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清 周 彤
“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研究綜述
張冰清 周 彤
[摘要]作為新興的新聞實踐活動,“數據新聞”正在新聞生產實踐中產生著日益重大的影響。然而通過梳理相關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對于“數據新聞”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與其發展態勢并不相稱,存在著“淺”“模糊”“滯后”等問題。
[關鍵詞]數據新聞;大數據;數據可視化
[作者]張冰清,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周 彤,安徽大學博士研究生。
“未來屬于數據新聞”,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如是斷言。數據新聞(Data Journalism)的發展潛力,由此可見一斑。
作為新興的新聞實踐活動,數據新聞發軔于2010年前后、大數據(Big Data)興起的時代背景下。數據新聞的定義至今在學界未有定論,但學者大都認同數據新聞是結合了新聞敘事和大數據處理的新型新聞傳播實踐活動,它融合了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諸多領域的最新成果,是新聞傳播領域的一次重要革新。
在西方主流媒體中,數據新聞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矚目和投入,也有不少經典作品誕生。在國內,各大媒體也紛紛展開了數據新聞的探索與實踐。相對于數據新聞在業界的炙手可熱,這一話題在國內外的研究活動發展卻相對滯后。
在國外,業界和學界主要致力于描述數據新聞實踐活動本身,包括其基本定義、特征,以及數據新聞生產的流程。
在以數據新聞為主題的各種文獻中,占有權威地位的是《數據新聞手冊》(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這本手冊是在歐洲新聞學中心(EJC,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和開放知識基金會(OKF,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的倡導下由十余位數據新聞實踐者共同完成的。手冊涵蓋了數據新聞的理論和實踐,大致包括基本概念介紹、數據新聞編輯室的運作方式介紹、案例分析、獲取數據、理解數據、傳達數據幾大部分的內容。《數據新聞手冊》將數據新聞生產的三個主要階段劃分為獲取數據、理解數據、傳達數據,這一劃分也為國內許多學者沿用、借鑒。然而,即使在這本手冊中,也沒有給出“數據新聞”明確的定義。事實上,雖然手冊使用的語言淺近,其中對許多概念、問題的闡述卻并不清晰明確。
國內關注數據新聞的學者們首先致力于引入和介紹數據新聞這一概念。如方潔、顏冬的研究,首先梳理了數據新聞的內涵與特征,并提出可以把目前對“數據新聞”的定義納入三個理解角度中,即新聞呈現形態的角度、新聞生產流程的角度、新聞行業發展的角度;其次,他們把“數據新聞”和“精確新聞”“計算機輔助新聞報道”“數據可視化”等概念進行了辨析;最后,對西方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實踐進行了介紹。①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6期。這一研究在國內的數據新聞研究中占有基礎性地位,被多次引證。
對于數據新聞的定義,學者們多數選擇羅列國外的主流觀點,以客觀介紹為主,較少涉及個人的概括。但也有學者基于目前的數據新聞實踐,從某些要點出發,概括或闡發了數據新聞概念。如史安斌、廖鰈爾的闡述,重點突出了對數據處理的過程:“媒體機構和專業記者通過對各類原始數據信息的挖掘、鑒別、甄選、吸收、分析,將錯綜紛繁的信息和數據‘碎片’篩選、整合、凝練而成條理清晰的新聞報道,從而更好地描繪全景、提煉觀點、闡釋細節。”②史安斌、廖鰈爾:《“數據新聞學”的發展路徑與前景》,《新聞與寫作》,2014年第2期。郭曉科則著重于闡釋傳統新聞學和數據新聞學的區別:“數據新聞學是在多學科的技術手段下,應用豐富的、交互性的可視化效果展示新聞事實,把數據與社會、數據與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用可視化手段向公眾展示,以客觀、易于理解的報道方式激發公眾對公共議題的關注與參與。”另外,他還將
數據新聞區別于新聞傳播實踐的特征概括為三點,即:提供了講故事的新工具和新方法;幫助解釋宏大新聞事件與個人的關聯;將記者的身份轉化為事件影響的闡釋者。①郭曉科:《數據新聞學的發展現狀與功能》,《編輯之友》,2013年第8期。
