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基于網絡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思考
陳玲
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新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新媒體平臺類型多樣,具有不受時空限制、信息源豐富、即時多元化互動等優勢。結合高等教育教學特點,利用不同類型新媒體平臺優勢,通過有意識地針對性地設計和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形成傳統課堂學習,新媒體補充信息,課外實踐融會貫通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揚長避短,通過優勢互補,創建更理想的教學結構,優化教學效果教學質量。
互聯網;新媒體;高等教學;教學改革
[作者]陳玲,管理學碩士,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講師。
隨著互聯網技術,頻譜通訊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數字化的融合日益加深,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多元特點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在信息時代下呼喚我國的高等教育融入時代,注入新教育思維和教學模式。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方式而言的,結合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應用于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的媒體形態。雖然至今“新媒體”沒有一個權威而明確的界定,但是不同學者從各個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解讀,概念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與延伸。從技術層面上定義,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從社會學角度定義,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認為新媒體是一種消解傳統媒體,消解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一種力量;也有學者認為,新媒體是“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的傳播狀態的改變”。
傳統教學中,課堂內容之間銜接自然,邏輯嚴密,教師運用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書寫藝術相結合,利用自身教師魅力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習熱情和積極思考。但是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空間時間上存在局限,信息量小師生互動不足,教學效果提升受限。由此,新媒體平臺在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得以顯現:
(一)打破時空限制,課堂教學信息量增大,提高知識吸收的廣度和深度
傳統教學中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授課時能傳遞的知識主要集中于重點難點。新媒體介入教學后,教師與學生的學習視野都擴大了,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拓展,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的信息量增大。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多種形式,學生可以在網絡環境中突破空間、時間限制,提前閱覽教師布置的課前知識準備材料,微課、公開課等視頻資料,查閱相關概念、案例,以便在課堂上與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銜接。從而加深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擴展了知識疆界。另外,課后存在疑惑不解的地方利用多媒體首先嘗試自我解決,提高自助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升師生互動親密度,即時地溝通與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新媒體平臺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共享性與開放性,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師生關系局限于課堂,讓師生認知和互動更加的豐富多元化。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在課前課后的運用,打破學生因為思想隱蔽性而羞澀不愿參與課堂討論的慣性,采用線上交流的方式增進師生了解和討論范疇與頻率,更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從而在課堂中設計更有效率的教學內容與方式。
(三)多元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利于增強教學趣味性、科學性,將教師角色立體化
在新媒體與教學相融合發展的今天,教師的主體教學工作除了“知識傳授”外,更是“利用課堂時間最大程度實現知識內化的過程”。教師成為有效群體信息集約的主體,在課前課后運用各種新媒體平臺與學生充分交流及基礎上,將多種媒體平臺應用設計并整合于課堂,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對學生信息源接受形成刺激,打破了枯燥乏味的單一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個性化、趣味性、科學性,形成師生雙主導的課堂局面。通過新媒體介入教學,教師角色更立體地成為教學的組織者,信息的判斷者,學習的引導者,過程與方法的設計者。
傳媒技術的更新推動了一大批新媒體平臺的進步與發展,各種平臺的定位和特點各有千秋,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中應用的主要有幾種類型:
(一)搜索引擎平臺
搜索引擎平臺為社會中各群體答疑解惑,求知進步提供了廣闊空間。不論是教師教學的備課、自我提升,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資料查詢搜集等,搜索引擎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平臺。目前搜索引擎平臺眾多,百度、谷歌、騰訊soso、搜狗、雅虎等知名度較高,從關鍵詞分數、域名權重、外鏈分數、用戶數據、內容質量等多指標計算排名上看,百度具有絕對優勢,提供的搜索類別也最為豐富。搜索引擎平臺主要是在課程預習、資料搜集與篩選、課后知識補充等方面運用。
(二)視頻網絡播放平臺
在課堂教學和課前課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視頻網絡播放平臺提供的信息量和知識量巨大。我國普及率較高的視頻網絡播放平臺主要有迅雷看看、快播、暴風影音、土豆、優酷等。
此外,隨著國際教學領域的革新,慕課、翻轉課堂等在教學中不斷應用,利用視頻網絡推廣的公開課平臺也不斷創新涌現。網易公開課、新浪公開課、淘寶同學等平臺成為主流的視頻學習平臺。
(三)社交媒體平臺
20世紀70年代知名學者K.沙勒與K.H.舍費爾首先提出了測重探討師生關系的教學論思想。該理論將教學具體分為“教學之外的交往、為了教學的交往、作為教學成分的交往以及教學就是交往”四種不同水平,從不同層次探究了師生互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中合理適當地引入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利用師生互動增進師生了解,教學趣味,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國內外社交媒體發展變化很快,為適應多社會群體需求各色社交媒體具有各自獨特的地方。綜合來看,國際上知名度和普及率非常高的依然是Face book和Twitter。我國通用的大眾社交媒體主要是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空間等。
在高校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社交媒體平臺的特點交互應用。比如建立QQ群、微信群和學生即時互動,討論一些課程熱點問題、意見想法的征詢;分享學生QQ空間,在微博中設立學生論壇,分享班級動態、好帖好文章、課堂筆記、學習心得等,有助于全面了解學生心理。此外多種課程里引入學生互評活動機制非常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和提升學習效果效率,微博和微信平臺中的投票應用能很好地實現其效果,將實體課堂學習成果與虛擬課堂思考研討有機結合。
新媒體環境下的教育教學依然存在諸多挑戰。其一,海量數據質量參差不齊,不論正確與否,真實虛假都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一旦在學習中缺乏嚴謹辯證的思維,對不良信息無法很好甄選,會給學生心理、學習方式,個人看法等帶來消極引導和沖擊;其二,對教學內容的認知有個體化差異,在公開社交媒體平臺交流,可能導致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問題討論交鋒甚至逼向極端,因此對教學主題的滿溢進行有效調控和應變也是教師的一大挑戰;其三,新媒體加入教學活動中,雖然增強了互動,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表達的機會,容易讓學生產生對網絡的依賴,對課堂發言各抒己見產生消極情緒,有可能讓學生變得內向,不擅長直面交流。
高等教育教學對新媒體平臺的運用需要揚長避短,理性地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另外教育教學中依然需要注重課外實踐,利用新媒體獲取的大量正面信息,彌補課堂學習不充分,再將所學通過實踐活用應用,形成傳統課堂學習,新媒體補充信息,課外實踐融會貫通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通過優勢互補,才能創建更理想的教學結構,優化教學效果教學質量。
[1]閆亞琛,趙璐璐.新媒體時期大學生通識教育探析[J].媒介教育,2014(5).
[2]謝爾.以色列.微博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丁業銀.大學微信互動課堂的教學創新[J].教育科學,2013(11).
[4]黃靜.基于學生互評的翻轉課堂構建[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
[5]劉新.淺談新媒體對高校物理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J].科技文匯,2013(1).
[6]抗文生,楊慶.新媒體環境下教學多心愿聚合探討[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