聯合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9)
留學生;醫學漢語;積極性
隨著我國醫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留學生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醫學。數據顯示,來華學醫的留學生已成為學漢語留學生之外的最大留學群體。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來華留學生醫學本科教育(英語授課)質量控制標準暫行規定》中提出,醫學本科留學生要“掌握基本漢語知識,了解中國概況”。目前,各大醫學院校均建立了留學生醫學教學體系,開設了醫學漢語課程。我校自招收第一批留學生以來,已經為醫學領域培養了大批留學生,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地,為人類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著力量。
然而,在對醫學留學生開展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各院校均出現了留學生對學習醫學漢語重視不夠的問題。通過對留學生的調研顯示,大多數留學生認為,漢語只是在留學期間使用,畢業后他們會回國或到英語國家工作,會不會醫學漢語對以后就業沒有影響,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精力放在醫學專業課的學習上,因此在醫學漢語課上常出現留學生為寫專業課作業不來上課的現象,筆者上課期間就有過多次留學生專業課將要考試而要求提前下課的事件。在生活上,留學生都有“群居”的特點,來自同一國家或有相同宗教信仰的留學生常聚在一起,他們很少跟中國學生交流,如果遇到困難,通常會向英文教師或者中國朋友尋求幫助,語言并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基本生活,因此導致留學生漢語學習動力不足。留學生對醫學漢語學習的不重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后期在華的實習過程,因此,改革教學模式,提高醫學留學生學習醫學漢語的積極性成為醫學漢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調查顯示,醫學留學生年齡一般為18歲左右,偶爾會有一些年齡較大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在好動、好奇的階段,更何況是剛離開自己的國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而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古老文明正是他們迫切想了解并學習的。對留學生的調查表明,大部分留學生在假期都會去國內一些知名城市及景點游覽,因此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中國古老的典故和故事、歷史人物講解以及歷史景點介紹等,讓他們在了解中國的同時,也使漢語水平得到提高。留學生主要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周邊國家和少數非洲國家,現階段中國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也是這些青年好奇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討論一些有關現代發展的事件,從而引起他們的興趣。那么,如何把這些內容引入醫學漢語的教學中呢?醫學漢語課程內容均與疾病有關,而中國恰恰是古老醫學的發源地。例如在給學生講用藥的時候,我們可以李時珍為例,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他以畢生精力實地考察、親自實踐,對本草學進行全面整理總結,歷時多年編成《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一書;在講發熱的時候可以給留學生介紹中國傳統的退熱方法等。經過嘗試我們發現,留學生對這些內容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老的醫學。通過這樣的講解,可以使醫學漢語課增加趣味性,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漢語能力[1]。
現今各大醫學院校對留學生的教學均采用全英文式教育,學校每年花費大量資金對教師進行培訓,并制訂各種有利于留學生的管理制度,使留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完全局限于他們自己的小圈子,跟外界少有交流。雖然學校這樣做出發點很好,但卻阻礙了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在已有的制度下,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壓力,讓他們認識到學醫學漢語的重要性。例如,我們可以改變以往專業課考試全英文的現狀,適當增加中文題目,可以從最簡單的選擇題開始,他們只要讀懂意思,選擇答案就可以了;然后再逐步過渡到比較復雜的問答題,需要他們書寫中文來回答問題。中文試題可以從最初的選做題(不算入成績)過渡到必答題,得分計入總成績,答題的好壞直接影響最后得分。通過對留學生的教學我們發現,這些留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都非常在意,只要對哪一門課的成績有疑問,馬上會去找帶教教師理論。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通過增設中文試題的方式增加他們學習醫學漢語的壓力。
另外,我們也可以讓留學生參與科研,一方面可以增加他們的醫學知識,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他們學習醫學漢語的壓力。留學生相對于中國本科生而言,思維比較活躍,尤其是動手能力強,在實驗課上敢于動手操作,很多留學生都表示過想參與科學研究的愿望。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優點,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進行培養[2],讓他們參與教研室的課題研究,給他們一些簡單的研究任務,包括查閱一些中文文獻、參與研討會等,增加他們與中國學生及教師交流的機會,尤其是對一些醫學問題的探討,使他們在對科研感興趣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醫學漢語水平難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進而主動地學習醫學漢語。
留學生學習醫學漢語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理論課后的醫院實習做準備。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增強醫學漢語教學互動性的方式,使他們對實習階段的內容有一個了解,進而認識到學習醫學漢語的重要性[3]。以我校為例,我們使用的教材是北大版的《醫學漢語》(實習篇),內容均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示的,包括醫生與病人的對話、醫生與實習醫生的對話、醫生與病人家屬的對話等。我們利用課文中的對話,在課堂上要求留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留學生剛開始的時候積極性并不高,總是幾個漢語好的留學生來讀。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了“唐僧式”的方法,讓他們扮演各種角色,一個讀不好,兩個讀不好,總有一個會讓他覺得不好意思,會抬起頭來認真讀。這時候再由教師耐心領讀幾次,留學生基本上也就掌握了。除了課堂朗讀的方式,我們還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形式,讓他們在課下準備,下一節課進行情景表演,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醫生和病人,各司其職,使課堂變成一個小劇場。這樣在活躍氣氛的同時,也提高了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留學生學習醫學漢語主要就是為實習階段做準備[4-5]。因此在醫學漢語學習的后期,我們可以選一些學得比較好的留學生到醫院進行短期見習。例如可根據所學的課文內容,組織留學生到學校附屬醫院的相應科室跟隨教師查房,實地練習課文中的對話,或者讓留學生自由與病人進行交流,寫出簡短的病例。通過我們的教學實驗發現,留學生對進入醫院見習來練習醫學漢語的方式非常歡迎,一旦教師表示這次課學得好的留學生可以去醫院短期見習,留學生就會表現得非常踴躍,整節課都很認真,并且主動回答問題來表現自己,以獲得去醫院見習的機會。這不僅使留學生有了學習醫學漢語的動力,也為他們的后期實習打下了基礎。
醫學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目的就是做一名合格的醫生,而醫學漢語的學習是他們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臨床實習是醫學教育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階段,沒有一定的醫學漢語能力,留學生將無法完成實習任務。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留學生為中心,根據他們的特點改變教學方式,采用不同的模式提高留學生學習醫學漢語的主動性,促使他們打好語言基礎,更好地完成醫學知識的學習。
[1]譚雅昕.淺議圖文并茂的教學方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5):139-140.
[2]張美云,劉開南.關于加強來華留學生教學與管理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5):72-73.
[3]韓雪松,牟永貴.大學互動教學設計的策略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58-160.
[4]嚴厲.論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學[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6):1146-1147.
[5]于子倩.高年級醫學專業留學生的醫學漢語教學初探[J].醫學教育探索,2010,9(4):522-524.
G640
A
1671-1246(2015)08-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