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鳴飛
客觀化、故事化、白描化:增強新聞可讀性的三大法寶
韋鳴飛
新聞是供受眾閱讀的作品,一則新聞只有被受眾閱讀了才能實現其傳播效果,可讀性是實現新聞價值的關鍵因素。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新聞“沒看頭”的怨言卻不絕于耳,報紙上也充斥著許多材料化的報道和宣傳化的信息。那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眾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新聞報道?如何才能讓新聞報道更好看?本文從新聞立場、新聞敘事、新聞語言三方面探討提高新聞可讀性的策略,認為新聞立場客觀化、新聞敘事故事化、新聞語言白描化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三大法寶。
新聞可讀性;客觀性;新聞敘事;新聞語言
[作者]韋鳴飛,桂林日報社。
關于“何為新聞”的爭論由來已久,無論是陸定一先生的“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還是王中教授的“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抑或是寧樹藩教授的“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信息”,都突出強調了新聞傳播的是信息而非觀念,新聞報道的出發點是為了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而非滿足傳播者出于某種特定目的進行的傳播。然而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不僅許多政府機關將“新聞宣傳”合為一詞使用,許多新聞從業者也誤把新聞報道等同于宣傳,在報紙上充斥著材料化的報道和宣傳化的信息。這類報道不僅晦澀難懂,很難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還有可能使受眾產生逆反心理,進而損害媒體公信力。那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眾究竟喜歡什么樣的新聞報道?如何才能讓新聞報道更好看?怎樣才能增強新聞的可讀性?鑒于此,本文從新聞立場、新聞敘事、新聞語言三方面探討了提高新聞可讀性的策略,認為新聞立場客觀化、新聞敘事故事化、新聞語言白描化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三大法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體現。
當前受眾最不滿意的不是新聞問題,而是宣傳問題,他們最不滿意的是陳舊老套的時政新聞、千篇一律的會議新聞和套話連篇的新聞評論[1]。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新聞工作者如何將“新聞”與“宣傳”融合,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聯系,使傳播立場出現了“喉舌論”和“工具說”的主觀化傾向,最終導致了材料化的報道和宣傳化的信息的出現。正確理解“新聞”和“宣傳”關鍵在于,讓新聞工作者重回新聞本位,用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樹立客觀的新聞立場。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只有立場中立、不偏不倚,才能保證其生產的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同時,客觀也是避免新聞失實、提高媒體公信力的良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新記《大公報》憑借其“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原則,撐起了近現代中國公共領域的半邊天地,掀起了公共輿論的陣陣狂瀾,客觀、公正報道也贏得了同行和社會的尊重。
客觀的新聞在現實生活中是最重要的,新聞立場客觀化也并非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不能有自己的態度。事實上,記者對報道對象和報道材料的選擇組合過程,就充分展露了其態度和立場。這種傾向性不是通過自己直接跳出來說話,而是隱藏在對報道事實的選擇與組合背后,巧妙地借采訪對象之口說出其想表達的意思。因此,“新聞”雖然不等同于“宣傳”,但二者也絕非完全對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為實現中國夢服務。新聞報道權是一種社會性的工作,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充分尊重公眾知情權的基礎上,努力把新聞做新做活,把宣傳做精做深,實現“新聞”與“宣傳”的深度融合。新聞工作者只有盡可能多地向公眾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使其根據所掌握的信息做出判斷(雖然這種判斷也符合傳播者的心理預期),才能增強新聞的公信力與可讀性。
新聞敘事故事化是使新聞報道更好看的第二大法寶。《華爾街日報》之所以能產生那么多高品質的新聞報道,與其“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手法是分不開的?!叭绾卧谒查g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故事情節,讓故事具有持續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讓故事深深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是《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和編輯們一直思考的課題。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富蘭克林說:“用故事化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實現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保?]新聞是由適宜的故事構成的,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搬到新聞報道中。新聞故事的選擇過程所包含的絕不僅僅是故事內容而已,就其內容而言,一則新聞故事應該要么“重要”要么“有趣”;而理想的新聞故事,則需同時兼具這兩種品質。[3]
