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真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例子”,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例子”,也是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憑借。如何巧用好這個“例子”呢?我們采用了以下三種策略:
一、巧用教材引導仿寫
編選入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不僅思想內容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而且表達方法也值得我們效仿。如《風》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來品味、鑒賞,讓學生盡興地讀,自由地想。學生在詩歌流動的意境中,通過模仿遷移,就有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風箏飛上天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幫忙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女孩子的裙子飄起來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搗蛋了。”等精彩的創作。又如第一冊的《早操》中“小露珠,起得早,滾來滾去,在綠葉上做操。”學生仿編了“小音符,起得早,跳來跳去,在琴鍵上做操。”“小秋千,起得早,蕩來蕩去,在笑聲中做操。”“風婆婆,起得早,吹來吹去,在樹林里做操。”學生在仿寫中興趣盎然。在仿寫中,他們領悟到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奧妙,學習了作者的表達方法和寫話思路,創造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二、巧用教材誘導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問難是學習積極主動的表現。如《詹天佑》一課的第一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教學中,我們可以這樣誘導質疑:“對于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學生提出:“為什么說他‘杰出、‘愛國”?“文章中用什么來表現他‘杰出、‘愛國?”于是,學生們帶著自己提出的兩個問題自學,最終得出文章通過描寫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時,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鐵路,以及他受命于危難之際這些事例來體現他“杰出”、“愛國”。學到這,教師故作明白:“哦,詹天佑很愛國,所以他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學生們略加思考后,立刻反對,很自然地,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詹天佑為什么能成功?”我要求他們帶著這個疑問,細讀文中的幾個事例。經過閱讀,學生們對中心句理解透徹了:因為詹天佑愛國,更因為他對工作高度負責、精益求精和敢于創造的精神!才能真正為國爭光!又如:教學《將相和》,可以這么導問:看著這一課題,你想到什么?學生提出:“將是誰,相又是誰,他們為什么和?難道有過不和?”這樣由學生自己定下學習目標,進行自學。自學過后,學生們又提出了三個問題:“秦國集中兵力對付齊國,為什么廉頗還要做好抵御秦兵的準備?”“老師說過寫作時用詞不能重復,為什么廉頗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藺相如為什么要躲廉頗而不直接跟他解釋?”而這三個問題正好是按和——不和——和的線索提出的。整節課,教師引導學生以“和”為中心來討論,來朗讀,來感悟,最后解決了問題。學生從課文中悟出了文章中心及蘊涵的道理:胸懷祖國、以和為貴。
三、巧用教材生成情境
教師巧用教材生成情境,可以讓學生每思考一個問題都能有一種新奇感,有一種樂趣,能促使學生向更高的水平進行思維活動。如教學《群鳥學藝》一課,按常規當理解到貓頭鷹、老鷹、烏鴉、麻雀都飛走了,只有小燕子虛心求教,最后搭出了“不僅漂亮,而且結實、暖和”的窩時,就可以總結了。但是,我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又設計了一個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同學們想想,如果這幾種鳥都照小燕子那樣去搭窩,而且搭出來的都一模一樣,你又會有什么感覺呢?”學生的思路一下子又打開了。有的說:“那將是千篇一律,沒有什么特點。”有的說:“我覺得老鷹、烏鴉這幾種鳥根據自己的愛好,搭自己的窩也是可以的,能住就行了,沒必要非向小燕子那樣去搭窩。”有的說:“小燕子非常虛心,學到了真本領,搭的窩質量高,而那些鳥不虛心,搭的窩質量不高。如果它們也像小燕子那樣虛心學習,再動動腦筋,也許比小燕子搭的更好,更有特點,那就不是千篇一律了……在這樣有爭議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訓練。又如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課,當學生明白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成為國王的繼承人,明白了雄日雖然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可種子就是不發芽時,我創設問題情境:“明天就是國王規定的日子,此時雄日心情怎樣?他會怎么想?”學生們移情換位,思維異常活躍:
“明天,其他孩子一定都帶著美麗的鮮花,只有我兩手空空。”
“如果一夜間,我的花盆開滿鮮花,那該多好啊!”
“我只能帶著空花盆去見國王,我是不可能成為他的繼承人了。”
“雖然我沒種出美麗的鮮花,但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我是誠實的。”
……
或許,這就是孩子們思維的火花在閃爍,這就是孩子們真切體驗后的真情表白,這就是語文教學的真正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