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翔,范雙莉,樊景峰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濟源 459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學齡人口不斷減少、高校擴招以及一些學生的潛在流失,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生源危機凸顯。與此同時,生源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統招生、對口生、單招生等生源結構,也使得生源整體質量出現下滑。為保證畢業生質量,突顯我院護理專業品牌特色,針對護理專業生源多元化特征探究行之有效的學生管理對策。
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我國參加高考的中學生人數達到歷史頂峰的1050萬人,此后逐年下降,一直到2014年的939萬,4年間下降了10.6%。河南省作為生源大省,高考報名人數也從2009年的95.9萬減少到2014年的72.4萬。生源數量的減少,錄取分數的降低,其結果是生源質量的顯著下降與生源結構的多元化。
1.1.1 統招生 參加全國高考招生錄取的學生,為全日制學生。這類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系統學習,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學習方法,思想活躍,靈活好動,但自控能力差,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信心不足。
1.1.2 對口生 對口高考一般指“三校”生——職高、中專、技校生。這類學生經過中職階段(即衛校)的學習,有一定的技能基礎,動手能力較強,學習目的明確,就業目標相對清淅,但理論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系統不完整,存在學習方法不當、主動性不強等問題。
1.1.3 單招生 考生參加高職院校單獨招生測試合格后,直接被錄取,未參加高考。自主招生的門檻較低,部分復原軍人、民族生、有同等學歷的社會人員都可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因此,這類學生普遍存在組成復雜、理論知識基礎薄弱、自我認知不足等劣勢[1]。
隨著近年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特別是一些三本院校逐年增加招生量,使高職院校的錄取分數線逐年下降,招收的生源質量不高。生源質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職院校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基礎較差的學生明顯感到學習困難,基礎較好的學生對教學現狀不滿,增加了教學工作的難度。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中國人口總數雖然在增加,但19~22歲人口數量從2008年起已逐年減少。這個年齡段正是上大學的階段。根據教育部網站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國高中應屆畢業生人數為803萬,2014年為939萬。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生源數量減少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初期面臨著工資低、待遇差的狀況。對于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來說,辛苦供養一名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收入與農民工相差無幾,棄考對于農村貧困家庭來說也是一種現實選擇。
受大學生就業難影響,一部分家庭條件較好的城市高中畢業生選擇到國外讀大學。近幾年,“留學熱”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國內大學生源的減少。
1999年6 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高校擴招隨之開始。以我省本、專科高校數量為例,1998年僅有51所,2012年已經增至120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高職高專院校73所),2014年增加69所高校(本科增加37所,專科增加32所)。這種狀況給本就逐漸減少的適齡學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下降,加大了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難度和工作量。日常學生管理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重視并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通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學質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積極上進的良好學習氛圍,才能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培養出大批優秀的大學生。在生源質量下降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應從以下方面展開。
從學生需要出發,改變傳統學生管理工作中學校與學生處于管理與被管理的對立格局,變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通過轉變角色,應對學生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1)制定學生相關管理制度。學生管理規章制度出臺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為規章制度的貫徹實施奠定良好基礎;通過改進管理方法,促進學生理解和支持學校的管理工作,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加強自律和他律,使學生由被動機械服從轉變為自覺主動遵守,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管理環境,實現管理育人的目的,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充分發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與服務質量,切實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加快專職輔導員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作風正派、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和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確保學生工作“有人做,做得了,做得棒”,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走向專業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軌道。
(3)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學生管理工作推行以學生工作處為指導下的,以輔導員、班主任為調節的,以學生自治為中心的相對的學生管理方式。在這種方式中,學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這種角色轉換中學生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特別是增強了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自己,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做人,明顯增強主體意識和責任感。同時,也體現了學校的管理水平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網絡已經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以其傳播快、互動性強,獲取、發布信息便捷等不可言喻的優越性,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便利。任課教師、輔導員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將信息告知學生、與學生交流思想。例如,學生管理者可以利用學校網站及時公布校園新聞、校園活動、規章制度,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校園動態。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學生管理工作難度越來越大,既要管理好學生,又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既要尊重他們個性的發展,又要與他們平等相處,維護其正當權利。這就導致一些學生紀律觀念淡薄,如上課遲到、早退,曠課,不出早操,不上自習等。避免陷入這一困境,急需建立健全日常行為考核和評價機制。沒有考核,就沒有約束。在日常管理中,任課教師要把學生平時上課時的紀律遵守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輔導員要把學生平時的遵紀守法、集體觀念、勞動觀念、文明舉止等方面的表現與班委選舉、學生會競選、獎學金評定、助學金評定、三好學生評選、入黨和畢業分配等聯系起來。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的有機結合,可以有效調動廣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高職院校面臨生源危機,處置不當就會導致生存危機。我們首先要分析形勢,立足自身,針對具體情況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大力加強內涵建設,打造特色專業,突顯品牌效應,在生源質量下降的背景下,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1]李德路,陳宏振.多元化生源高職教學探索[J].成人教育,2013(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