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娟,木薩江·尤努斯
金娟/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新疆烏魯木齊830046);木薩江·尤努斯/新疆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聽力課通常會安排從學生入校第一學期開始授課,并一直延續到第七學期,并且聽力測試在專業的四級和八級考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足以看出其重要性。然而即使在整個大學期間接受系統的、漸進性的聽力教學,大部分學生依然感到,要想提高聽力成績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鑒于這一原因,近年來有關聽力教學這一領域的相關性研究從未間斷過。有研究結果表明,有可能影響聽力理解的五個因素分別是,1)生詞;2)對整體內容的記憶;3)句型或固定搭配;4)文化背景知識;5)語音、語調等其他因素。學生認為影響其順利聽音障礙的順序為 1—4—2—3—5。其中80%的學生認為生詞為第一大難點,65%的人認為他們缺乏文化背景知識,53%的人感到記憶整體內容有難度,32% 的學生認為句型和固定搭配影響聽力,30% 的人認為語音、語調等其他因素影響聽力。[1]在這幾個因素中,教師最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對背景知識的講解。部分教師在課前進行簡單的導入后就直接開始放錄音,還有部分教師會先對詞匯表中生詞和短語進行簡單的講解,然后進入放音階段。而在學生聽過之后,教師除了核對答案,翻譯難懂的句子之外,就不再進行相關的文化背景的介紹。因此,很多學生常常會感到,他們可以聽懂句子中的每一個詞卻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學生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這一點在英語新聞聽力教學中尤為突出。根據認知理論,聽者在理解、吸收輸入信息的時候需要將所輸入的信息與大腦中的已知信息或背景知識相聯系起來。也就是說聽者在具備或被提供背景知識時,能較快地進入聽力狀態,主動利用大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來解碼話語,彌補生詞難句所造成的信息差,從而保證整體理解的實現。[2]因此,在聽力教學中,任課教師適當地補充與所聽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理解的準確度是十分必要的。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古德諾夫 (H.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是這樣論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3]語言的發展取決于這門語言所處的具體的地理位置,所經歷的歷史,以及操這門語言的民族的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會在其所用的語言當中體現出來,這也就是為什么缺乏一門語言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會造成對這門語言習得的困難。在筆者讀到過的相關文獻中,有好幾位學者都舉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用來說明文化背景知識在專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之音”廣播中曾有這樣一句話:“The path to November is uphill all the way.”這里November有著特殊的含義,它指的是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be held in November(十一月舉行的總統大選)。如果學生不了解 November的這一特殊背景知識,那么就很難準確理解這句話了。[4]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一般文化背景知識外,一些專門背景知識的補充,比如對所聽內容的簡介,對有可能產生疑惑的詞匯的講解,在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也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聽力教程》第三冊第1單元中的The Oscar Statuette(奧斯卡小金人)一文中,講到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歷史由來,講到了奧斯卡小金人的制作、運輸過程,甚至還講到了發生在2000年3月的奧斯卡小金人的失竊案。而對于文章中的這些具體內容,學生知之甚少。很多學生只知道這是一個在影視界的最高榮譽,至于其他就再說不出更多了。為此在要求學生做課下預習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前查閱有關奧斯卡的背景知識,這使得很多學生發現原來關于奧斯卡獎有這么多他們的所不知道的故事,并就這一主題在課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又如,第7單元的News Item 3中,其標題為Diabetes(糖尿病)。在聽這則新聞之前,筆者先就什么是糖尿病與學生作了討論。雖然大多數學生都對這一疾病略知一二,但對其成因及危害卻無法說全面,而這恰好是題目所涉及的。在經過簡單的講解后,學生對該話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做題的準確性也就自然提高了。再比如,在《聽力教程》第四冊第1單元的對話Social Grouping(社會群體)中,學生將聽到三個詞,分別是orangutans,gorillas和chimpanzees。如果簡單的查字典,會發現給出的漢語意思都是“猩猩”,這就使學生很困惑,不知道其中的差別在哪里。筆者在放音之前先對著三個詞做了辨析。其中,“orangutans”(紅毛猩猩)在馬來語中是“森林中的人”的意思,這種猩猩體毛長而稀少,毛發為紅色,雄性臉頰上有明顯的脂肪組織構成的“肉墊”,主要生活在印尼和馬來西亞;“gorillas”是指“大猩猩”,我們看的電影《金剛》中的猿人就可以被稱之為“gorillas”;而“chimpanzees”則指的是黑猩猩,其體型比大猩猩要小,智商最為接近人類,行動也最靈巧。此外,筆者還從分布、體型大小、體態、繁殖、壽命、飲食習慣、社會行為以及保護現狀等多方面對這三種猩猩作了對比介紹,并向學生展示了相關的圖片。通過對這一背景知識的進一步補充,學生對這三個平時很少用到的詞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聽音時也覺得較為輕松,同時這樣的背景知識補充也激發了學生聽這段對話的興趣。
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效果的好壞,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其中既包括學生的語言技能及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包括授課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在聽力教學中僅僅向學生強調詞匯量大和語音的準確是遠遠不夠的。如前所述,背景知識的導入對學生的聽力準確度和效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任課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的背景知識予以補充和介紹。一來可以使學生對所要聽的內容有整體上的把握和了解,二來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避免因為話題的不熟悉而乏味。只有把背景知識的講授溶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之中,才能更加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1]張懷滿.文化背景差異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2]李子男.論聽前準備活動對于提高聽力效率的意義[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9).
[3]袁崛遠,麻金星.文化背景知識補缺與大學英語聽力[J].凱里學院學報,2008,26(1).
[4]毛明勇.文化差異在英語聽力理解中的體現[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5(3).