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生銀行長春分行 劉超
銀行組織管理體系向現代工作治理模式轉變,需要有較大的運營平臺支持并推動銀行組織結構重組。商業銀行改進運營流程可以促進建立具有較強擴展能力的集中運營平臺,這樣銀行的業務范圍也能夠隨之擴大,進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促進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
金融產品日益增多,使得銀行產品也變得愈加復雜,營業網點需要處理許多復雜的產品,使得工作量增加且變得繁瑣,運營操作風險也隨之增大。商業銀行涉及到許多的營業網點,且地域分布相對分散,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模式加快轉變,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控,實現風險監控的全面、集中、實時有效處理,這樣銀行的操作風險防范壓力也會減輕許多。
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轉型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在借鑒工業生產企業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了運營管理體系,促進了銀行管理模式的轉型。通過采取前后臺彼此獨立、相互制約、集中運作的管理方式,由后臺完成主要的業務處理,形成了集約的運營模式,使銀行運作更加的高效,同時運營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逐漸采用信息技術,加快銀行運營模式的轉變,以匯豐銀行、美聯銀行等為代表的國際性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快速發展,由傳統的運營管理引入工業化作業方式,采用全球或區域共享的后臺中心集中作業的模式,逐漸形成“中心化作業,工業化管理”的集約運營模式。
就我國當前的經濟體制來看,這種傳統的集中性行業結構特征與我國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比如在資產規模、網點分布、貸款對象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的弊端,由于管理層次較多,管理難度也變得更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業務流程已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在風險管理與行業發展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在商業銀行運行管理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加快業務流程的轉變,同時運營模式的優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
客戶對商業銀行的服務及產品需要不斷增加,國內的商業銀行需要適應客戶需要,加快轉型與發展,對業務流程與運營模式進行改革,建立統一的信息數據庫,并采用統一的系統作業平臺,在各級銀行后設立后臺中心,將部分業務進行分類,將其集中處理,這樣才可以促使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優質服務。
商業銀行運營業務流程作為與客戶直接關系的關鍵環節,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工程。一般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五個關鍵因素,分別是供應商、輸入、工作流、輸出和客戶,同時業務流程又可以分為核心業務流程以及邊緣業務流程,核心業務流程可以產生較高附加值,而邊緣業務流程產生的附加值較低且無法直接體現核心競爭優勢。為了促使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需要推進商業銀行運營業務流程再造,將原本的大眾化、統一化的服務機制轉變為個性化的服務機制。銀行可以根據業務的重要性對業務進行分級,將業務優先級別調整為特急專用綠色通道,這樣系統便可以根據業務的重要性進行管理,對業務進行合理的調配。銀行也可以預先收集每一位客戶的資料,為客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服務與產品,并對客戶的利潤貢獻度進行評定,根據客戶的不同等級,制定不同的產品及服務計劃。
在商業銀行的運營管理中,運營流程與組織體系關系密切,流程決定了組織體系,同時組織體系也為流程服務,一旦運營流程發生改變,銀行的組織體系也會發生變化。因此,為了支撐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再造,銀行的管理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改變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組織模式,對銀行內部的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同時商業銀行還需要推行矩陣式的管理架構,形成前后臺職責分離,相互獨立但又相互約束的高效管理模式。
商業銀行在轉變業務流程,對業務進行集中處理后,銀行的業務處理風險也被集中起來,對銀行的運營造成了影響,因此,商業銀行需要采用風險管理手段,切實提高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建立集風險識別、監測、分析與控制于一體的風險調控體系。商業銀行需要對風險進行集中調控,通過整合視頻監控系統,對銀行的業務操作過程進行監控,這樣銀行就可以實現風險的集中調控。
商業銀行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服務水平上,而服務水平由于銀行流程能力有關,面對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商業銀行需要適應客戶需要,加快銀行業務流程再造,全面提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多存在經營業務流程復雜、運營成本難以控制、客戶滿意度差、后臺運營集約化程度低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轉變運營流程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保證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1]張同健,李迅,孔勝.國有商業銀行業務流程再造影響因素分析及啟示[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6):119-121
[2]吳珍.中國商業銀行業務流程再造的設想——中國商業銀行改革的必由之路[J].北方經貿.2004(10):43-46
[3]張玉慶,馬樹江,宋利鵬.現代商業銀行運營管理模式探討[J].華北金融.2011(0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