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富貴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特征探析
紀富貴
[摘 要]分析和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系統性為基石,增強課程的科學性;以實踐性為歸宿,增強課程的有效性;以融合性為保障,增強課程的輻射性;以主導性為方式,培養學習的主體性等特征,能夠提升課程的有效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特征
[作 者]紀富貴,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宣傳統戰部講師。
近年來,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進行,新聞業界在“走轉改”活動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力度與廣度都有所增加。在肩負著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重任的高等教育中,雖然教育部和中宣部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高等新聞傳播教育”作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首要任務,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也在教學實踐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主導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也有匯集了國內十幾所重點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專家編撰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教材的出版,復旦大學的《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課程也已經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但整體上看,新聞專業教育實踐中因師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存在“過時”“枯燥”等認識誤區,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高等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課程,主要涵蓋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的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規范等內容。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和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特征,對于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培養政治立場堅定、作風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的新聞傳播人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形式上是零散的,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實踐者對于新聞現象與新聞傳播活動的看法既有延續性,同時也根據時代和地域的不同有所發展。高等新聞傳播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首先在架構上要做到系統梳理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者,對于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現新聞傳播領域中的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縱橫交錯法是系統、科學構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框架的主要方法。
在縱向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應該沿著其形成歷程,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實踐者在新聞領域的相關論點。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奠基人,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提出“報紙的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預運動,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強調媒體記者應該“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要求媒體“生活在人民當中,它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明確提出了黨報的黨性原則,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主要代表,以繼承為基礎在革命實踐中,創新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出要“政治家辦報”,提倡記者“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要求媒體堅持新聞工作的群眾路線,明確反對黨八股。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根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要求,對新聞事業的社會地位、歷史使命、工作原則,做出了新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歷程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必要內容。
在橫向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應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歷程,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觀點與借鑒,通過濃縮、概括,提煉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形成邏輯嚴謹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理論體系。比如,馬克思主義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可以作為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思想規范;又如,新聞傳播的黨性原則,屬于一種政治規范;再如,以人為本的傳播思想,要求新聞將人民作為傳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教學的空洞化,是所有理論性課程的一個共同問題。當前,高等新聞傳播教育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理論課程教學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師生認為課程內容與新聞實踐之間的距離較遠,與新聞操作技能的關聯度不大。而實際上,理論是作為實踐的指南針,馬
克思主義新聞觀對于新聞業務與傳播技能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中,提高實踐性,對于確保和提升課程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中,增強實踐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以他們在實踐中總結提出的觀點為源頭,追溯他們的新聞實踐歷程。比如,在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的背景與條件中,就可以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當時的歷史條件,經歷的歷史故事,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的緣由。再如,在論述毛澤東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毛澤東在解放前各個歷史時期,通過新聞報道指導革命實踐凝聚革命力量的故事,論述毛澤東新聞思想。
在追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新聞實踐的同時,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實踐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以案例教學的方式,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引學生認識當前當下中國的新聞傳播現實。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組織編寫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材中,就貫徹了這一思想。所謂“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是紅線、是核心,落腳點則在于“實踐”,即當前我國最新鮮、最重要、最典型的新聞實踐。該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特色在于,通過采寫手記的方式,強化了當下實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典型案例的故事性與生動性,能夠讓學生詳細了解體會優秀記者,在實踐中堅守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過程。不過,稍顯不足的地方是,這本教材大多選取的是正面典型,而教師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中,也可以結合需要,選取一些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負面案例,從而能夠讓學生能夠更為全面、客觀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意義與價值。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融合性,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融合;另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與實踐的融合。
在高等新聞傳播教育課程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居于核心位置。這種核心位置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于其他課程具有引領作用,高等新聞傳播教育的其他專業課程中,都應該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輻射指引下。因此,打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關聯,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重要內容。教學中,做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指引作用,應該在概述其他課程內容的中,闡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業務技能的統攝功能。如在傳播學概論課程中,明確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對于理解人類社會傳播行為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借鑒西方傳播思潮精華的同時,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西方傳播理論的局限,讓學生理順我國社會的傳播結構和傳播關系,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化和和諧社會建設服務。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實踐性,不僅體現在案例教學中的實踐內容,更可以通過校內校外新聞傳播資源的融合,特別是采用引入新聞單位從業人員講座講學等方式,實現新聞教學與新聞實踐的融合,使學生的學習視野能夠從學校的理論拓展、輻射到新聞的實踐中,提升課程的吸引力與有效性。在教育部和中宣部的推動下,新聞單位與高校傳播學院共建人才培養基地,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千人計劃”等工作逐步落實到位,一批來自新聞行業的知名記者走入高校,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主講老師。比如浙江大學傳播與國際文化學院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主講教師既有浙江大學的教授,也有浙江省委宣傳部的領導,浙江省內主流媒體的高管,還有中央駐浙媒體的負責人。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學校進教材進課程,最終的目的是要進入學習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頭腦,引導學生在今后的新聞從業中能夠始終堅持新聞工作黨性原則,堅定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政治立場與政治方向。因此,要求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中,教師應該讓出主體性地位,以教師的主導性引導,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課程改革中,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從當“教師”到做“教練”,從“學而知之”到“惑而知之”,積極嘗試了對話式練習、作坊式教學、大篷車課堂、情景模擬教學、案例教學、新聞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校學生采寫的《鄉村八記》等新聞作品,不僅在中央級主流媒體刊發,還獲得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高度評價。
復旦大學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除開傳統的課程講授法以外,其專題討論式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劃分不同的專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題,自由組合,并按照分工要求查找相應資料,確定發言內容,開展課堂討論,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提問和總結,將課堂讓給學生,老師充當教練和裁判的角色。其社會調查式教學方法,安排學生到相關媒體做社會調查,學生自我設計調研內容,實地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的主導性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過程中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從而改變傳統教學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狀況,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體驗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科學性;改變繼承而不重創新的情況,能夠讓學生在復雜多變的傳播現象中,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造性的理解和認知傳播規律;改變傳統教學重傳授輕探索的局面,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體會馬克
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性,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李彬.范敬宜與清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述略[J].中國記者,2011(6).
[2]高曉虹.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實踐的重大創新——《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評析[J].新聞戰線,2015(1).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中宣部、教育部聯合調研組.培養深愛國家和人民的當代大學生[N].光明日報,200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