英國記者格林曾說過:“要讓事實說話,而不是讓形容詞來拔高這個事實,要拋棄那些形容詞?!惫适禄址ㄔ谛侣剬懽髦械倪\用,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可讀性,也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一個好的故事離不開一個好的創意,而一個好的創意中必定有人性的展示。新聞故事化手法突出強調趣味性、人情味和矛盾沖突,注重新聞事件細節的展示,而獲得這些素材的唯一方法就是讓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在采訪一線尋找能表現報道主題的新聞故事,通過挖掘新聞背后人性化、源頭化的故事,把僵硬的概念變成鮮活的新聞。新聞敘事故事化固然可以增強新聞的可讀性,然而新聞不是文學,若為了講好故事而“合理想象”的成分,不能遵循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即便故事性再強也會損壞新聞的生命——真實性。
白描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即著重于人和物外部輪廓的描寫,墨線勾勒,賦形呈意,不施色彩,不設背景[4],其特點是真實記錄,真實再現。著名記者艾豐認為,新聞語言應該是一種白描性的語言,或者說是以白描為主要特征的語言[5],要有效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用白描手法把新聞事件的核心形象化[6]。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對白描手法作過論述:“這種表現手法有時也借助語言的音響和色彩來加強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實、形象、思想來打動讀者。它的特點是豪華落盡見真諦,從平凡中見深刻,在沉靜中見熱烈;盡量做到自然流暢,不事雕琢?!保?]白描手法在新聞寫作中的應用,既是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要求,也是新聞生動性、可讀性的要求,還是新聞工作者踐行“三貼近”原則的表現,更是新聞“走轉改”中改文風的具體體現。
新聞報道要求新聞事實在真實、新鮮、生動的基礎上,還應力求準確、簡練、樸實。為了使新聞報道真實而生動、簡潔而準確,應盡量使用白描性的語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真實細節來進行描寫,多用動詞,多作形象描寫,不使用沒有視覺感的形容詞,舍棄晦澀的術語、行話、套話和空洞的概念性詞語。正如沃爾特·??怂乖凇缎侣剬懽鳌芬粫兴裕骸霸谌魏尉渥永铮瑒釉~都是讓句子的其余所有部分流動起來的關鍵?!笔聦嵰沧C明,真正的好報道是用真實的力量打動人,不需要煽情,白描性的語言比大段的議論更有說服力。在今年關于“8·12”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的報道中,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國采寫的通訊《犧牲》,用白描性的語言感動了無數網友,該報道也在社交網絡被廣泛轉發,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從早期美國流行的艮寧公式,到德爾與崔爾公式,再到后來的佛萊錫公式,學界和業界對如何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探討從未停息。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可以接觸到的媒介和信息也更趨多元化,當媒介和信息已不再是稀缺資源,哪種媒介能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他們自然就會選擇該媒介。因此,紙媒的內容傳播也需要做相應的變革,由以前的新聞紙逐步向信息紙轉變。雖然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許多傳統報紙和雜志已經關張,但“紙將死,報永存”,受眾的閱讀習慣雖然會發生偏移,但其對內容的需求會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更加注重內容的可讀性。
中國當下新聞宣傳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宣傳中國成就、弘揚中國精神、傳承中國文化。
[1]高峰.三思“可讀性”[J].中國地市報人,2010(7):35-36.
[2]道格拉斯·凱爾納.媒介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丁寧,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2.
[3]赫伯特·甘斯.什么在決定新聞:對CBS晚間新聞、NBC夜間新聞、《新聞周刊》及《時代》周刊的研究[M].石琳,李洪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5.
[4]劉民安.白描手法與新聞寫作[J].新聞界,1994(2):29-30.
[5]艾豐.新聞語言的總體特色——新聞語言是一種以白描為主要特征的語言[J].新聞與寫作,2011(1):68-69.
[6]費士廷.白描手法與新聞事件形象化[J].軍事記者,2008(7):47-48.
[7]穆青.談談人物通訊采寫中的幾個問題[J].新聞戰線,1979(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