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錦麗
吉林省梨樹縣農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淺析
倪錦麗
本文在闡述了吉林省梨樹縣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現狀,分析了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必要性之后,指出了影響該縣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因素,如土地經營規模過小、經營收入低等,提出了明確土地產權、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健全農村的配套社會保障制度等解決措施。
梨樹縣;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
梨樹縣地處吉林省四平市,耕地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平市發展較好的農業大縣之一。自2012年啟動農業生產“三個方式”的轉變以來,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所發展。
目前,梨樹縣農村每個農戶平均兩名勞動力,在使用簡單機械且不雇用或者不找人幫助的情況下,每戶最多可耕種2公頃土地,但目前每戶耕地面積僅為1.13公頃,較小的經營規模就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閑置。現今農村土地流轉費用為530-667元/畝,若將無耕種能力的老年人或外出打工人員的耕地向外出租實現流轉,每戶耕地數量可達到2.7公頃,從而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農戶耕種土地的收入基本和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及出租土地的收入之和差不多,引導農民愿意進行土地流轉。2012年梨樹縣土地規模經營的面積為5000多公頃,2013年增加到1.5萬公頃,2014年增加到5萬公頃,呈逐年遞增趨勢。而且在2009—2013年間,梨樹縣的耕地面積也有一定的增長,如2009年年初為230521公頃,到2013年增長到239406公頃,戶均耕地面積由2009年的0.753公頃增長到2013年的0.771公頃。
1.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按人口數量平均分配的。農戶都是自家經營,規模小且地塊分散,無法使用農用機械。除去生產投入,所得的收益很少,沒有多余的能力購買農機具或建設一些必需的基礎設施。如果農戶經營的面積夠大,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第一,經營規模擴大,就必須要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因人工無法實現大面積耕種;第二,因為農業基礎設施屬于固定資產,生產規模的擴大就會攤薄生產成本。所以土地經營規模擴大后,農民就愿意購買或者租用、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其收益也會增多,有能力去改善生產條件。
2.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若未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第一,糧食作物收益較低,即使精耕細作也不會增加收入,農民自然會對土地實行粗放式經營,導致浪費資源,不利于糧食安全。第二,農民為了提高收入,可能會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必然會減少糧食的產量。而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不僅節約了勞動成本,還有利于農業基礎設施發揮作用,增加了農民收入,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穩定了糧食產量。
3.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的理論基礎是邊際效益原理。在邊際成本小于邊際收益時,隨著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收入也會增加,直至達到最大值。而且農用機械等固定資產成本平攤到單位產品中的份額也會減少,所以總成本會降低,總收入會增加。
4.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在短期內使農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即只能進行小規模、零碎式生產,大型農用機械使用率較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也無法推廣,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1.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小,無法使用農業機械。梨樹縣每戶經營的土地面積都很小,有好地也有薄地,地塊分散且不規整。這樣單個農戶是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灌溉和機械種植的,所以大型農用基礎設施無法實現有效利用,新的農用機械也無法投入生產。
2.農戶土地經營的收入低。根據2013年統計年鑒可知,梨樹縣總農業人口是631964人,總耕地面積是239406公頃,人均耕地面積是5.682畝。這樣,土地只具備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功能,無法實現生產功能。梨樹縣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水稻等,如果按照當前的玉米收購價格來計算,大約是2000元/噸,每畝玉米的產量為2900斤,人均耕地收入16530元,去除成本,農民的收入很低,依靠耕地解決溫飽沒問題,但很難發家致富,擴大再生產。
3.農民戀土情結濃厚,阻礙土地流轉。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資源,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分得了土地,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這種保障使他們依賴于這種生活方式,加之沒有一技之長,只能依靠種地維持溫飽,所以舍不得離開土地。這種思維方式阻礙了農民從事非農業生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出去,農業經營就達不到適度規模。
4.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操作不規范,制度不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對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是有益的,但是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沒有與土地流轉相對應的市場運作體系,而且土地流轉的渠道也不夠暢通。其次,農戶間土地流轉的程序僅是口頭上的,造成了土地流轉的無序性和分散性。最后,土地流轉簽訂的合同很簡單,其內容僅對地塊的數量和位置進行標注,未寫明如果有問題發生該如何處理,導致后期出現糾紛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這些不規范的操作,嚴重影響土地流轉,從而阻礙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5.土地經營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對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有一定影響。農村土地經營者普遍都是小學和初中文化,先進的農業技術不會運用,缺少有關土地規模經營管理的知識,對日后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1.加大政府的推動力度。農民自愿將合同期內的土地有償流轉出去,是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途徑。要使土地經營權流轉,需要政府的引導。政府需要把土地規模經營的概念以及這樣做的好處灌輸給農民,讓他們知道,要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就需要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土地資源,消除其因循守舊的陳腐觀念,要有敢于闖天下的魄力。
2.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進程,以消化土地規模經營的巨量的糧食產品。一要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運銷組織的發展,幫助農民了解市場。在繼續穩定農戶家庭經營體制的基礎上,積極助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個體運銷大戶的發展,培育民間運銷組織。二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要健全農產品信息體系、市場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強化省級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健全縣級農村經濟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將農村經濟信息系統向鄉鎮和農戶延伸。
3.大力發展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加工工業。梨樹縣屬于農業大縣,糧食生產上有很大的優勢,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率后,就會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果這些剩余勞動力沒有新的就業門路,就會影響土地規模經營的進程。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發展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加工工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保障。
4.明確土地產權,完善土地流轉的相關制度。雖然國家法律上對土地產權有明確的規定,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土地產權管理制度一直難以厘清。為解決這個問題,一要明確土地產權,實行土地登記管理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市場機制,設置土地流轉管理中心。在梨樹縣政府和各級鎮政府成立委員會,專門處理土地糾紛事件。三要建立健全保障機制,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為維護農民的利益,應建立農業風險保障機制。
5.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大部分農戶不愿意放棄,而且國家給予農民各種土地補貼,使他們更加舍不得離開土地。所以應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保障制度,一是在農村建立健全低保制度,讓農民的生活有保障,二是在農村建立醫療保障制度,讓農民可以看得起病,三是在農村建立養老保險補助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解除后顧之憂。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保障,就會愿意將手里的土地流轉出去,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
[1]杜潤生.杜潤生自述:中國農村體制變革重大決策紀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杜潤生. 資源稟賦人多地少矛盾規定了中國農地制度[J]. 財經,2010(19):46-47.
[3] 許慶,田士超. 土地細碎化與農民收入:來自中國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2012.
[4] 林勇剛.農戶農地經營規模效率及其家庭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3.
責任編輯:丁金榮
:A
:167-6531(2015)24-0063-02
倪錦麗/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碩士(吉林長春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