有學者將目光投向數據新聞實踐本身。李希光、張小婭連舉BBC、《芝加哥論壇報》《衛報》數據博客以及新聞地圖等四例,形象地介紹了何謂數據新聞,并從數據采集和數據發布兩方面簡要介紹了數據新聞的報道過程。②李希光、張小婭:《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新聞傳播》,2013年第1期。亦有學者結合經典案例著重介紹了數據新聞的報道流程,如文衛華、李冰,介紹了數據新聞的興起,并結合《衛報》對美國大選報道的案例,把《衛報》的數據新聞報道過程概括為:提早策劃、及時跟進;從多種渠道收集海量數據;多元、創新的數據呈現形式。③文衛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以英國<衛報>為例》,《現代傳播》,2013年第5期。
一些學者將研究重點落在數據新聞的信息可視化實現上。彭蘭從數據的來源、信息圖表對新聞發現的意義、信息圖表的應用方式等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生動再現信息形象,值得一提的還有她選用的案例以國內案例為主,如新浪“圖解新聞”欄目、騰訊網“中國幸福地圖”、網易“數讀”欄目等。④彭蘭:《“信息是美的”:大數據時代信息圖表的價值及運用》,《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鄧偉、盧一波也將目光投向地圖式的數據新聞呈現,將其分為三個“逐漸深入的層次”——靜態地圖為主體的數據可視化;地圖與其他圖形的結合;結合地圖的多媒體互動形態圖表——并分析了各個呈現層次的特征和適用范圍。⑤鄧偉、盧一波:《地圖,可視化報道的舊瓶新酒——信息圖表中地圖使用的三個層次》,《新聞界》,2013年第10期。鄭蔚雯、姜青青則以《衛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為例,重點關注了數據新聞團隊尤其是數據可視化團隊的構建方式,以及成員的分工、主要技能等。⑥鄭蔚雯、姜青青:《大數據時代,外媒大報如何構建可視化數據新聞團隊》,《中國記者》,2013年第11期。顏清華等將目光投向數據新聞信息圖表的“體裁”分類,結合實例說明數據新聞中的“消息”“特寫”等表現體裁,并介紹了數據新聞實踐中是如何綜合運用視覺元素和新媒體手段來呈現數據新聞的。⑦顏清華、徐騰飛、彭蘭:《信息圖表:如何更好地講故事》,《新聞界》,2013年第24期。
有學者以大數據的興起為背景,針對大數據會如何影響傳播學研究進行了闡釋。喻國明等在論文中著重分析了數據新聞實踐產生、輿情研究轉向、品牌傳播產生新領域等三個方面。⑧喻國明、王斌、李彪、楊雅:《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仇筠茜、陳昌鳳將大數據帶來的思維方式改變集中概括為“新聞要素皆可量化”,并進一步介紹了國際主流媒體在大數據時代塑造自身競爭力的手段,將其概括為:“建立媒體數據庫、培訓記者數據素養、形成跨學科跨機構的數據創新研發。”⑨仇筠茜、陳昌鳳:《大數據思維下的新聞業創新——英美新聞業的數據化探索》,《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年第7期。
也有學者關注到了數據新聞的興起給新聞教育帶來的影響。祝建華認為,大數據和數據新聞已經給新聞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服務于新聞業的新聞傳播教育也將需要隨之做出調整。他將調整概括為三個方面:專業設置將有新的路徑、學生需要懂得數據和掌握數據分析與呈現的技能、師資需要外派學習和全新引進。⑩祝建華:《大數據時代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專業設置、學生技能、師資來源》,《新聞大學》,2013年第4期。高雁分析了大數據時代“人人都是記者”的現象,提出記者更應做“合格的麥克風”,認為“受眾對預測性和深度新聞報道越來越期待的時候,也正是職業記者顯示專業優勢的時候”。基于此,他提出,新聞傳播教育要從培養理念、課程設置、專業技能等方面入手,從傳統的學理講授向著“復合專業教育”的方向前進。11
大多數學者所關注的案例,是國外主流媒體的數據新聞作品。但也有青年學人以國內的數據新聞作為為主要案例進行了對策性研究。如張超、吳芳菲,以網易“數讀”、新浪“圖解”、搜狐“數字之道”的數據新聞發布數量和分享方式為切入點,分析了目前國內數據新聞存在的問題和對策。12
總體來看,國內外對數據新聞現有研究的問題,可以總結為“淺”“模糊”“滯后”。“淺”在研究多停留于厘清概念、概括實踐形式的階段;“模糊”在于對一些核心問題仍然缺乏準確地表述,國內外研究整體均滯后于數據新聞實踐的發展。尤其國內的研究,以介紹西方現有的研究、論述為主,所引用的案例多與國外文獻重合,缺少對最新的數據新聞實踐的關注。即使涉及,也只有少量的描述、分析。
數據新聞的概念核心究竟是什么?數據新聞實踐的過程、組織結構有何革新?對新聞傳播整體格局帶來何種影響?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哪些具體要求?數據新聞實踐可能引發哪些新問題?這些問題有待解決。如果能夠更全面地分析研究當下國內外的數據新聞實踐,針對國內外最新、最典型案例展開研究,則可能得出更為接近數據新聞本質、更為清晰、與時俱進的成果,完善現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